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之極,時至大暑
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在每年7月22-24日之間,南半球在每年1月20-21日之間,太陽位於黃經120°。大暑期間,漢族民間有飲伏茶,曬伏姜,燒伏香等習俗。
大暑(Great heat),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節氣正值二伏前後,氣溫最高,農作物生長最快,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作好防暑降溫工作。同時,很多地區的旱、澇、風災等各種氣象災害也最為頻繁。這個節氣雨水多,有"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我國古代將大暑分為三候:
一候腐草為螢:世上螢火蟲約有二千多種,分水生與陸生兩種,陸生的螢火蟲產卵於枯草上,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變成的;
二候土潤溽暑:第二候是說天氣開始變得悶熱,土地也很潮濕;
三候大雨時行:第三候是說時常有大的雷雨會出現,這大雨使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氣候特徵:
大家都知道「熱在三伏」。大暑一般處在三伏里的中伏階段。這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處在一年中最熱的階段,而且全國各地溫差也不大。剛好與諺語:「冷在三九,熱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對小暑,顧名思義,更加炎熱。
古書中說「大者,乃炎熱之極也。」暑熱程度從小到大,大暑之後便是立秋,正好符合了物極必反規律,可見大暑的炎熱程度了。
節氣習俗: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
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而我國的台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蔔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藥方」。
山東南部地區有在大暑到來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的習俗。在棗莊市,不少市民大暑這天到當地的羊肉湯館「喝暑羊」。棗莊吃伏羊的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營養學家對此進行過深入研究,認為羊肉在伏天吃營養程度最高。三伏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同時把辣椒油、醋、蒜喝進肚裡,必然全身大汗淋漓,這汗可帶走五臟積熱,同時排出體內毒素,極有益健康。
大暑養生:
度暑粥補氣消暑
暑天,運用飲食的營養作用養生益壽,是減少疾病,防止衰老的有效保證。夏季的飲食調養是以暑天的氣候特點為基礎,由於夏令氣候炎熱,易傷津耗氣,因此常可選用藥粥滋補身體。
在大暑節氣,典型的「度暑粥」可以選擇綠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這些食材都具有補氣清暑、健脾養胃的功效,可以助您安度盛夏。
飲用冷開水
夏季養生,水也是人體內十分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健身益壽之物。一杯普通的水燒開後,蓋上蓋子冷卻到室溫。這種冷開水在其燒開被冷卻過程中,水的理化特性發生了改變,很近似生物活性細胞中的水,因此容易透過細胞而具有奇妙的生物活性。根據民間經驗,實驗結果,每日清晨飲用一杯新鮮涼開水,幾年之後,就會出現神奇的益壽之功。
適宜「慢」運動
由於大暑前後,溫度相對較高,加之南方的天氣往往悶熱、潮濕,人體感覺不舒服,即使大汗淋漓也解不了困熱,反而更容易中暑。因此,大暑養生首先要避開在悶熱天氣下的過度勞動,盡量少出門、少活動。為了讓體內的濕氣散發出來,盡量在早晚溫度較低的時候進行散步等強度適中的運動。
大暑諺語:
禾到大暑日夜黃
大暑大暑,不熟也熟。
大暑不割禾,一天丟一籮。
不熱不冷,不成年景。
六月不熱,五穀不結。
人在屋裡熱得燥,稻在田裡哈哈笑。
大暑熱,田頭歇;大暑涼,水滿塘。
大暑熱,秋後涼。
大暑熱得慌,四個月無霜。
大暑不熱,冬天不冷。
大暑不熱要爛冬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
伏里多雨,囤里多米。
伏天雨豐,糧豐棉豐。
伏不受旱,一畝增一擔。
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
本期精選熱文
1、人生如夢不是夢,知足而無悔!
2、家族興敗有三看!曾國藩遺囑解密!
3、四大名著映照了什麼樣的中國人?!
4、路是自己走!寧可孤獨,也不違心!
傳統文化習俗 國學 | 修心 | 翡翠 人生 | 智慧
國之翠關注微信號:vipgzc
關注後回復精選熱文前數字如1即可暢快閱讀!
取名改名:hdetang

TAG:風水點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