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後德國:被冷戰「鐵幕」分裂成兩國家

二戰後德國:被冷戰「鐵幕」分裂成兩國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英法4大國分區佔領了德國。蘇聯和美英法3國的佔領政策各自有別,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日益加深。美國提出馬歇爾計劃後,美蘇關係進入「冷戰」階段。作為冷戰的必然產物,1949年9-10月間,德國被一分為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個國家。


蘇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


德國在本世紀曾兩度成為歐洲的戰爭策源地。制止德國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是戰後國際關係上的一個重要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結束時,美國便考慮對德處置問題。在經濟上,美國曾拋出變德國為農業國家的摩根索計劃,後因統治階層意見不一,中途夭折。在政治上,美國主張肢解德國。1943年底,羅斯福在德黑蘭會議上提議將德國分割成5個部分,每個部分為一個獨立國家,德國的魯爾和薩爾地區則由國際共管。羅斯福的政治肢解方案曾得到蘇聯的支持。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表示贊成肢解德國,他擔心一個統一的德國很可能在10至20年之間恢復它的力量。

英國對於美國肢解德國的方案,只在表面上表示支持,實際大有保留。英國首相丘吉爾認為,肢解德國勢必損害德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他主張佔領德國,避免背上肢解戰敗國的惡名。丘吉爾還通過歷史的回顧,為他的佔領主張尋找依據。在他看來,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復活了軍國主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關鍵在於盟國並未強制德國執行凡爾賽條約中關於解除武裝的規定。他認為,若要使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再危害和平,首要條件是盟國必須在德國保護主宰地位,強制德國按照盟國意願行動。丘吉爾主張德國在戰後應由美英蘇3大盟國共同佔領。在他的指示下,英國設立了艾德禮委員會,並就佔領德國事宜擬訂報告。1944年初,英國根據艾德禮委員會報告,正式向歐洲協商委員會提出關於劃分德國佔領區的建議。


戰爭後期歐洲戰場軍事形勢的迅速發展,促使美國向英國的立場靠攏。1944年上半年,蘇聯紅軍勝利的攻勢很快逼近德國東部邊界。美國擔憂蘇軍有可能佔領德國大片領土。屆時,美國便會陷入被動狀態,不僅肢解德國不成,恐怕連佔領德國也成問題。出於上述考慮,美國決定支持英國的佔領方案。1944年9月,當歐洲協商委員會以艾德禮報告為藍本,提出第一份臨時劃分德國佔領區建議時,美國表示同意。按照這一建議,德國領土劃分成3個佔領區,蘇聯佔領東部,英國佔領西北部(包括魯爾地區),美國佔領西南部和薩爾地區,首都柏林由3國共同佔領。


1945年初召開雅爾塔會議時,美英兩國已就臨時佔領德國達成了協議。蘇聯覺得,按照英國的佔領方案,它的佔領面積佔德國領土的40%,比英、美的占區都大得多。此外,德國戰敗在即,蘇聯若要在德國問題上具有發言權,首先必須取得佔領德國的合法地位。因此,蘇聯願意接受英國的佔領方案。在雅爾塔會議召開之初,美英蘇3大國實際上已就臨時佔領德國達成默契。在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3國肯定了大國佔領乃是處置德國的有效形式,會議《公報》指出:「根據已商得同意的計劃,3國部隊將各自佔領德國的一個區域,……成立一個中央管制委員會執行互相協調管理控制的工作。此委員會由3國的最高司令官組成;總部設在柏林」。


雅爾塔會議實際肯定了分區佔領德國的方式,而且從3國擴大為4國佔領。英國竭力主張法國應參加對德佔領,因為英國無法承擔在歐洲戰場西線單獨遏制德國的任務。美國經慎重考慮,同意英國的建議。雅爾塔會議召開的第2天,1945年2月5日,羅斯福提議法國參加對德佔領。斯大林在羅斯福斡旋下表示贊成。會議《公報》表示:「法蘭西如果願意的話,3國當邀請它承受一個佔領區,並參與管制委員會,作為第4委員。」法國參加對德佔領必須在這樣的前提下,即法佔有區只能從英佔區和美佔區中划出,而不縮小蘇占區的範圍。

