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評職稱不用論文,就不需要科研啦……是嗎?
這是一個普通醫生平凡的生活片段:
深夜 23:10,一家三甲醫院夜班醫生的值班室。
「叮鈴鈴」——護士來電:值班醫生嗎?49 床傷口疼得睡不著,需要處理。
值班醫生:好的,馬上來!
關上文獻,放下滑鼠、鍵盤,值班醫生穿著拖鞋向外衝去,看病人,問病情,開醫囑,敲電腦。
小跑回值班房,坐下,將在線詞典切換為取詞模式。鍵盤的聲音,又響了起來。
每個臨床大夫,提到「科研」二字,往往有一肚子的苦水。
不能承受的科研之重
曾幾何時,課題和論文幾乎是醫生評定職稱的必備,在臨床的工作已經壓得喘不過氣,還要兼顧申請基金、做實驗、寫文章。
年初頒布的《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因「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 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刷爆盆友圈。
分離科研與臨床,減少無謂科研,讓更多醫生專註臨床,對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大有裨益。
但是科研,真的就沒有用處嗎?
是自願,而不是負擔
常年加班的一線醫生,難以享受親身參與實驗解決問題的樂趣。大量的時間投入在臨床,即使能擠出時間品讀醫學科研的前沿文獻,卻已沒有足夠的精力與耐心去分析和體會。
臨床大夫無暇顧及實驗室工作,因此催生了一批實驗技術外包公司。但這種臨床與實驗室的脫節,讓科研變得僵化、缺乏思考。曾經青黴素的發現,源自弗萊明對實驗的親身參與及思考。不親身經歷實驗的過程,是不是一種損失?
據紐約一家教學醫院的醫生介紹,醫生們一年中可以申請幾個月時間去專心搞科研,這一切都是出於自願,而不是強迫。
這種靈活的選擇機制,為真正的科研創造了充分的機會,讓醫生各取所長,專心、高效地發展自己,也為整個醫療事業做出貢獻。
從「好醫生」到「偉大醫生」
瑞金醫院突破「燒傷面積大於 80% 無法治癒」定論;
協和醫院宋鴻釗等對絨癌的根治創用大劑量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5 年生存率從 10.8% 升至 78.6%;
手或全手指缺失再造術的創立;
創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
被公認為我國的八大臨床醫學成就中,其主導者多是臨床醫生——在臨床中發現實際問題,用大膽而又符合科學理論的方法加以解決,發現新的治療方法或藥物。
科研也是一個「好醫生」向「偉大醫生」過渡的必經之路。經驗的廣泛傳播與個人學術地位的奠定,都需要科研的助力。
科研是整個醫生群體的提升
人口老齡化、二胎政策放寬……崛起的中國需要更多更好的臨床醫生,滿足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發展。以論文促臨床的模式正在國家的幫助下改變,醫療評價體系正讓更多的醫生專註於臨床工作,與我們的國情相適應。
然而,假如完全不以論文評職稱,讓醫生失去了科研的動力;而有志科研的醫生,又失去了「論文」這一量化的標杆。
裘法祖前輩說,醫生要三會:會手術,會講課,會書寫。
在反映波斯地區醫學發展的電影《神醫》中,醫學宗師 Ibn Sina 若不是遇到了敢於解剖屍體的學生 Rob Cole,則會終身認為心臟是一個沒有瓣膜結構的空腔,並藉助自己的醫書使這一差錯繼續誤人子弟。
而中國醫學史上的《醫林改錯》亦是如此。
做真正有用的科研,學會記錄和分享自己的所得,並在交流中讓整個醫生群體得到提高——是醫學科研的真正價值。
這些價值,不能因為「不以論文評定職稱」而忽視。
你喜歡科研嗎?
你認為醫生都該做科研嗎?
你所在的醫院,對科研有什麼要求?
你認為科研成果應該怎麼量化?
……
留言和大家討論吧!
責任編輯:劉冬宸





TAG:丁香園 |
※不上課也能評職稱?如果是真的,學校哪些人員有這個待遇呢?
※評職稱不再以論文論英雄,新評價體系如何定是大問題
※中辦國辦發話:論文不再是評職稱的「硬杠杠」
※有學校教師評職稱時採用量化考核打分方式,這樣的量化細則怎樣?
※教師培訓學分不達標不能評職稱
※評職稱的記憶
※衛生院醫生賣豬籌錢評職稱,這個基層醫生的故事是否感動了你?
※中小學教師評職稱 師德有問題「一票否決」
※教師評職:憋死於名額,累死於組卷!
※LOL外媒評職業選手排名 Faker世界排名21 二流中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