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河图」「洛书」与《内经》

「河图」「洛书」与《内经》

「河图」「洛书」与《内经》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河图」「洛书」与《内经》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其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表达了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表达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这也是为何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名训,以及孔子发出「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慨叹的理由。


虽然有《易经》为群经之首的说法,但什么是诸经之根呢?若据「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论述,「河图」「洛书」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之源。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其中所应用的阴阳符号是黑圈和白圈。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表示。这是现今已知最早的阴阳符号。黑白圈数目的多少则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此处具有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其以子午(南北)卯酉(东西)为纵横坐标,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表达了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

因此说,「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这也是为何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名训,以及孔子能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慨叹的理由。这些知识也是《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基础,在原文中随处可见,因而学习其中的原文之时,务必要对此类有所认知,否则就难以知其所以然。


洛书与《内经》(一)「洛书」结构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是在有了文字以后对「洛书」数模结构的表达。


(二)「洛书」之理


「洛书」的数字结构,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哲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太阳历。

这个模型自其建立之后,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


1表达一年不同季节的阴阳消长规律


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


「奇数」为阳,自冬春夏长夏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之中,自然界的阳(热)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寒)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阴长阳消,故为「阴」。所以,在十月太阳历中,将属阳的上半年之起点「冬至」称为「阳旦」,将属阴的下半年之起点「夏至」称为「阴旦」。这既是阴阳消长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也是《辅行诀》中「阳旦汤」「阴旦汤」命名依据。《金匮要略》所载「阳旦汤」之名也如是。


2表达五季五方气候的运行规律(即「五行」)

「奇数」为阳,自冬春夏长夏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规律。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而十月太阳历法则为每季72天。


就「空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


3表达五行相生规律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以及在此作用下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变化规律。就时间「序列」而言,五季气候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

这一次序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炎夏万物盛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金秋送爽,万物成熟收获,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严冬气候寒冷,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的生机伏匿敛藏。


4表达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节律


在太阳回归年的天文背景下,春(3,木)夏(9,火)长夏(5,土)秋(7,金)冬(1,水)五季的温(3,木)热(9,火)湿(5,土)燥(7,金)寒(1,水)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不息,万物也因之而有生(3,木)长(9,火)化(5,土)收(7,金)藏(1,水)的变化状态和过程,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


「五行」之「行」,是指季节气候年复一年地运行不息。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相应地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及其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学背景。也是「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之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天文历法背景。


5「洛书」背景下的十月太阳历


史前人类是用「洛书」表达十月太阳历的。这一历法的资料在汉族文化的古文献之中有零星记载,也能在《内经》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觅其踪迹。十月太阳历的内容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之中已述。


(三)《内经》对「洛书」数理应用举例1「始于一,终于九」


《灵枢·九针十二原》「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


「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之数所表达的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之理。


「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阴阳符号之数理,表达了自然界四时的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无论是四时阴阳消长还是五季气候运行,都是临床医生在灸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依据。《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灸刺选穴、进刺深浅,以及刺灸乃至处方用药之宜忌之内容。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的「纲纪」的理由。


2创立北斗历,论证八风致病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运用「洛书」之理,构建生命科学中的「九宫」理论,并以此为据,创立了独特的北斗历。以此为据,论证「八风」发病原理。


北斗历为《内经》所独创。这一历法是以北斗星的斗纲(第1、5、7星)所指时空方位来调整太阳回归年时间的历法。此历法一年为366天,是太阳历的闰年。


《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冬至一叶蛰北方坎)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立春八天留东北方艮)


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春分三仓门东方震)


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立夏四阴洛东南方巽)


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夏至九上天南方离)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立秋二玄委西南方坤)


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秋分七仓果西方兑)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立冬六新洛西北方乾)


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招摇五中央)」


「太一」有不同的内涵,但此处是指北斗星。《鹖冠子·环流》之「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与此原文精神一致。本节以斗柄旋转指向为依据,确定了一岁四时八节的时空方位、时间运行的序列和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并以此论证和判断不同时空区位可能发生的贼风虚邪,邪气致病力的强弱和可能所伤害的内脏等。


此外,前次所述的「七损八益」「天干纪月」等内容,皆是「洛书」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河图与《内经》(一)「河图」结构(二)「河图」布阵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为土。


(三)「河图」之理1天地之数


所谓「天地之数」,是指「河图」的10个数,是可以演绎天地万物的数。1、3、5、7、9为阳,为天数。2、4、6、8、10为阴,为地数。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数之和为55。故《易传·系辞上》有「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认为演绎天地万物的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