盟軍在歐洲戰場告捷和佔領德國後不久,1945年6月5日,4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發表聲明,把德國分成4個佔領區,東區歸蘇聯,西北區(包括魯爾)歸英國,西南和薩爾歸美國,西區歸法國;柏林由「4國的武力佔領」。柏林聲明還規定,由4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正式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共同管理當地的行政」。從7月中旬起,蘇美英法4國在德國和柏林按劃定區域實行佔領和管制。8月初,波茨坦協定肯定了蘇、美、英、法對德國的分區佔領狀態,確定了對德管制的政治與經濟原則:在政治上,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非納粹化,實現民主化;在經濟上,有步驟地消滅德國的軍事潛力,改組德國經濟,使之納入和平軌道,控制其戰後的生產水平。根據這些原則,戰後的德國應該建成一個愛好和平的民主國家。


不同的佔領政策


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所確定的解決德國問題的原則,符合德國社會進步的要求。然而,蘇美英法4國共同佔領德國以後,它們採取了不同的佔領政策。為了防止德國軍國主義的東山再起,蘇聯駐德軍事政府一進入佔領區,便解散了佔領區內德國陸海空軍、黨衛軍、秘密警察等軍事組織和准軍事組織,逮捕、審訊與嚴懲法西斯罪犯。根據蘇聯駐德軍事政府於1945年10月30日發布的第124號命令,過去屬於希特勒國家、軍事機關以及蘇軍指揮部下令禁止和解散的各種組織的財產,一律暫時統一管制。1945年10月31日第126號命令規定,將納粹黨及其各級機關、各附屬組織的財產沒收充公。蘇聯駐德軍事政府還著眼於在蘇占區確立德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它派遣德共黨員擔任各級領導職務,設立黨校提高共產黨員的領導水平與理論修養。1946年,德國共產黨與德國社會民主黨合并成立德國統一社會黨。在該黨領導下,蘇占區進行了一系列經濟改革,在城市將3,000家私營企業收歸公有,在農村則在1947年1月以前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給勞動農民,消滅了容克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使蘇占區經濟逐步沿著社會主義方向發展。


在蘇聯對德政策中,向德國索取賠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堅持嚴厲的賠償政策。在雅爾塔會議上,蘇聯提議德國應賠償200億美元,蘇聯取得半數,即100億美元。會議決定將蘇聯提案作為以後談判的討論基礎。在波茨坦會議上,蘇聯再次重申上述賠償要求,遭到英美兩國的反對。因此,波茨坦協定在賠償問題上只確定原則,未規定具體數額。根據確定的賠償原則,蘇、美、英、法都有權從各自占區取得賠償,但蘇聯除從本占區獲取75%的賠償外,還可從其它3個占區取得25%的工業設備賠償。


對德戰爭結束後,1945年5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正式批准還在羅斯福領導下草擬的美國參謀長委員會第1067號指令,使之成為美國對德佔領的指導方針。指令規定,德國被佔領不是解放德國,而在於它是被戰敗的敵國。為此,德國必須受到嚴格控制:禁止它的一切政治活動,不準德國人自由遷徙,管制報刊、電台及其他宣傳教育機關。該指令還規定:美國準備在民主基礎上重建德國的政治生活;在經濟上,則對其重要工業部門實行監督管制,而不是予以取消。顯然,這一指令帶有對德國實行寬嚴結合、支持與懲罰並舉的性質。

1945年8月日本向盟國投降後,世界進入了戰後時期。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遏制蘇聯。它不再對德國嫉惡如仇,而是考慮利用德國地處中歐的重要戰略地位,使之成為遏制蘇聯的前哨陣地。其次,美國以為德國具有較強的經濟潛力,如能使它恢復元氣,便能對整個西歐經濟的恢復產生重要作用。美國政府正是從戰略需要與恢復西歐經濟考慮,逐漸拋棄了1067號指令中對德嚴厲的部分,反而強調指令中關於扶植德國的規定。於是,美國駐德軍政府在本占區內儘可能對納粹戰犯從輕發落,它拒絕對工業家戰爭罪犯進行國際審判,同時,對確定犯有戰爭罪的75%的人僅判處罰款,對20%的人僅限制其選擇職業或禁止擔任公職。它設法重建資產階級政黨,對阿登納為首的基督教民主聯盟更是倍加倚重。經濟上,它力求復興德國經濟,並以各種形式存壟斷資本組織與德國工業的原有結構。沒有一個大壟斷聯合企業進行非卡特爾化,軍事工業設施沒有拆除。壟斷企業仍由原先的經理和壟斷資本的代表在佔領當局的監督下進行管理。這樣,美國對德政策便從1067號指令的寬嚴兼備演變為以寬為主的性質。


