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微信ID:iwenxuebao


『 文學 點亮生活 』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從魯迅到劉慈欣,這會是當代科幻寫作的精神脈絡嗎?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左:魯迅


右:劉慈欣



當王德威教授在北大做了以三個托邦為主題,並以「從魯迅到劉慈欣」為副標題的演講後,中國當代科幻文學似乎以一種復古的姿態與中國近代現文學發生了一種回溯式的聯繫。加之劉慈欣在2015年摘得「雨果獎」最佳長篇桂冠,讀者與批評家更熱衷於在當代科幻文本中尋找那些與近現代大家相契合的批判性元素。


在此形勢之下,一部分國外學者也逐漸將中國科幻小說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語境聯繫起來,創造性地構建了這些作品的新內涵。學者Nathaniel曾在SFS上曾發表過一篇分析《月球殖民地小說》的論文。在文章中,Nathaniel創造性地認為荒江釣叟早於魯迅十多年就通過南洋上各種積弊長存的島嶼暗示了「鐵屋」的內涵,即阻礙中國發展的思維與習俗。

如果把目光轉回剛結束不久的復旦大學科幻研討會上,學者Cara再次思考了魯迅對當代中國科幻的價值,並從他的「狂人」和「鐵屋」意象出發,分析了陳楸帆《荒潮》等當代科幻文本所蘊含的復古型想像和創新性價值。Cara發言結束後,與會嘉賓結合近幾年的研究熱點紛紛開始討論「鐵屋」之於中國科幻的意義。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魯迅翻譯的凡爾納科幻小說


當我們談論中國科幻的時候,我們總是繞不開魯迅:一方面,魯迅在新文化運動以前確實做了足夠多的關於科幻推進的活動;另一方面,魯迅作為中國主流文學巨匠,他從事的科幻活動恰好給了科幻群體一個切入主流的極佳角度。當然,我此處所言的「回歸魯迅」並不是說科幻將魯迅當成一座靠山或者是一根救命稻草,而是當代科幻形勢有回溯歷史的必要。最近幾年,中國科幻似乎又迎來了一個新高潮,但是冷靜地觀察之下,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劉慈欣外其他科幻作者的知名度似乎還不夠高,並且資本和非專業人員的大量湧入似乎讓科幻的現狀亂象叢生。在作者群中,新晉作者少之又少,部分作者的小說在架構、情節甚至人物命名上都帶著濃重的西方模式化影子,因此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不成正比。此時進行回溯,觀察近代科幻浪潮中科幻群體內部各方面的應對與表達,實則是一種冷靜的反思。而魯迅和他的「鐵屋」意象恰好最能夠表達當代科幻中力圖衝破與不斷追尋的那一部分。

談及「鐵屋」,我們首先想起來的是《吶喊》自序以及魯迅博物館中的那面鐵牆。不過魯迅提出「鐵屋」意象是在1922年冬季,此時他已經從事新文化啟蒙工作多年了,《吶喊》自序中的鐵屋子實際上是魯迅對新文化事業不自信的懷疑心態。


不過要將「鐵屋」意象與中國科幻,尤其是中國當代科幻連接起來,我們仍然要做一些時間節點和文化資料的梳理。


魯迅於1902年初春去往日本學習醫學,1906年的「觀影事件」成為了魯迅棄醫從文的導火索,而魯迅在1903年秋根據井上勤的譯本轉譯了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可以看到,魯迅進行文學活動在正式棄醫之前就已經展開,並且自科幻文學始,這背後的文化原因是不可忽視的。魯迅留學日本恰逢明治時代後期,西學與新制的湧入更加頻繁,日本在文化層面對這種潮流的反映之一就是科幻文學的繁榮。他們大量引進英法的科幻小說,並且積極模仿、創作,形成了一股科幻小說寫作與閱讀的風潮。我們現在言及日本御宅族,大家可能會將他們同電子遊戲與動漫結合在一起,但是從明治後期到大正時代的日本第一代御宅族可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而在引進的英法科幻作家作品中,凡爾納的作品數量獨佔鰲頭,因此魯迅轉譯當時這位日本最紅的海外科幻作家也不足為奇。


通常情況下,我們認為魯迅棄醫從文是在「觀影事件」之後,但作為導火線的「觀影事件」背後可能還有一些長期的文化影響。在明治後期到大正時代的作家中,有很多人原先從事醫療或者醫療相關的行業,例如日本科幻作家星新一的父親星一也是作家,並且是一所製藥公司的經理。這一部分由醫學產業轉向科幻創作的作家似乎給了魯迅這樣一個提示:思維的進化要比肉體的強壯更加可靠,面對複雜的內外環境,科幻文學是最前沿、最全面的應對方法。因此我們看到魯迅棄醫從文似乎是在複製這樣的道路,並且在此時他腦海中已經有了「鐵屋」的雛形,即代表著閉塞、落後和自大的中國。而由醫學轉向文學時魯迅最先秉持的武器就是科幻文學。只不過在近十年後,魯迅逐漸放棄科幻而投身新文化啟矇事業,但萬般的阻力最終使他發出了「鐵屋」的感嘆。「鐵屋」意象的雛形由科幻生髮,它代表著魯迅棄醫從文解決中國困境的決心和不得不面對的殘酷困境,其所代表的意義最終在作於1922年的《吶喊》自序中定型。

