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國際佛教禪修學會禮請如瑞法師講授文殊智慧

國際佛教禪修學會禮請如瑞法師講授文殊智慧

國際佛教禪修學會禮請如瑞法師講授文殊智慧



如瑞法師講授文殊智慧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6年7月15日,國際佛教禪修學會執行會長、博士生導師吳言生教授,帶領浙商禪修班參訪普壽寺,禮請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五台山普壽寺方丈如瑞法師開示文殊智慧。吳教授禮請如瑞法師用文殊智慧化解現代人生活中的種種困惑煩惱。


我們生活在智慧的大海里


有一條小魚問大魚:「媽媽,大海在哪裡?」大魚說:「孩子啊,你現在就在大海里啊!」生活當中處處有智慧,衣食住行都需要智慧,我們每天就生活在佛法的智慧中,但是我們不一定都能感覺得到。有些人覺得學不學佛、懂不懂佛法,生活都會繼續,然而有沒有佛法的智慧,差別就很大了。


般若智慧了生脫死

文殊菩薩的智慧是妙善的智慧,旨在幫助我們洞察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會經常思考「我從哪兒來?我是誰?我到哪兒去?」這個問題。人生在世,生前我在哪?死後到哪去?只要有生死,就離不開佛法。修習佛法,洞悉了因緣果報的真相,這類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緣份條件改變了,因果也會跟著改變。如果沒有過去願力的因,以及在這願力之因下的各種緣份,就沒有此時此刻大家在這裡相聚的殊勝的果。


要看透、放下 更要擔起


人生的苦惱不外乎身心二種。生理的老,病、死是三苦。知曉了這三苦,是為了正確地去對待生死。要想正確地對待生死,就離不開佛法。我們頂禮瞻仰佛像,不是迷信的崇拜,而是藉由佛像去了解佛陀的精神。萬事萬物都有體、相、用三種形態。般若智慧是「體」,佛像是「相」,佛法智慧對人生的護佑是「用」。我們學習般若智慧,是希望能夠將這智慧帶入生活,去了解老病死的真相。了解是為了看透、放下,看透、放下是為了更好地擔起。


佛眼看世間 得失皆坦然


人生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的苦難,都是源於一顆得失分別計較之心。得到了就喜悅,失去了就痛苦。保持一顆平常心、清凈心,佛眼看待世間,得失皆坦然。我們總是很在乎別人給我們的評價,受到讚譽就高興,受到毀譽就傷悲,這都是因為心不能安住在當下。有了智慧,就有了洞察自我洞察萬物的能力,從而對自我、對現實有了明晰的判斷。因上努力,果上隨緣。有了這種修鍊,就會隨緣自適,超越得失成敗。

你的辦公室 就是大道場


學習佛法,就是要善用其心。此心用得好,便是自在人生;此心用得不好,就是顛倒夢想。工作不是與人爭名爭利的戰場,而是自我修行的道場。作為企業的領導者,應將重點放在啟發、成就員工的生命上,讓員工在工作中去洞察生命,實現自我。在做人做事當中,彼此成就,利益眾生。學習佛法不僅要理悟,還要證悟,明白了道理還不夠,還要身體力行,一如大行普賢菩薩,吉象為其座騎,行動起來要腳踏實地。我們要積極面對困難與苦惱,不要跟別人比較,要用般若的慧眼正確看待自己。心安一切安,心好一切好,心善一切善,心寬一切寬。


修行的關鍵 是善用其心


娑婆世界,芸芸眾生雖然都有其業力,但同樣都有著一顆向善之心。修行,就是要涵養好這顆向善之心。例如在洗手時,我們要生起「但願眾生洗去污垢,清清凈凈,用清凈心禮佛」的歡喜心。如果修行不好,就可能會有無知無覺的無記心,甚至可能會有嫌這嫌那的嗔恨心。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眾生的心念是最難對治的,因此佛陀教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對治貪嗔痴,就是希望我們能夠種善因得善果。戒掉嗔恨心,就種下了慈悲的因;戒掉大妄語,就種下了誠信的因。


人的這一生 只做兩件事

大家來到五台山,心念佛陀,口誦聖號,朝山的功德非常大,還可以得到心口意的清靜。佛教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在契合眾生的根機。人生只需做好兩件事,自度,度他。自度需要福報,度他需要心量。度他的主要形態就是布施。布施不止是布施財物,愛語也是布施,和顏也是布施。我們要常行布施,常結善緣。


美好的一天 從心開始


我們每天早起發一個善願,給自己一個暗示: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嶄新的,我們內心都是充滿陽光的。不要害怕生活的麻煩,也不要害怕紅塵的苦惱,而要保持一顆轉化麻煩和苦惱的積極心態。我們面朝陽光,春暖花開,不接納他人的傷害,就不會受到他人的傷害。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們要默默地念誦「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的業障,就會得到凈化;我們的散亂,就會得到對治;我們的創傷,就會得到撫慰;我們的能量,就會得到增強。


我的世界裡 從來沒有悲傷

不管有沒有太陽,我的世界裡充滿陽光;不管有沒有月亮,我的世界裡充滿清涼。佛陀是我世界裡的太陽,菩薩是我世界裡的月亮,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黑暗,我的世界裡從來沒有悲傷。我的世界裡到處洋溢著熱情,我的世界裡從來都是積極、進取、向上。


如瑞法師口吐蓮花,字字珠璣。眾人聞法,如醍醐灌頂,頂禮讚嘆,禪悅充滿。(文:思雯)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在線 的精彩文章:

秉持初心 帶信仰走入尋常家——訪福慧慈緣文化會館總經理童鳳英

TAG:佛教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