2十进位制法则


「河图」有1,2,3,4,5,6,7,8,9,10(即0)是所有数的基数,自此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运算规则。《内经》就运用这一法则构建其相关理论的。如「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灵枢·天年》关于人类年龄10岁为一年龄段的论述,都是十进位制法则在生命科学理论构建中的应用。


3五行之数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五」)。五行生数中的阳数一、三、五之和为九,「洛书」数之终亦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又称「老阳之数」,即最大的阳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又称「老阴之数」。老阴、老阳之数的和为15(9+6),故化为「河图」数模纵横排列皆为15。


《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常常对「五行之数」加以应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男女生长过程年龄段的划分即是其例。原文在「五十有五」的基础之上,依据「阳主进(相加),阴主退(相减)」原则,而有55+9=64(八八六十四)(男),55-6=49(七七四十九)(女)。这就是男女年龄段划分的「河图」数理之背景。


4五行生成数


所谓「五行生成数」,就是将「河图」结构中的阴阳符号黑白圈的数目用数表达。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五行可以对万物进行属性归类。所以「五行生成之数」也就是万物生成数,故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当成之时方能成。此即「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之意,回答了五行生成数发生的由来。


确立五行生成数的意义在于:一是反映了太阳回归年背景下的有不同起止时间节点的半年节律;二是客观地反映不同物种有不同时间节点的萌生到成熟的半年周期,如郁金香、秋水仙等都是冬至前后萌芽,到夏至前后就进入到其休眠期等,即是其例。


《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东方,木,肝,「其数八」;南方,火,心,「其数七」;西方,金,肺,「其数九」;北方,水,肾,「其数六」;中央,土,脾,「其数五」。以及「运气九篇」也多次涉及。这些原文中的「数」,都是「河图」结构之数所奠定的五行生成之数。这些数表达了相应的空间方位、时间阶段,以及与这些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和与此有关事物的五行属性。


5大衍之数


所谓「大衍之数」,言其可以演绎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数。其来历有几种说法: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50=5(五行之数)×10(河图之数)


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五行有「五」,土生万物,土的生数为「五」,故称其为小衍之数)得大衍之数50。50=(1+2……9+10)(河图之数和)-5(五行之数)


「河图之数」与「洛书之数」之和除以二,之所以要除以二,是因为两者都用实心圆(黑点)和空心圆(白点)表示,二者的黑点和白点都是50的缘故。50=[55(河图之数和)+45(洛书之数和)]-2


「五十」在《内经》中多处应用。如「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营卫生会》)即是其例。表述卫气(属阳)循行规律「二十五」之数,则是「河图」或「洛书」的阳数(1、3、5、7、9)之和。《灵枢·五十营》篇中之「数」,其依据多宗于此。


6天干交合之数


「河图之数」,乃十天干之数发生的背景。所谓交合之数,即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


正是万物生成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


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虽然运气理论中的「十干化运」的五行属性与此有区别,但是此处「交合之数」的组合方法对其是有借鉴意义的。


7顺时运行之理


「河图」和「洛书」的布阵结构均体现了天地运行的「顺时(即「左旋」)之理。当人们面南而立,所看到天体的运转方向是自左(东)向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相生顺时针(「左升」)运行。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顺时运行;二、四、六、八、十,为阴数顺时运行。皆为顺时针旋转(「左旋」),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仰视银河系各星的运行皆「左旋」。故有「生气上转左旋」之说。顺天而行是左旋,所以说顺生逆死,左旋主生。「左升」(「左旋」)也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的规定,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这一顺时运行之理也表达了五行顺相生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土为德为中,故五行以土为主。这一五行相生之序也反映了自然界万物(尤其是生物)的生存法则。


人应自然,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也遵循于此。在上者必降,降者右旋;在下者必升,升者左旋。肺为五脏六腑之盖,肺气以降为主,主宰全身气机之降;肝位于下焦,故主一身气机之升。升者必从右,降者必从左。《内经》「运气九篇」所载五运六气理论中的五步气运的运行,六步之气中在下的在泉之气和在上的司天之气运行,以及人体气机的运行过程,无不遵循这一规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之论,也是在这一理念之下形成的。


可见,「河图」「洛书」表达的天地顺时运行之理,是这些理论的文化源头。


8阴阳消长之理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改画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