德國在戰後處於4國佔領下,美國的對德政策只能在美佔區推行,尤其難以擴大到蘇占區。美國估計到德國前途有兩種可能:經過較量,兼并蘇占區及其他占區,由美國獨家控制德國;但是,審時度勢,較為現實的前途則是以美佔區為中心,逐步兼并英法兩個占區。美國在德國問題上採取力求取得西方各國支持的策略。美國深知,它的對德政策會受到英國附和,而被法國所反對。因為英國認為,強大的蘇聯比德國對它更危險,何況德國強大也便於英國在歐洲縱橫裨闔搞平衡。至於法國,它在以往的100年中曾3次遭受德國入侵,最為警惕德國的東山再起。法國的佔領政策在於盡量削弱德國,它還要求將薩爾地區劃歸法國,魯爾地區由國際共管。美法兩國對德政策不相協調,美國經仔細權衡,決定應逐步彌合兩國在對德政策上的分歧,增強西方在德國的實力地位。


西方採取分裂德國的步驟


美蘇兩國佔領政策不同,他們常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上爭論不休,其中的焦點則是對德國經濟的安排。美國力主發展德國經濟,把它作為西歐經濟復興的重要一環。為此,美國駐德副軍事長官克萊還曾派人作實地調查,竭力主張提高德國的工業水平。美國認為,蘇聯嚴厲要求德國賠償的政策乃是美國扶持德國經濟的阻力。美國政府經過內部磋商,決定對準賠償問題開刀,並從波茨坦協定上尋找依據。


在德國戰後的賠償問題上,波茨坦協定確立了其本原則,但也規定了兩個前提:一是保留充分的資源,使德國人民能在戰後不依賴外援生活;二是生產品及儲存物品的出口所得首先應用於償付進口所需費用。美國援引這兩項條款,認為若要使德國既不依靠外援,又具有償付進口的能力,關鍵在於保留足夠的工廠和保障最低限度的工業水平。因此,解決賠償問題必須服從於上述兩個前提。

1945年秋,盟國管制委員會討論德國最低工業水平問題時,美國提議德國鋼產量的最低限額為780萬噸,蘇聯和法國表示反對。美國認為,法國是出於對德恐懼心理,不希望與它毗鄰的是一個強大的德國;蘇聯則是為了索取更多的賠償。1945年12月31日,美國駐德副軍事長官克萊警告說,在鋼鐵生產限額和德國工業總水平達成協議前,賠償將不可能取得進展。美國繼而又利用波茨坦協定中有關德國「經濟統一」條文,製造停止賠償的輿論。1946年4月8日克萊揚言,盟國應制訂共同的進出口計劃,逐步實現個占區的經濟統一,否則美國將堅持修改賠償計劃。5月3日克萊又在盟國管制委員會上突然宣布,除了先前已預支的賠償外,將不再從美佔區向蘇聯提供一切賠償。


當時,美蘇關係已日趨惡化。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富爾敦發表的「鐵幕」演說被視為帝國主義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冷戰」的序幕。因此,克萊選擇這個時機停止向蘇聯提供賠償,顯然與美蘇冷戰的節奏緊相配合。此後,美國逐步轉向於統一西方各佔領區,堅持分裂德國的立場。


1946年5月26日,美國駐德副軍事長官克萊向華盛頓發出密電,要求在當年冬天以前實行美英佔領區合并,以便促進德國經濟迅速發展。7月20日,美國駐德軍事長官麥克納尼在盟國管制委員會正式提出合并占區的建議,得到英國的響應。這是因為英國戰後經濟拮据,花費3億美元維持英佔區更使它的財政開支捉襟見肘。在此之前的7月10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在巴黎外長會議上就對德政策發表聲明,要求實現德國的統一,首先必須建立一個全德中央政府。9月6日,美國國務卿貝爾納斯在斯圖加特發表聲明,反對莫洛托夫的建議,聲稱要首先實行德國的經濟統一。而西方占區的合并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由之路。12月2日,美英雙方達成協議,簽署「德國美佔區和英佔區經濟合并協定」,並於1947年1月1日正式生效。


隨後,美英便著手籌建相應的組織機構。在美英軍政府監督下,成立了美英兩個占區的執行委員會,負責執行雙方聯合的政策。執行委員會實質上相當於高級行政部門,為了掩人耳目,它分設在若干個城市,負責經濟事務的設在明登,負責糧食和農業的設在斯圖加特,負責交通運輸的設在比勒費爾德,負責郵電、民政和金融的設在法蘭克福。1947年5月29日,美英簽訂關於改組雙占區經濟機構的協定,增設經濟委員會,其總部設在法蘭克福。原先的執行委員會隸屬經濟委員會,執行經濟委員會的決定,並向經濟委員會提供建議。此外,經濟委員會還擁有某些立法權。

