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道家智慧

「最具靈魂的道家智慧公號 」


國學經典 | 心靈禪語 | 道家智慧 |文化拾遺| 健康養生


⊙編輯:道家智慧(djzh111),轉載請註明出處


⊙來源:網路綜合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俗話說:「人做善行,人做善事,天地良知,必有福報」。所謂的善行善事,指的就是積德。人積德越多,福報也就越大。


陰德與陽德

關於積德,德有陽德與陰德之分。如果你作事,有某種動機,或許想讓別人知道,即使你作的事再好,這也叫陽德。作陽德的事,容易作,但關健是人要多積陰德。


什麼是陰德呢?陰德是人要為善,而別人卻不知,作好事而不宣揚,默默無聞地去作,則為陰德。


積陰德方能留得住


積陽德別人知道了,善德不如陰德積得住和留得住。如果修心、修行不夠,或造點小惡,隨修隨報,到後來好的善果就沒有了。所以只有多積陰德,德才能積得住,也留得住。


什麼是陽德與陰德?

陽德與陰德有什麼區別?講完了。我的體會是:無論你做多少善事,都不想讓別人知道,這才是真正地積陰德呢。把陰德善果積在那裡,而又不求現報,這就叫積善。


《周易》有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的名言。其意思是說,積累善德的這個家族或人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如果積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本人來生必有正報。其意義告訴世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為人父母者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實都是為子女著想。但是如何為子女著想呢?自己如何做人之父母呢?如果將來老了能給子孫留下些什麼呢?面對這些問題,也許答案多種。我還是引用古人名言吧:「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許多聖賢先人告訴人們,如果人積陰德、積善果,那永遠都是你的,別人是偷不去、搶不走的。你陰德積得久,積得多了,後面的福報也大,甚至還會福澤你的子孫。所以我們做些好事,最好不要宣揚自已,故意讓別人知道自已的道理就在這裡。

對於普天下的父母,應把金錢財富少留給自已的子女,應更多地把精神財富留給自己的子女。願以此文,獻給普天下的為人父母者!


《文昌帝君陰騭文》,勸人積陰德之書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陰騭文》是道教勸善書之一種,以通俗的形式勸人行善積陰德,久久必將得到神靈賜福。「陰騭」一詞,其源蓋出於《尚書·洪範》:「惟天陰騭下民」,意謂冥冥之天在暗中保定人們,這是古代比較簡單的天命論思想。在《陰騭文》中,「陰騭 」具有天人感應的含義,要求人們自已多積陰德陰功,就是說行善做好事不要到處張揚,只是陰悄悄的去做。即使個人獨處而別人不知曉的情況下,也不做壞事,以此為條件,洞察一切的 文昌帝君就會暗暗保佑你,賜給你福祿壽。


此書成於《太上感應篇》之後,有各種手抄本、刊刻本,清代道士將其收入《道藏輯要》集,另外《昭代叢書別集》、《三益集》均有收錄。「陰騭」原指「陰德」,這裡的文昌帝君就是文曲星,是讀書人的偶像,一般認為有才華的人如李白、包拯都認為是文曲星下凡。


文昌帝君雖然是被列入道家神仙系統裡面的一位神明,可是他並不是傳播道術的,他主要就是勸導世間人廣行陰騭,陰騭就是陰德,做善事。所以這篇《陰騭文》通篇都是教我們止惡修善,不僅是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我們心地上,在暗室屋漏當中要懂得規範自己,不可以產生惡的念頭。


《太上感應篇》,成道成仙的基石

人為什麼要積陰德,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



如果說諸經典是人們證聖成真的門徑,《太上感應篇》就是我們成道成仙的基石,它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積善之家天必降福,積惡之家天必降禍」總結因果報應關係,全篇宣揚「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


《太上感應篇》中有這樣一句經文:「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未至,福已遠離」。行善之人,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做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但日有所虧。福禍無門總在心,作惡之可怕,不在於被人發現,而在於自己知道;行善之可嘉,不在於別人誇讚,而在於自己安心。太上曰:「善惡相去幾何? 」


我個人認為,其實人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人性中或善或惡的各種元素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空間中,都會有所釋放。人的一生中不在於你一路走來遇到的全是善人,而在於你遇到有些並非善人的人(當然不一定就是惡人),這時你能不能在和他交往的過程中,通過你人性中的溫暖、善良,通過你對他的體諒、包容,通過你美好品德的感召,使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現出來。這就是《太上感應篇》中所說的「正己化人」,用正直的力量去影響周圍、影響社會,道祖太上說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目的。


在《太上感應篇》中有這樣幾句經文:「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其實這是一個做人的標準。


