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便出現了仿宋「兔毫盞」。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而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對宋代建盞的仿燒技術,則已經達到可以在市場上以假亂真的水平,甚至能讓一些專業藏家看走眼。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據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有關專家研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肉眼鑒別宋代建盞的真偽:

一 是看外觀(造型)。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處向內凸起圓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 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 2-3厘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 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二 是看胎體。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厘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 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 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迹。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 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三 是看釉。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 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迹,嚴重些 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便出現了仿宋「兔毫盞」。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而近幾年來,隨著造假者在胎、釉、做舊處理等技術上的突飛猛進,對宋代建盞的仿燒技術,則已經達到可以在市場上以假亂真的水平,甚至能讓一些專業藏家看走眼。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據國家文化市場調查評估中心有關專家研究,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肉眼鑒別宋代建盞的真偽:

一 是看外觀(造型)。宋代建盞一般以斂口和敞口兩種為多見,大多是口大足小,形如漏斗。距口沿一厘米處向內凸起圓棱一道,外壁近足三分之一處無施釉,口沿上 的釉大多是深黃褐色的,釉水上薄下厚,近圈足處自然垂流成滴珠狀,型號有大、中、小三種,最常見的是中型,口徑10-12厘米、高度5-6厘米、圈足 2-3厘米的為多。造型敦厚古樸,線條自然流暢,修坯隨意大方,一眼看去給人一種古意煥然的感覺。仿製品的外觀過於規整,胎釉稍薄,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比宋 代的「盞」尺寸略大一些,過分靈巧,古韻不足。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二 是看胎體。宋代建盞的胎土是用當地富含鐵質的瓷土,盞壁的厚度約0.2-0.8厘米左右,最厚處在底部超過一公分,因此上手較沉,有很明顯的壓手感。由於 當時的加工手法及工具都較現代落後,因此胎土中多含沒能完全粉碎的較大顆粒,顯得略為粗糙。在燒制過程中由於受到窯內一氧化碳的影響、胎呈色紫褐色、粗而 堅硬、重如鐵渣。宋代「盞」多修胎較草率,經上釉燒成後還能見到修胎時留下的稜角痕迹。底足淺挖近似實足,圈足內常見留有少許淺黃色的墊餅殘跡。這些殘跡 有的由於和胎土燒結在一起,所以很難將之去除。



宋代建窯建盞識別真偽實用的三招



三 是看釉。在「兔毫盞」1310±20℃的燒成溫度下,釉水大量向下流動,口沿處的釉較薄,並且多呈黃褐色,它的主要成分為三氧化二鐵,因此所受到的侵蝕也 比較嚴重。當我們用手撫摸口沿時就有毛糙扎手的感覺;在5—10倍放大鏡的觀察下,可以很清楚地看見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麻子底和條狀的侵蝕痕迹,嚴重些 的甚至可以看見時隱時現的露胎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盞之家 的精彩文章:

為何所宋朝中國歷史上GDP最牛的朝代?
歷史大揭秘 為什麼說建盞是天下第一茶盞
一篇文章讓你全面了解建盞
1753年乾隆帝為何拒絕菲律賓併入中國

TAG:建盞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