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世人皆知李白詩名,但知道李白善書的人卻不多;世人多知李白有《上陽台帖》,但知道李白《上陽台帖》作於濟源王屋山的卻更少。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李白二十五歲,渴望鯤鵬展翅,鷹擊長空,「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出蜀,游三峽,至江陵,遇道士司馬承禎。李白對司馬承禎極為景仰,當即作《大鵬遇希有鳥賦》,詩人以大鵬鳥自喻,更稱讚司馬承禎是希有鳥。司馬承禎對李白也極為讚賞,稱其「仙風道骨,可與神遊八極之表」。


李白激情滿懷地叩開了長安的森嚴宮門。但是,自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的李白,卻懵然不知官場的詭譎和政治鬥爭的險惡,在長安不到兩年,屢遭誹謗和讒言,於是請辭,唐玄宗順水推舟「賜金還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再次投入大自然的懷抱。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在洛陽相見,與高適等結伴同遊王屋山,登上王屋山華蓋峰南麓的陽台宮,揮毫寫下了流傳千古的《上陽台帖》: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十八日上陽台書,太白。」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上陽台帖》為紙本,縱28.5cm,橫38.1cm,雖然不足一尺見方,卻如行雲流水,真氣彌滿。通篇看去,一如李白詩篇奔放揮灑,出神入化,筆墨酣暢,氣概超邁。


歷代名家、典籍,都對李白書法和《上陽台帖》予以極高評價。《宣和書譜》載:「白嘗作行書,字畫尤飄逸。」 宋黃庭堅《山谷題跋》評李白的詩與書云:「及觀其稿書,大類其詩,彌使人遠想慨然。白在開元、至德間,不以能書傳,今其行、草殊不減古人。」 元代鄭杓《衍極》卷下之《古學篇》說:「太白得無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言其雖不專意於書法,而能得書法之神妙。細品此帖,筆法超放,如游龍翔鳳,迅如奔雷,疾如掣電,出規入矩,飛舞自得。與其瀟洒奔放、豪邁俊逸之人品詩風相為表裡。」清人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太白書「新鮮秀活,呼吸清淑,擺脫塵凡,飄飄乎有仙氣。」


在《上陽台帖》的題跋中,我們也能看出後人對他的高度評價。宋徽宗趙佶跋文:「太白嘗作行書『乘興踏月,西入酒家,可覺人物兩望,身在世外』 一帖,字畫飄逸,豪氣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詩鳴也。」 元代張晏跋曰:「謫仙書法傳世絕少,嘗云:歐、虞、褚、陸真奴書耳。自以流出於胸中,非若他人積習可到。觀其飄飄然有凌雲之態,高出塵寰,得物外之妙。嘗遍觀晉、唐法帖,而忽展此書,不覺令人清爽。當時沉香亭待醉、高力士脫鞋,宜矣。」元代書法家歐陽玄題詩云:「唐家公子錦袍仙,文採風流六百年。不見屋樑明月色,空餘翰墨化雲煙。」元代學者杜本曰:「太白之書何如長史,然豪雄渾壯,固不異也。」乾隆皇帝說:「觀其筆氣豪逸,非他人所能贗托。」

《上陽台帖》為曠世墨寶,流傳有序,引首有清高宗弘曆楷書題「青蓮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籤「唐李太白上陽台」七字。帖本各處有南宋宗室趙孟堅、南宋權臣賈似道、元代張晏、明代鑒藏家項元汴、清乾隆皇帝、清代鑒賞家梁清標、安岐等多人的鑒藏印章。清代乾隆、嘉慶年間宮廷編纂的大型文獻《石渠寶笈》有著錄。


《上陽台帖》已歷1200餘年,而愈加寶貴。



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何窮!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知識——道士如何做齋蘸法事
中醫養生——夏天吃什麼補氣
王屋論道——王屋山道教發展概況
道家文化——老子的道治思想
陽台宮第二屆玄門講經活動圓滿結束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從風水的角度看古代山水,畫中物象皆為符號
有一種動物象徵者愛情——鴛鴦
「物象之外 非,畫非,話」—言小語藝術展
乾隆 粉彩黃釉海棠形開光西洋人物象耳長頸扁瓶
物象之生 心象之意——記畫家馮天與的水墨畫藝術
深入觀察,看「物象性理」不同的蝴蝶畫法
九月的物象系列:《船長》及其他組詩
中國畫不在物象的表面作文章
心象·物象 中國畫邀請展?鄒訓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