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張充和詩文集》

編者:白謙慎


版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年6月


張充和作品的蒐集、合編前後達數十年,經歷兩代人,收詩詞近200首,收入散文60餘篇,除去3篇中學時的習作和晚年的回憶性文章,幾乎全都創作於1936-1937年,以不同筆名發表在當時她任編輯的《中央日報》「貢獻」副刊,由白謙慎在前輩張定和、卞之琳先期工作的基礎上最後纂集編定。成書於6月18日出版,是為紀念張充和逝世一周年。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張充和作《仕女圖》(1944年),傅以元藏。

白謙慎談張充和 一曲微茫 古調自愛



上世紀30年代的張充和。傅以謨提供。

張充和,旅美藝術家,生於1913年。1989年,白謙慎在美國留學期間結識張充和,並在其推薦下進入耶魯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學位,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並於2015年夏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編有《張充和小楷》、《張充和詩書畫選》,著力介紹張充和的書畫藝術。


2011年的某一天,白謙慎接到了張充和的一個電話。當時,他正在張充和的許可下編選《張充和詩文集》。張充和在電話中說,文的那部分可以不要,她想用小楷抄一部她的詩詞集出版。這讓白謙慎頗感意外,於是勸說,大家都認為她的散文好,應該包括進去。張充和沒再說什麼,但這之後對此書的熱情和配合,已明顯比不上2010年出版的那本同樣由他編的《張充和詩書畫選》。


白謙慎由此意識到張充和對自己的文和詩的態度。與白話散文和小說相比,詩詞才是她傾注極大心智的藝術創作。他特別記得,張充和有一方「古調自愛」自用印——當眾人傳唱新曲時,她依然「古調自愛」。


白謙慎將張充和的詩詞形容為「清新、自然、明朗」。她的詩詞離不開書法、繪畫,離不開與之唱和的師友,沈尹默、査阜西、余英時……翰墨往來,呈現出新舊轉換的時代里文人生活的斷面。


近年來,張充和身上被貼滿的那些吸引眼球、便於傳播的標籤,那些層出不窮、流傳甚廣的有關其個人和家庭的軼事,既是了解,也是迷霧。她的作品和藝術,才應該是認識她的恰當方式。

書法成就高於詩詞成就


新京報:張充和先生本人怎麼看待自己的詩文作品?


白謙慎:她更喜歡古典文學,對散文,確實是不及對詩詞那麼看重。她在上世紀30年代發表的那些散文稿,雖然早些年不止一次有別人為她搜集過,但她收到之後都沒有保存。但詩詞方面,她會存下自己的詩稿,她三弟張定和輯錄的《充和詩詞》,她也保留了許多年。而且有些詩詞,她反覆抄。比如為古琴藝術家査阜西寫的三首《八聲甘州》,我都看過很多版本。寄給鄭肇經的《題仕女圖》三首,她也抄過好多次。這說明,她對有些詩詞是很在意的,那幾首對她來說有很特殊的意義。


新京報:余英時先生說,張充和的文學作品與書畫在同一風格籠罩之下,體現了中國文化「以通馭專」的精神。你怎麼看她的詩詞和書畫作品之間的關係?

白謙慎:就中國書法本身而言,用它寫詩詞而不是白話文,是有道理的,因為中國書法本身就是有音樂性的,寫白話文就有很多的「的」,節奏感跟書法是不太吻合的。


張充和的書法成就是高於她的詩詞成就的。我也請教過專家,他們的看法是,她的詞比詩好,組詩比單篇詩好,長篇詞比較好。她自己說過:詞,沈祖棻比我寫得好。她這麼自評。但張充和的詩詞展現的是,這樣一個並不以詩詞「名」的文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唱和是怎樣的。這是我們傳統的文人文化的一部分,是她熱愛的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張充和的詩詞,要這樣去理解。


新京報:在1936年的《張大千畫展一瞥》這篇文章里,充和先生髮表了對幾位書畫家風格特點的看法,表現出很高的藝術賞鑒力。後來這些年,她有表述過自己在藝術上的觀點或者評價嗎?


白謙慎:很少。她這個人,就是很少評論別人,也很少評論自己,也從沒有把自己和別人比。她就是不停地練,就是喜歡寫,進入這個世界了,也沒有別的目的。她在美國,偶爾有人找她題字,都是不給錢的,也不辦展覽,但她就是太喜歡寫字了,所以要她寫她就寫。


農業文明生態中的傳統文人


新京報:在1936年的幾篇散文里,她表現出對古典的偏好,她當時就對藝術道路的選擇有很明確的自覺感?