此时水为太阴(应北方、冬季),火为太阳(应南方、夏季),木为少阳(应东方、春季),金为少阴(应西方、秋季),乃太极四象也。


这也是为何有「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以及为何认为《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与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的「太阴」「少阴」文字互倒的理由所在。运用这一「河图之数与太极图」形所表达的义理去学习《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开合枢」理论就容易多了。


《内经》应用了「河图」「洛书」(简称「图」「书」)之数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十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等知识来建构其生命科学理论的。因此,认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必然成为解读相关原文的重要途径。如果不懂得诸如「洛书」「河图」和天文历法知识,是难以对相关原文的内涵有确切理解的。


「河图」「洛书」与《内经》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河图」「洛书」与《内经》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其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表达了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表达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这也是为何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的名训,以及孔子发出「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慨叹的理由。


虽然有《易经》为群经之首的说法,但什么是诸经之根呢?若据「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论述,「河图」「洛书」应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之源。


「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记录他们对天文历法知识的理解。其中所应用的阴阳符号是黑圈和白圈。太阳光不能照耀的用黑圈「」表示,太阳光能直接照耀的用白圈「」表示。这是现今已知最早的阴阳符号。黑白圈数目的多少则表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太阳照射时间的长短、所给予万物的热量的多少;黑白圈排列的次第则客观地反映了一个太阳回归年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白昼、黑夜时间的长短、气候的寒热变化等次序和周而复始的节律,而这些知识属于天文历法范畴。此处具有数理所表达的时间、空间、序列,以及存在于不同时间、空间、序列之中的万事万物变化规律及其状态之内涵。其以子午(南北)卯酉(东西)为纵横坐标,用「数」表达了太阳周年视运动,以及由此发生的自然界阴阳之气消长变化,表达了木、火、土、金、水五季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状态。


因此说,「河图」「洛书」是史前人们用符号的方式表达他们对天文、历法,乃至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把握,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根。这也是为何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传·系辞上》)的名训,以及孔子能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慨叹的理由。这些知识也是《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基础,在原文中随处可见,因而学习其中的原文之时,务必要对此类有所认知,否则就难以知其所以然。


洛书与《内经》(一)「洛书」结构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四二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是在有了文字以后对「洛书」数模结构的表达。


(二)「洛书」之理


「洛书」的数字结构,是在太阳为天文背景下建立的以时间、空间、序列、节律为基本要素的科学模型,是史前哲人以图的方式所构建的古老十月太阳历。


这个模型自其建立之后,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着《内经》理论的建构。


1表达一年不同季节的阴阳消长规律


就「时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春、夏、秋、冬以及长夏五季,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


「奇数」为阳,自冬春夏长夏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之中,自然界的阳(热)气由渐盛(139)到渐衰(957)的消长过程。四个「偶数」为阴,其布阵表达了一年阴(寒)气自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由盛而衰(842),再由衰而渐盛(268)的消长过程。上半年阳长阴消,故为「阳」;下半年阴长阳消,故为「阴」。所以,在十月太阳历中,将属阳的上半年之起点「冬至」称为「阳旦」,将属阴的下半年之起点「夏至」称为「阴旦」。这既是阴阳消长理论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也是《辅行诀》中「阳旦汤」「阴旦汤」命名依据。《金匮要略》所载「阳旦汤」之名也如是。


2表达五季五方气候的运行规律(即「五行」)


「奇数」为阳,自冬春夏长夏秋,其运行过程是13957,就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一年五季(冬春夏长夏秋)阳热之气的多少、气温的高低,乃至在此作用下万物生长化收藏的周期变化规律。按五运六气理论而言,每个季节各有73.05天,而十月太阳历法则为每季72天。


就「空间」概念而言,五个「奇数」分布在东、南、中、西、北五方,四个「偶数」分布在「四维」。同样用「奇数」数值的大小客观地表达了不同地域阳热之气的多少和气温的高低,以及在此影响下不同地域环境之中万物的生长变化。


3表达五行相生规律


五行本意是指五季气候,以及在此作用下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变化规律。就时间「序列」而言,五季气候依次循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


这一次序科学地反映了春季万物复苏,如「木」之萌发;炎夏万物盛长,枝繁叶茂,此时为全年气温最高,犹如「火」之温热;长夏气温高湿度大,植物开花结实,孕育新的生命,犹如「土生万物」;金秋送爽,万物成熟收获,生机收敛,植物的枝叶枯黄凋谢;严冬气候寒冷,阳热之气如同自然的「水」一样涵藏于地下,万物的生机伏匿敛藏。


