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8世紀美國的「中國熱」

18世紀美國的「中國熱」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文/[美]埃里克?傑?多林 譯/朱穎


摘編自《美國和中國最初的相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看歷史獲授權刊登

18世紀美國的「中國熱」



關於稻米種植的手繪牆紙,中國制,約1784年由「中國皇后」號帶到美國。


美國追慕中國風

看過華盛頓?歐文的短篇小說《沉睡谷傳奇》(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的讀者都會記得,主人公克萊恩拜訪荷蘭富農范?塔塞爾的宅第,以求其女的芳心。


當時是1790年,宅子坐落於紐約塔里敦,哈德遜河東岸一個叫做沉睡谷的偏僻峽谷。步入宅子的客廳,克萊恩看到「一桌地道的荷蘭鄉下茶點,在一年中最豐裕的秋季……一碟碟堆得老高的蛋糕,各種各樣,幾乎無法形容」,還有美味的糕餅、熏牛肉、腌漬梅子、炙鯡魚,「再加上一碗碗的牛奶與奶油,全都亂七八糟擱在一起……而又有那母性的茶壺在一切之間冒出一陣陣的熱——天哪,我說的實在太不成話!」

18世紀美國的「中國熱」



描繪《沉睡谷傳奇》中斷頭騎士的油畫

即便在17世紀中葉,類似但略簡樸的場景也不為過,當時紐約還是荷蘭的殖民地新尼德蘭。正是新尼德蘭的殖民者在美國最先開始飲茶,由於他們喝的中國茶葉由荷蘭供應,這片荷蘭殖民地也就成為美國追慕中國風的發源地。


1664年,英國佔領新尼德蘭並易名為紐約後,也順帶繼承了一大批飲茶者。從那時開始,喝茶的風尚傳遍整個北美殖民地。許多城市出現了仿照英國的咖啡館和茶室。數千份報紙廣告上推銷起當地商店的上等進口茶。


和在英格蘭的傳播方式類似,起先只是上層富人嗜好,隨著茶葉進口量的提高,價格降低,風氣也逐漸普及於社會中下層。


1759年,特拉華的一名教士寫道:「茶、咖啡和巧克力,即便在最偏遠的人家也很常見,人們加上黑砂糖或粗糖,在日常飲用,或招待來客。」


在紐約市,人們逐漸不滿足於口感普通的茶,當地官員於是設計了特製的「茶水泵」,從地下汲取甘甜的泉水。於是,挑剔的紐約人開始使用這種水代替其他城市劣質的井水,以求泡出一杯好茶。

到了18世紀70年代初期,大多數殖民地民眾也成為忠實的茶葉愛好者。據估計,殖民地這段時期的年茶葉消耗量在570萬-650萬磅。假設1磅茶葉沖泡200杯茶,這意味著美國人每年飲用11億-13億杯茶,相當於每人每天飲用1.4-1.6杯茶。


輸往殖民地的中國貨物並不只有茶葉。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中國絲綢、漆器、茶几,數量最多的則是陶瓷。殖民地的中國工藝品幾乎無所不在。


隨著殖民地經濟在18世紀中期的發展,富人購買中國貨的節奏越來越快。即便是無力負擔的中下人家也義無反顧地追隨這股風潮。


一位憂心忡忡的紐約人注意到這一問題,在1734年寫道,「我得到可靠消息,茶葉和瓷器令本州每年耗費近1萬鎊,哪怕最拮据的人也定要買回茶葉,即便家人要的是麵包。別人告訴我,他們經常當掉戒指和餐具,以滿足這昂貴的嗜好。」

17世紀中葉,中國貨物還只如溪水般少量進入殖民地,到了獨立戰爭前夕,已經變成了滾滾洪流。即便買不到真正的中國貨,也還有各類仿製品供選擇。


從17世紀開始,歐洲的工匠們以中式圖案為藍本,創造出多種多樣裝飾性和實用性兼具的中國風物品,從飯碗到花瓶,從掛毯到牆紙,不一而足。


許多殖民地人,特別是富人,常常內心覺得自己在文化上低人一等,因此對倫敦的潮流領導者亦步亦趨,仿效宗主國上流社會的精緻生活。


例如,喬治?華盛頓在1755年就訂購了他的第一套中國瓷器,他告訴倫敦的代理人,「選擇合於時髦品味的器件,發來上等貨色」,他後來又補充道,「請擇時興物件採買,否則勿送」。


美國人對中國器物的熱愛僅僅反映了部分英國人的趣味,許多英格蘭以外的國家都前往中國尋求財富,美國殖民地雖然還屬於大英帝國,也受到全球的影響。


殖民地人民對於中國貨物的渴望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例如,美國人新萌發的身份意識和審美品位,以及異國情調的吸引力逐漸升溫。


歐洲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殖民地一般民眾對於中國本身幾乎一無所知,似乎只知道那是一個充滿異國色彩的神秘帝國。受過教育的美國人或許耳聞稍多,但也不過是泛泛之論,而非深入了解。


畢竟,只有極少數,可能僅五六個殖民地人曾經踏足中國,並且是作為英國船隻的海員,因此無法對中國社會做出確切評價。


他們沒有一人曾經將其想法付諸文字,哪怕是隻言片語。但是,對於想要了解中國的北美殖民地人,還是有很多歐洲書籍可供閱讀,這些書籍通常都展現了天朝上國非常正面的形象。


這些書中,最著名的就是馬可?波羅的遊記,這本經典對中國的描述令所有讀者都驚嘆不已。另一本則是耶穌會士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於1735年出版的《中華帝國全志》(General History of China)。