白謙慎:是的。張充和早年的生活經歷,其實更多和農業文明結合在一起,這也是我為什麼不願意講她是「民國」的原因。她住在老宅,雖然跟真正鄉下有區別,但和農業生活有很密切的關係。她的散文里講到很多種植物、果樹,還講到糞灰堆,他們家還有曬穀場。中國古代的詩詞、音樂、書法,其實都是和農業文明的生態更接近。張充和十幾歲以前的這種生活,使她是內在於我們中國傳統古典文化原來賴以生存的生態的。她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其實剛到城市才6年的時間,仔細一想很短的。在那個時代,她已經對城市文明、現代文明,保持了一定的距離感。


新京報:脫離早年生活那麼久,為什麼她在美國依然能保持傳統文人式的生活方式?


白謙慎:第一點,其實美國生活很鄉下。耶魯是個很小的城市,人口很少,像小鎮子一樣。她有自己的園子,自己種東西,那裡的生活和自然的關係很近。第二點,她的丈夫傅漢思先生,恰恰是一個特別欣賞中國古典文化、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外國人,而不是做生意的人。所以這種生活方式挺完美地保留了下來。


新京報:張充和既傳承著傳統文人的藝術生活,也是在民國時期長大、在當代生活的一個「新女性」,「傳統」與「現代」在她身上是怎樣共存的?


白謙慎:她是有新女性的東西,比如在散文里,對男女的不平等都表現過強烈的反感。她對現代物質文明也不抵觸,會說外語,看電影,到90幾歲還在開車。但她骨子裡真正喜歡的東西,文學藝術上的趣味,確實還是中國傳統文人的。過的是現代生活,欣賞的是古代藝術,這不是抵觸的。


高雅格調是她最大的長處


新京報:通過你這些的介紹和出版,你希望大家對她有一個怎樣的認知?


白謙慎:按我的理解,她是個很高雅的人。所以我做她這本書的時候,有一個基本的編輯思路,就是要盡量用一個高雅、雅緻的方式來呈現。因為在這七八年時間裡,關於張家的書多到你不能想像的地步,我們在設計上會有意識地做一個區隔。我從來不用張充和的照片做封面,她有這麼好的藝術,拿她照片當封面幹什麼?


新京報:無論是書畫還是詩詞,張充和的作品跟當下國內多見的作品相比,好像從根本上味道就不太一樣?


白謙慎:她的作品格調比較高,不落俗套。詩詞也好,文也好,你始終能感受到她和別人有一點不一樣的地方,但又不會讓人覺得拒之千里之外。她的書法確實高雅。我是專門研究書法史的,那種高雅的格調是很難達到的,這是她最大的長處。從技法上看起來並不很複雜,但氣息上很難達到。就像穿衣服一樣,不是穿著最好衣服的人就最高雅,有的人就是會穿衣服,得體、有風度。


新京報:她的這種氣息從哪裡來?


白謙慎:這還是中國文人文化最精緻的東西,文人文化講雅俗,她很懂這方面的東西。就是,怎麼樣得體有度地呈現自己的趣味,這是長期內化的結果。雅俗怎麼定義?很難。但生活中是看得出來的。當你熟悉了各種各樣的書寫形態,看得出她的某些地方節奏和別人不一樣,某些地方轉彎不一樣,這些東西總體上會構成一種不同的氣息。


采寫/特約記者 李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網 的精彩文章:

表演藝術新天地 這個藝術節有點任性
親近大師,不用在乎是第幾次
重回錢穆的文學課堂
錢穆的初心 中國文學是傳下去的,等待後人欣賞
明代藩王 平庸生活里沒有真正的藝術

TAG:新京報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談藝錄
你說你愛煙雨微茫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施戰軍讀姚輝詩歌雜感:你歌唱微茫,你辨識紛披,你取道深遠
這個完美主義者的展覽,給快節奏生活里,想要放慢腳步的你。走吧,一起去看李明桓的起落微茫!
矻矻不倦 思入微茫——黃華三、高毅雙個展京城開幕
我們是大大城市裡面微茫的存在,但我們仍有夢想,仍在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