4表达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节律


在太阳回归年的天文背景下,春(3,木)夏(9,火)长夏(5,土)秋(7,金)冬(1,水)五季的温(3,木)热(9,火)湿(5,土)燥(7,金)寒(1,水)气候周而复始的运行不息,万物也因之而有生(3,木)长(9,火)化(5,土)收(7,金)藏(1,水)的变化状态和过程,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


「五行」之「行」,是指季节气候年复一年地运行不息。在太阳背景下的五季气候运行不息,万物也随之发生相应地变化,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莫不遵循于此。这就是五行及其五行相生之序发生的天文学背景。也是「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之论(《素问·天元纪大论》)的天文历法背景。


5「洛书」背景下的十月太阳历


史前人类是用「洛书」表达十月太阳历的。这一历法的资料在汉族文化的古文献之中有零星记载,也能在《内经》的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觅其踪迹。十月太阳历的内容完整的保存在彝族的经典《土鲁窦吉》之中已述。


(三)《内经》对「洛书」数理应用举例1「始于一,终于九」


《灵枢·九针十二原》「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


为何「始于一,终于九」是针道的「纲纪」?


「始于一,终于九」语就是指「洛书」之数所表达的天文历法、阴阳五行之理。


「洛书」以太阳为坐标,以阴阳符号之数理,表达了自然界四时的阴阳消长,五季气候变化的运行规律(即「五行」)。无论是四时阴阳消长还是五季气候运行,都是临床医生在灸刺治病或者处方用药所应遵循的依据。《内经》中随处可见依据季节气候变化来论证灸刺选穴、进刺深浅,以及刺灸乃至处方用药之宜忌之内容。这就是为何要以「始于一,终于九」作为临证治病的「纲纪」的理由。


2创立北斗历,论证八风致病


在《灵枢·九宫八风》中运用「洛书」之理,构建生命科学中的「九宫」理论,并以此为据,创立了独特的北斗历。以此为据,论证「八风」发病原理。


北斗历为《内经》所独创。这一历法是以北斗星的斗纲(第1、5、7星)所指时空方位来调整太阳回归年时间的历法。此历法一年为366天,是太阳历的闰年。


《灵枢·九宫八风》:「太一常以冬至之日,


居叶蛰之宫四十六日(冬至一叶蛰北方坎)


明日居天留四十六日(立春八天留东北方艮)


明日居仓门四十六日(春分三仓门东方震)


明日居阴洛四十五日(立夏四阴洛东南方巽)


明日居天宫四十六日(夏至九上天南方离)


明日居玄委四十六日(立秋二玄委西南方坤)


明日居仓果四十六日(秋分七仓果西方兑)


明日居新洛四十五日(立冬六新洛西北方乾)


明日复居叶蛰之宫,曰冬至矣。(招摇五中央)」


「太一」有不同的内涵,但此处是指北斗星。《鹖冠子·环流》之「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与此原文精神一致。本节以斗柄旋转指向为依据,确定了一岁四时八节的时空方位、时间运行的序列和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并以此论证和判断不同时空区位可能发生的贼风虚邪,邪气致病力的强弱和可能所伤害的内脏等。


此外,前次所述的「七损八益」「天干纪月」等内容,皆是「洛书」在《内经》中的具体运用。


河图与《内经》(一)「河图」结构(二)「河图」布阵


「河图」用十个黑白圆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为土。


(三)「河图」之理1天地之数


所谓「天地之数」,是指「河图」的10个数,是可以演绎天地万物的数。1、3、5、7、9为阳,为天数。2、4、6、8、10为阴,为地数。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数之和为55。故《易传·系辞上》有「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认为演绎天地万物的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成。


2十进位制法则


「河图」有1,2,3,4,5,6,7,8,9,10(即0)是所有数的基数,自此就有了十进位制的运算规则。《内经》就运用这一法则构建其相关理论的。如「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灵枢·阴阳系日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灵枢·天年》关于人类年龄10岁为一年龄段的论述,都是十进位制法则在生命科学理论构建中的应用。


3五行之数


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即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五」)。五行生数中的阳数一、三、五之和为九,「洛书」数之终亦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又称「老阳之数」,即最大的阳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又称「老阴之数」。老阴、老阳之数的和为15(9+6),故化为「河图」数模纵横排列皆为15。


《内经》在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时常常对「五行之数」加以应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关于男女生长过程年龄段的划分即是其例。原文在「五十有五」的基础之上,依据「阳主进(相加),阴主退(相减)」原则,而有55+9=64(八八六十四)(男),55-6=49(七七四十九)(女)。这就是男女年龄段划分的「河图」数理之背景。