「鐵屋」意象之於當代中國科幻首先代表著主流文學與科幻文學之間的隔閡。所有的聲音似乎都在說中國科幻正在迎來一次「新浪潮」,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科幻作為類型和主流文學進行和解的道路仍然十分漫長。那些因為時間和傳統構建的思維模式不可能因為科幻擁有奇特的想像和超脫的邏輯而在短期內做出實質性的改變。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科幻作品對未來速度的想像始終圍繞機器


誠如飛氘所言,當代中國科幻作家更像是荒原上「一支寂寞的伏兵」,現在劉慈欣斜刺里沖了出來,以高質量的作品贏得了廣泛讚譽,那麼其他蟄伏的作家將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被廣大的中國讀者所熟知呢?要找到答案我們依然需要時間。從另一方面講,「鐵屋」這種隔閡恰好也是對科幻群體的保護。本次復旦會議的作家對談環節,韓松的一席話讓在座嘉賓都心有戚戚焉。其大致意思是會議結束後當韓松本人坐上高鐵返回北京,他似乎才真的進入了一個奇異的時空,他不知道如何去給身邊的人用言語講述他腦中的思維,因此只有寫作才是唯一的解法,並且只有在與科幻群體交流時,那才是他的現實。


從上述角度看,當代科幻作家與當時的魯迅一樣,是時代的「破壁者」。魯迅想要打破的壁壘是近代中國的積弊,將新知與新制輸送給大眾,力求通過思想洗滌的方式實現真正的民強。當代中國科幻作家需要打破的壁壘有了新的內容: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信息的爆炸性輸入似乎使我們喪失了仰望星空與創造性思維的能力,而科幻作家的使命正是通過一己之力去破除此種「鐵屋」的阻隔,重新開窗,讓被喚醒的讀者去看一看現實之外的世界。當然,與魯迅所面臨的情況類似,科幻作家也不可能通過作品喚醒所有人,並且在被喚醒之人的態度中不乏尖銳的諷刺或長久的不解,但喚醒的良性意義卻一直存在。


此外,「鐵屋」意象在當代中國科幻中代表著一些似真似幻的地域:北京、上海,以及你所能想到的中國任何一處現實中的位置;同時,這些位置在科幻的想像中又成為了一個個交織著現實與幻景的非地。


在郝景芳入圍「雨果獎」的作品《北京摺疊》中,北京這座城市似乎成為了一方異域,它能夠翻轉變形,擁有三個不同的空間。可同時它又是我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北京:人口生活層次差異巨大;入學教育費用高昂;繁重忙碌的工作讓人難以喘息或者尋求改變;拗不過物質條件的都市愛情等等。在郝景芳筆下,北京似乎就是一個「鐵屋」,它展示了一切你能在北京可能的經驗,包含了所有的希望與絕望,顯得陌生而又熟悉,這也是為什麼讀者在看到去第三空間兼職鍛煉的人回第一空間更容易升職時會心一笑的原因。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未來城市的模型或許正如盜夢空間一樣變形


上海也在中國的科幻小說中被多次描述,並且有著不同的走向。在吳趼人的《新石頭記》中,想像中的上海是一座驕奢淫逸的城市,處處充滿著腐朽與墮落的氣息;而在《新中國未來記》與《未來之上海》中,這座城市卻帶著無上的繁華與榮光,漫天的飛艇映襯著萬國博覽會的盛況,東方明珠的稱謂名不虛傳。上海在科幻作品中也是一間「鐵屋」,不過「鐵屋」的內涵有兩條路徑,它可以代表無序混亂,也可以代表秩序繁榮,人總是要在方寸間行事,而道德與規則是有序的盾牆。


以此類推,《三體》中的紅岸基地似乎也是一個「鐵屋」,它代表著現實生活中與世隔絕的最高機密,但同時在宇宙的尺度上,它似乎又成了最容易被外星文明攻破的潘多拉魔盒,這是「鐵屋」的兩面性,也是「鐵屋」的當代性。陳楸帆的《荒潮》中,那方設置在近未來的「硅嶼」似乎也是一座「鐵屋」,機械與人類交織的時代,只有永恆的壓抑與冷漠,而衝破則意味著毀滅或死亡。誰又能說,「硅嶼」不是近未來中關村和華強北的集合體呢?