雙占區成立與改組時,美蘇兩國在歐洲的關係已全面破裂。美國總統杜魯門繼丘吉爾發表「鐵幕」演說之後,在1947年3月12日發表致國會咨文,提出戰後美國對外政策綱領,即「杜魯門主義」。杜魯門要求國會撥款4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政府。7月12日,美國與土耳其政府簽訂《關於援助土耳其的協定》,利用提供1億美元的援助,從土耳其取得提供海、空軍基地的回報。7月,美國軍事經濟代表團到達希臘;11月成立了美希聯合總參謀部,並向希臘派駐軍事人員18,000名。美國從此得以控制東地中海,實行對蘇聯的「遏制」政策。與此同時,美國新任國務卿馬歇爾於6月5日在哈佛大學的講話中提出了《援助歐洲復興方案》,即「馬歇爾計劃」。12月19日,杜魯門向國會提出「美國支持歐洲復興計劃」咨文,要求國會在1948至1952年撥款170億美元。國會於1948年4月2日通過「1948年對外國援助法」。「馬歇爾計劃」正式被執行,其目的在於保持一個在美國控制下繁榮而穩定的西歐,以便「遏制」蘇聯和實現美國的世界霸權。


「杜魯門主義」與「馬歇爾計劃」的提出,宣告美國正式向蘇聯發動冷戰。在這種情況下,美蘇在德國問題上陷於僵局,致使1947年底召開的第5屆倫敦外長會議以失敗告終。


在倫敦外長會議上,美法之間逐步彌合了分歧。會前,美國已向法國作出兩項讓步,一是向法國提供2億5千萬美元貸款,二是在1947年10月5日宣布薩爾經濟區併入法國,並建立自治政府。會議期間,美國集中精力拉攏法國,於12月4日宣布通過薩爾憲法,以法律形式保證薩爾併入法國。美國的讓步促使法國改變在德國問題上的立場,考慮法佔區與美、英佔區合并。


倫敦外長會議後,美國決定從政治經濟上進一步分裂德國,只是要等待形勢的發展。1948年初捷克斯洛伐克爆發「二月事件」,以哥特瓦爾德為首的捷克共產黨推翻資產階級聯合政府,掌握了政權。歐洲冷戰氣氛從此益濃。美國大肆渲染「蘇聯和共產主義的威脅」,並以此為借口,大力加速德國分裂步伐。1948年2月23日至6月初,美、英、法拉攏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倫敦召開了6國外長會議。會議結束時發表了「倫敦建議」,就建立司法、立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西德政府的雛形提出一整套設想。立法機構由兩院組成,上院由各州派等額代表參加,下院按州人口比例選舉代表參加。兩院擁有同等的立法權,但撥款權在下院,任命權在上院。政府首腦由兩院選舉產生,聯邦政府下設的地方政府擁有教育、衛生、福利、警察、宗教與文化等事務的權力。「倫敦建議」還規定設立最高法院,調解中央與地方政府的糾紛,保護地方權力不受中央政府侵犯。最高法院有權建立完整的司法制度。為了儘早成立西德政府,6國代表建議美、英、法軍事長官召集西方占區州總理開會,授權他們舉行制憲會議,制定憲法,時間不遲於9月1日。


「倫敦建議」的核心是分裂德國,成立西德國家,並把它納入美國與西歐結盟的大西洋聯盟的軌道。「倫敦建議」公布後不久,6月18日美、英、法佔領當局宣稱,自6月21日起在德國的西方占區單方實行幣制改革,規定西方占區將發行一種新馬克即「B」記馬克。幣制改革乃是美國為首的西方3國分裂德國的第一個實際步驟。


美國加緊分裂德國和兩個德國的形成


西方占區實行單獨的幣制改革後,蘇聯發出抗議照會,指出西方實行單獨幣制改革旨在分裂德國。幾天後,蘇聯駐德軍事長官索科洛夫斯基宣布,蘇占區和大柏林區實行幣制改革,發行加上特別印記「D」的新馬克,以保護蘇占區經濟免遭西方占區幣制的破壞。蘇聯針對美國及西方分裂德國的趨勢,還採取更為重要的步驟,從1948年6月24日起實行「柏林封鎖」,全面切斷西德和柏林之間的水陸交通。在具體做法上,蘇聯留有餘地,僅切斷水陸交通,從漢堡、漢諾威、法蘭克福通往柏林的3條空中走廊仍保持暢通。