4五行生成数


所谓「五行生成数」,就是将「河图」结构中的阴阳符号黑白圈的数目用数表达。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五行可以对万物进行属性归类。所以「五行生成之数」也就是万物生成数,故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当成之时方能成。此即「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之意,回答了五行生成数发生的由来。


确立五行生成数的意义在于:一是反映了太阳回归年背景下的有不同起止时间节点的半年节律;二是客观地反映不同物种有不同时间节点的萌生到成熟的半年周期,如郁金香、秋水仙等都是冬至前后萌芽,到夏至前后就进入到其休眠期等,即是其例。


《素问·金匮真言论》之东方,木,肝,「其数八」;南方,火,心,「其数七」;西方,金,肺,「其数九」;北方,水,肾,「其数六」;中央,土,脾,「其数五」。以及「运气九篇」也多次涉及。这些原文中的「数」,都是「河图」结构之数所奠定的五行生成之数。这些数表达了相应的空间方位、时间阶段,以及与这些时空区位的阴阳消长状态和与此有关事物的五行属性。


5大衍之数


所谓「大衍之数」,言其可以演绎天地万物变化规律的数。其来历有几种说法:


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50=5(五行之数)×10(河图之数)


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五行有「五」,土生万物,土的生数为「五」,故称其为小衍之数)得大衍之数50。50=(1+2……9+10)(河图之数和)-5(五行之数)


「河图之数」与「洛书之数」之和除以二,之所以要除以二,是因为两者都用实心圆(黑点)和空心圆(白点)表示,二者的黑点和白点都是50的缘故。50=[55(河图之数和)+45(洛书之数和)]-2


「五十」在《内经》中多处应用。如「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灵枢·营卫生会》)即是其例。表述卫气(属阳)循行规律「二十五」之数,则是「河图」或「洛书」的阳数(1、3、5、7、9)之和。《灵枢·五十营》篇中之「数」,其依据多宗于此。


6天干交合之数


「河图之数」,乃十天干之数发生的背景。所谓交合之数,即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


正是万物生成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


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虽然运气理论中的「十干化运」的五行属性与此有区别,但是此处「交合之数」的组合方法对其是有借鉴意义的。


7顺时运行之理


「河图」和「洛书」的布阵结构均体现了天地运行的「顺时(即「左旋」)之理。当人们面南而立,所看到天体的运转方向是自左(东)向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相生顺时针(「左升」)运行。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顺时运行;二、四、六、八、十,为阴数顺时运行。皆为顺时针旋转(「左旋」),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仰视银河系各星的运行皆「左旋」。故有「生气上转左旋」之说。顺天而行是左旋,所以说顺生逆死,左旋主生。「左升」(「左旋」)也是自然规律,不是人为的规定,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


这一顺时运行之理也表达了五行顺相生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土为德为中,故五行以土为主。这一五行相生之序也反映了自然界万物(尤其是生物)的生存法则。


人应自然,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也遵循于此。在上者必降,降者右旋;在下者必升,升者左旋。肺为五脏六腑之盖,肺气以降为主,主宰全身气机之降;肝位于下焦,故主一身气机之升。升者必从右,降者必从左。《内经》「运气九篇」所载五运六气理论中的五步气运的运行,六步之气中在下的在泉之气和在上的司天之气运行,以及人体气机的运行过程,无不遵循这一规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之论,也是在这一理念之下形成的。


可见,「河图」「洛书」表达的天地顺时运行之理,是这些理论的文化源头。


8阴阳消长之理


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外阴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改画为圆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


此时水为太阴(应北方、冬季),火为太阳(应南方、夏季),木为少阳(应东方、春季),金为少阴(应西方、秋季),乃太极四象也。


这也是为何有「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灵枢·阴阳系日月》),以及为何认为《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与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的「太阴」「少阴」文字互倒的理由所在。运用这一「河图之数与太极图」形所表达的义理去学习《素问·阴阳离合论》中的「开合枢」理论就容易多了。


《内经》应用了「河图」「洛书」(简称「图」「书」)之数理,以及与此相关的十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等知识来建构其生命科学理论的。因此,认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就必然成为解读相关原文的重要途径。如果不懂得诸如「洛书」「河图」和天文历法知识,是难以对相关原文的内涵有确切理解的。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文化 的精彩文章:

按照《道德經》炒股不吃虧
「河圖」「洛書」與《內經》
道醫中的「道」與「醫」
道醫美白,有一種方法,叫「晒黑還能白回來」

TAG:道家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