杜赫德本人未曾到過中國,而是根據曾在中國傳教的耶穌會傳教士的記錄編纂出這套四卷的巨著。該書「介紹了中國的政府、法律和哲學基礎,可作為效仿的範本」,出版後極受歡迎,托馬斯?傑斐遜和本傑明?富蘭克林都擁有一套。


杜赫德稱,中國是「已知最不凡的國家」,全世界「最大最美的王國」。如果這些書還不足以讓讀者相信中國的不可思議,或許伏爾泰的意見能打動他們。


儘管這位法國哲學家認為,歐洲在科學方面遙遙領先於中國,但他卻是個不可救藥的中國迷,對中國的道德、農業、政治經濟和藝術給予高度評價。


然而,這些美好的形象卻也被一些略顯暗淡的方面所抵消。歐洲人用了幾百年才打破中國的堅壘,在廣州建立起穩定的交易據點。在長期的嘗試中,歐洲人遭遇無數挫折,這種經歷加上中國人認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的觀念,激怒了許多歐洲人。他們原本認為自己至少和中國不相上下,而且對於被稱為「番鬼」或「蠻夷」也難以認同。


英國海軍准將安森(George Anson)的記錄則讓外國人對中國的負面觀感尤為惡劣。在公海打擊西班牙艦隊4年之後,安森和他的海軍中隊起程回國。


當時,他們殘破疲憊的艦隊拖著一艘裝滿白銀的西班牙大帆船抵達廣州,急切地尋求補給,但受到的待遇卻讓安森惱羞成怒。准將斷然拒絕中國人要求支付的關稅,指出他們的船隊是兵船,而非商船。


地方長官沒有立即與他會面,而是借故一再推遲。手下的一名軍官在岸上遭到毆打和綁架,更讓他感到驚駭。


這些遭遇使得安森在他廣為閱讀的航海記錄中總結道,「在詭計、謊言以及一切有關牟利的手段方面,多數中國人罕有對手」。


法國18世紀著名政治哲學家孟德斯鳩對中國的看法與安森如出一轍。雖然和杜赫德及伏爾泰使用了同樣的耶穌會的記錄,但孟德斯鳩得出的結論卻大相徑庭。他認為清朝的懲戒手段過分且殘忍,中華帝國「是一個暴政的國家,統治的原則就是震懾」。


誘人的中國貨物


儘管有著種種不同的看法,許多美國人還是對中國文化的積極方面感到著迷。美國人看重中國的商業機會。1777年,時為華盛頓將軍副官的A?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開始著手考察中國出口貨物的誘人利潤。漢密爾頓指出,這些貨物包括「所有歐洲已有的,更有比歐洲供應更充足或歐洲完全未出產的物品」。


他開出的清單上既有絲綢和茶葉等傳統商品,也有「鑽石、珍珠、金、銀、銅、鐵、硫黃……陶土(制瓷的原料)……肉桂、胡椒、靛藍……硃砂……血竭(一種深紅色樹脂)……龍涎香和其他許多貴重藥品和樹膠」。


美國在經過了獨立戰爭之後,才真正打開與中國直接貿易的通道。對華貿易本身也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催化劑的作用。要了解來龍去脈,必須先對成為革命導火索的茶葉做一番考察。

18世紀美國的「中國熱」



波士頓傾茶事件


1773年12月16日的晚上,殖民地人偽裝成印第安人登上「達特茅斯」號、「埃莉諾」號和「海狸」號,將342箱東印度公司約9萬磅的茶葉搗毀並倒入波士頓港。


對於這一事件,許多學者的問題是為什麼茶葉會成為美國人憤怒的焦點,而關於茶葉的爭議何以成為獨立戰爭的導火線。簡單來說,這一切都植根於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壟斷,以及茶葉在美國社會的普及。


圍繞茶葉的抗爭造成的影響也不止於戰爭。茶葉引發的種種事端令美國人難以釋懷,他們永久地放棄了茶葉,轉而飲用咖啡,咖啡的消費量因此急劇增長。但無論如何,新成立的美利堅合眾國中,還是有為數不少的喝茶人。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精選集(三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阿登納:再造一個新德國
故城芳菲時 品圖
美國人都放棄公民身份了,你還想去美國嗎?
撒切爾夫人當選首相的時刻
大漢第一高智商美男——陳平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19世紀中國人在美國
1964年美國版「舌尖上的中國」
1949年新中國驅逐美國外交官
中國5月份增持美國國債12億美元
「中國威脅論」在美國10年未加劇 72%認為美國軍事最強
21世紀的美國牛仔文化
美國《國家地理》評出2016夏日最美Top10,中國上榜的竟是……
1953年韓國美女歡送美國高官
2016全球十大最富國家出爐:美國居首,中國第二
澳洲甩了美國英國好幾條街,2016全球第四富裕國家!
2016QS世界大學排名百強,中國高校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
里約女子曲棍球第5輪:荷蘭2-0德國 英國2-0美國
比近代中國還慘的大國 被美國奪200萬土地
1971年,建國後第一批獲准來中國的美國運動員看到的北京
全球哪10個國家最幸福?聯合國告訴你:美國第13
1985年一個美國人從蘇聯到中國的火車之旅
2015年美國國防部選出的軍事攝影比賽中最優秀的25張照片
1930年代的美國西部掠影
2015年美國訪問量最大的20所美國國家公園,第一名不是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