「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這句話是說對於常常作惡而招來災禍的兇惡之人,我們應該要憐憫他、勸導他、感化他,使他斷惡向善,轉禍為福;善良的人,常常行善而招來福報,我們應該為他歡喜讚歎,鼓勵他、成就他,使他更積極地行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是說遇到他人急切的需要,我們應該要慷慨解囊,及時幫助,以應急需;遇到他人發生災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已憑著自己的力量,去救護和解除他人的危難。或是當別人遇到了心靈上的困頓或是絕望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善用一言,予以解救,這也是一種功德,哪怕有的時候只是一句善意的謊言。


推人一把和扶人一把,都是這雙手啊!陷害別人和讚歎別人也都是這張口啊!所以,寧可用扶人的手,千萬別用害人的口啊!如果能夠照著去做,那就不必問前程,前程自然一定是好的。所以說,整個的外在世界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師,只有當你自己沉浸其中,並真正去感知了所謂的大道在心中,感受到昆蟲草木皆有靈,那麼我們就洞悉了萬物之理、自然之道。但又有幾人真正地體會過道祖太上所說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呢?


我們看到了太多追名逐利的事情,以至有的人已經失去了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我們忘了本應行之終身的「善」字和 「德」字,於是我們失去了很多親近「善」和「德」的機會。


其實,我們中國古代的智者最能理解「善」和「德」的真諦。無論身為君主還是百姓,言行都不敢離「善」離「德」。《宋世家》記載,一天宋景公夢見自己的心被熒惑(古代天文學上指火星)包了起來,於是他就叫來星象學家子韋詢問。子韋說:「此兆預示可能有大禍將降在你的頭上。不過,可以將大禍移到你的宰相身上。」宋景公說:「宰相是我的左右臂,怎麼能為了我而讓他受禍呢?」子韋又說:「可以轉移到百姓身上。」宋景公說:「君王應該愛民,我決不忍心讓他們替我受禍。」子韋無奈地說:「那就只能移到年成上了。」宋景公嘆了口氣:「年成不好,民眾挨餓,吾為誰君?既然我天數已盡,那就讓它結束吧。」最後子韋感慨道:「天雖然高,但對下面的事一清二楚。你講的三句話道出了你善的本性和崇高的君德,天必給你好的果報。」果然,宋景公不但沒有受禍,而且又活了21年。


宋朝的大政治家司馬光說得再透徹不過了:「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現實中,有許多權貴、富翁,雖然榮華富貴卻為富不仁,常言說:「造作善善惡惡,報應如影隨形。莫道作惡不報,直到惡貫滿盈;莫道修善無應,直待善果圓成。」積德雖無人見,善惡自有天知。是啊,如果我們都能以真實的心去行善,人意合了天心,那天又豈會違了人的意願?天必護佑善人,而且天下也沒有做不成功的善事!


自古至今,不變的是道祖太上對我們後輩門人的期許,他希望那些樸素的道理一直陪伴著我們,讓我們從中受益。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要時刻堅守著祖師的古訓:「正己化人,眾善奉行。」


曾經有人和我說:「我知道做一名道士其實很容易,只要專心奉道即可。」那今天我要告訴大家:「做一名道士實際上很難,因為我們要弘法利生。 」既然今生我們有幸做了一名道士,那就讓我們在修道的海洋中,時刻以 「三寶」為舟,以 「五戒」為槳,以經文為路,以祖師為訓,以師父為指航標;舍此凡身,永為法鍾;不達道岸,誓不罷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智慧 的精彩文章:

千年國運,千年道醫,道醫的玄機!
體相看福氣,人大富大貴的10種體相
道教的報應觀,「因果」與「承負」共同作用
道家6個養腎古方,超級有效!
生起一個善念,躲過滅頂之災

TAG:道家智慧 |

您可能感興趣

做人,要積八德,必讀!
做人,要積八德!
做人,要積八德
●做人,要積八德
我們為什麼要積陰德?
人生領悟:做人,要積德
做人,要積八德(必讀!)
什麼是功德?為什麼要積陰德?
做人,要積八德(必讀)
什麼是功德?為什麼要積陰德呢?
做人,要積八德(寫的真好)
做人,要積「八德」,學會了終身受用!(值得珍藏)
說「不」,是需要積澱的
做人,要積八德(一定要讀)
梁老闆的故事:有了錢財要積德行善
切赫:不能沉湎於失望情緒,要積極備戰曼城
平時的飲食注意外,還需要積極治療。那麼,胃脹吃什麼好呢?
男人治癒「早泄」的5大方法!別害羞,要積極面對!
要積累多少知識,才能成為一個超級軍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