當然,當代中國科幻並沒有完全拋棄「鐵屋」最初的意義,即反映並批判現實社會中積弊的一面。韓松的《紅色海洋》以一種顛倒世界的方式描述了他內心的憂慮,海洋由藍轉紅,人類由陸地入海,時間由未來駛向過去,凡此種種,都是韓松以中心對稱的方式對未來海洋這間「鐵屋」所進行的破壁開窗工作。在他的另外一部作品《地鐵》中,五篇相互獨立的文章將地鐵這一現實中的交通鐵屋構建成為文學語境中的諷喻「鐵屋」,現實生活中的人們對存在的世界已經習慣甚至麻木,而一些驚變其實有可能就是從那些平常沒有注意的細節處生髮、膨脹。韓松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在通過寫作表達思考,而這種思考的背後,是他透過現實看到的隱憂。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封閉的鐵道有時成為開往光明的角色,有時又成為鐵屋的隱喻


「鐵屋」意象在當代中國科幻語境下的新內涵其實帶給了我們更多的啟示與影響。其中一個啟示是我們如何才能在新一輪科幻浪潮席捲而來之時保持住中國科幻的中國性。這其實是一個爭論已久的問題,但「鐵屋」意象似乎給了我們不同於往常的答案:藩籬和限制並不是中國科幻盲目模仿和西化的理由,「戴著鐐銬跳舞」的科幻往往才是讀者所認可的中國科幻。你可能聽過無數個改編版小倩與寧采臣的故事,但機器人三定律版你只能在夏笳的《百鬼夜行街》中看到,而《龍馬夜行》中則高聲吟詠著海子的詩篇;飛氘《中國科幻大片》里的每一篇小說都彰顯著他科幻詩人的氣質,那些勾連時空的敘述已經完美展示了本土性、科幻性和文學性的交織;陳楸帆的《鼠年》讓你重新開始審視存在的意義,而一個實質上關於審視的小說《巴鱗》則讓你的腦海總在情節與人物之外浮現出一座廣東沿海的小漁村。上述總總,皆為中國特性科幻的典範篇目。


而「鐵屋」意象的另外一個啟示則要求這一文類在當下依舊要保持喚醒功能。科幻不僅是現實主義的,更是未來主義的,我們總是認為現實沉重而遠方和未來很輕。但是科幻不能僅僅期許輕未來或好未來,它還需要警醒讀者,我們現在的麻木狀態是危險的,外部世界和未來的災難可能瞬間而至,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停下思考,我們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其實,科幻群體就是集群的「鐵屋破壁者」,他們總在沉悶的地方開窗,希望能將不一樣的風景展示給世人。後來,讀者說除了風景,還要有光,因此集群者們又拿起「科幻」這把鑿具在面向太陽的牆面開窗,於是,就有了光。


-end-

從魯迅到劉慈欣,當代科幻可有精神脈絡?



悅讀/書趣/美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報 的精彩文章:

陳漱渝談魯迅:提倡細讀文本,不欣賞代魯迅立言
花之極賤而可貴者,玉簪是也
李零:「當代徐霞客」寫下的國族地理思想史
魔戒甘道夫深情為大家朗誦莎翁名劇《暴風雨》
徐梵澄《孔學古微》,一位被低估的大師

TAG:文學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循著歷史的脈絡,去尋找帶有民族精神的古代藝術品
當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採訪韓孝周:與李鍾碩沒脈絡的吻戲印象深刻!喜歡梁朝偉!
「八王之亂」實在太亂,其中的人物關係和事情脈絡你能搞清楚嗎?
夏朝是虛構的?把這些證據都集中起來,有關夏朝的史實脈絡分明
中華姓氏起源脈絡圖,看看你的姓是從哪裡來的?
身體脈絡全都見!發現神秘透明蛙,真相令人背脊發涼
《王牌特工:黃金圈》從人物細節就能看出英美文化的脈絡,值得一看
能瘦腿、能消腫、能疏通脈絡,還能促進淋巴排毒,真有這麼神奇的東西嗎?
寫了25本書的德魯克,他的思想脈絡是什麼?
掌握科學思維,看透世界運轉的脈絡
中華姓氏起源脈絡圖,看看你的姓是從哪裡來的
地球在宇宙中有關宇宙的知識脈絡
深度好文:一文讀懂中華文明基本脈絡!
這樣看東亞,脈絡更清晰
恰到好處的回應和共情的發展脈絡
鄭博仁:談一談便利店的風潮和脈絡
內功經,內功之傳,脈絡甚真
珍稀不可再生石種,以顏色絢麗多樣而著稱,脈絡越清晰越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