蘇聯實行封鎖柏林的政策,頓時成為美國統治集團的中心議題。美國駐德副軍事長官克萊認為,蘇聯實行柏林封鎖,是為了阻止西德國家的建立。柏林歷來是德國的首都,柏林被封鎖,必將在西方占區德國政界人士和普通居民中產生巨大心理影響。更為重要的是,蘇聯封鎖柏林取得成功,西方3國必被攆出柏林,蘇聯便會緊逼西方3個占區。克萊斷定,蘇聯封鎖柏林,將從根本上動搖西方分裂德國的計劃。美國內閣經過磋商,同意克萊的分析。


6月27日,美國內閣召開緊急會議,就蘇聯封鎖柏林制訂對策。有的主張撤出柏林,有的主張不惜一切代價堅守柏林,還有的主張穩健從事。第2天,副國務卿洛維特、國防部長福萊斯特爾和陸軍部長羅亞爾代表內閣,前往白宮,就西方在柏林的去留問題請示杜魯門。杜魯門的回答是:西方不僅要留在柏林,而且要通過空運衝破蘇聯對柏林的封鎖。6月29日起,美國便實行空運。在柏林被封鎖的一年中,據統計,總計飛行277,728架次,空運貨物211萬噸。在西方占區和西柏林之間架起一座「空中橋樑」。


蘇聯深知,美國實行空運,旨在衝破「柏林封鎖」,以顯示它分裂德國的決心。為此,蘇聯便在一切外交場合對西方施加壓力,並表明它仍要用柏林封鎖阻止德國分裂。1948年8月2日和8月23日,美國駐蘇大使史密斯偕同英法兩國大使,兩次會見斯大林。斯大林向3國大使明確指出,只要德國被視為統一的整體,而柏林被視為它的首都,那末,西方3國留在柏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解釋的。但在西方6國的倫敦會議後,德國西部已經分離,實際上已成為一個單獨國家。因此,西方國家必須重新考慮倫敦會議關於建立西德國家的決定,不然,蘇聯將繼續封鎖柏林。


美國因蘇聯堅持封鎖柏林,決定加強空運,同時加快分裂德國的步伐。自1948年下半年起,美英法3國佔領當局負責起草佔領法。同年9月1日,西方占區組成由阿登納為首的65名州地方自治代表會代表參加的議會委員會,主管基本法的擬訂工作。經過半年左右的籌備,佔領法與基本法初見眉目。根據草擬的基本法,未來西德政府結構確定為聯邦制。至1949年初,德國的分裂已屬難以避免。


1949年3月25日,阿登納以西方占區議會委員會主席身份前往瑞士,並在伯爾尼大學發表演說。阿登納的瑞士之行既是為了爭取西方國家承認並支持未來的西德政府,也是為了使未來的西德國家儘快擺脫被佔領狀態。他在演說中指出,德國西半部包括魯爾在內,曾是歐洲最大的工業基地,如今卻因無政府狀態陷入混亂之中,人民生活與住房條件也極差。唯有及早建立西德國家,德國西部才有可能出現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的局面。阿登納就未來西德政府的對外政策強調說,它將毫不遲疑地與西歐各國結成聯盟並在經濟上與西歐融為一體。他認為,未來的西德若要成為對內穩定、對外聯合西歐的國家,盟國佔領狀態必須逐步結束。他提議盟國把權力移交給德國人,僅保留監督的職責。阿登納發表的這番政見,引起了西方佔領國的注目。


西方佔領當局於4月10日將佔領法提交德國議會委員會討論。考慮到阿登納的要求,佔領法規定移交部分權力。根據佔領法,未來的西德政府可在盟國允許範圍內,就國內問題或其他問題制訂立法。將要成立的西德政府還可正式參加馬歇爾計劃。西方佔領國囿於形勢,作出上述某些讓步,但對於外交、外貿、賠償等大權則抓住不放,與以前不同的只是佔領形式略有改變。西方3國將繼續保持盟國佔領狀態,軍政府將予取消,而由文職擔任的高級專員取代軍事長官,成為盟國駐西德的最高機構。


佔領法提出後,基本法便列入議事日程。4月25日,美國國務院委派主持佔領事務的墨菲前往德國,表示美國政府希望迅速成立西德政府,此事不容耽擱,否則便會「有助於共產主義事業」。西方佔領當局敦促德國議會委員會加速基本法的定稿工作。5月8日,德國議會委員會以53票對12票通過基本法。4天後,5月12日,西方3國軍事長官在法蘭克福批准基本法,同時公布了佔領法。佔領法與基本法的問世,標誌著西德政府結構基本確立。蘇聯知道,封鎖柏林已不能阻止建立西德國家的進程,遂於5月12日宣布撤銷柏林封鎖。同時,蘇聯呼籲召開4國外長會議解決德國問題。


5月23日,蘇美英法4國外長會議在巴黎玫瑰宮開幕。第2天,蘇聯外長維辛斯基全面陳述蘇聯對德國問題的立場。維辛斯基要求締結對德和約,呼籲各國佔領軍自締約後一年從德國撤退。他著重發表了蘇聯關於德國重新統一的意見,提議使半癱瘓狀態的盟國管制委員會恢復正常活動,使之成為在整個德國真正行使最高權力的機構。同時,建議以蘇占區和西方占區經濟機構為基礎,建立全德國務會議,行使全德政府職能。美國與英國對蘇聯建議設置障礙。5月28日,英國外交大臣貝文發言,同意德國重新統一,前提是在整個德國推廣西方占區的基本法。言下之意,統一德國必須以西方占區為核心,合并蘇占區。貝文還呼籲在4國監督下,在整個德國實行自由選舉,組成全德聯邦政府。外長會議於6月20日以失敗告終。


巴黎4國外長會議結束後不久,1949年8月14日,德國西方占區還舉行聯邦議院選舉。結果,在442個議員席位中,基督教民主聯盟佔139席,社會民主黨佔131席,自由民主黨佔52席。9月7日,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成立,並選出兩院議長。9月12日,特奧多爾·豪斯當選總統。15日,康拉德·阿登納被任命為聯邦共和國總理。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定都波恩。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前後,蘇聯為了維護德國東半部人民利益,決定在蘇占區成立東德政府。蘇占區當局首先從經濟著手,制定為期兩年的經濟計劃,確定恢復生產的具體指標。接著,蘇占區建立制憲委員會,擬訂憲法,使東德政府的建立有了法律依據。至10月初,東德政府籌備就緒。10月7日,東占區成立臨時議院,由臨時議院宣告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並責成德國統一社會黨領袖奧托·格羅提渥組織政府。10月10日,威廉·皮克當選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總統。12月,格羅提渥任政府總理。同時,蘇聯政府宣布將行政權力移交給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並撤銷蘇聯駐德軍政府機構,代之以德境管制委員會。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相繼成立,宣告德國正式分裂為兩個國家。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絕對精彩 的精彩文章:

致毛澤東賀子珍離婚的「吳光偉事件」真相是什麼
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 背後的兇手究竟是誰?
三國中過於高估自己的人物 最後害了自己
朱德晚年突然「靠邊站」 被人欺負的境遇令人唏噓
粟裕骨灰中隱藏的秘密!

TAG:絕對精彩 |

您可能感興趣

歐佩克第二大產油國可能分裂成兩個國家?會觸發石油戰嗎?
昔日世界第一強國,稱霸全球,卻因一場中國內戰,分裂瓦解
此國靠游擊隊起家,四年幹掉十萬德軍,建國後又分裂成六個小國
第三次印巴戰爭,巴鐵被分裂成兩個國家,看看那些戰爭中的老照片
二戰後消失的6個國家,其中一個被分裂成15國
當年侵華的八國聯軍今如何?有個國家已滅亡,被分裂成四國
此國是侵華的八國聯軍之一,如今早已經滅亡,分裂成4個國家
兩次大戰,此小國公開支持鬼子侵華,結果國家分裂,精英被殺光
東德西德合并了,德國一強大鄰國卻分裂成兩國
世界最後一座分裂城市,被兩個國家當作首都
世界上首家跨國公司的成立,險些令台灣從中國分裂
此國曾是世界最強國,被迫分裂後,現在淪為三流國家
此國國王建議將領土劃入中國,但遭到拒絕,現在分裂成了兩個國家
此國打算坑德國,結果德國沒事,自己反而被分裂成十個國家
一個地方的小戰爭,引發了世界大戰,一個大國分裂成三領土被瓜分
美國大選「二辯」:顯美國分裂與分歧程度之深
一封電報改變戰爭格局,電報內容竟是德國和這個國家密謀分裂美國
「熊貓外交」為冷戰破冰 曾阻止一國分裂
當年侵略我國的八國,今何在?有個國家已滅亡,被分裂成四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