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評職稱的記憶

評職稱的記憶

1993年我被評為研究員,1994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高級職稱評定委員會,這也是新聞與傳播研究所首次有代表(而且是兩名代表,另一位為所長喻權域)進入這個委員會。當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分管新聞與傳播所的是副院長劉吉,所以我們被編入他分管的哲學片(五個片,每個片20人出頭)兩年,評職稱的會議主持人自然是劉吉;後來編入社會學片,這個片的主持人是副院長汝信。參加社科院里的評職稱,我感覺最大的好處是開闊眼界,能夠了解相關學科最新的發展和看到一些代表作。其中一些故事,值得說說。


滕守堯當時已是國內著名的西方美學專家,1993年他和我一起參評研究員沒有評上。他從副高到正高五年間,共發表了290萬字的成果(含譯著),質量也頗高。他敗在提交的代表作上。可能考慮到自己的一部關於中國哲學的著作獲得了全國圖書大獎,儘管這不是他的強項,他還是將這本書作為代表作提交評委會。會上的幾位哲學專家一眼看出了書中的幾處學術硬傷,結果他因此沒有評上正高。圖書大獎是群眾性的,不是專業性質的,滕誤解了代表作的標準。1994年我成為評委,他提交的代表作改為他專長的西方美學研究的代表作,他本人就是國內這方面的權威,結果全票通過。


另一位當時全國有名的作家周國平,他提交的是已經作為書出版的關於尼采哲學思想研究的博士論文,這本書比較薄,搶眼的是他提交的幾本厚厚的哲學思想隨筆,不是系統論著。我和其他幾位委員就這樣的隨筆能否算專著提出疑問,相關的委員做了解釋。喻權域則對尼采研究本身提出質疑,認為他研究尼采沒有以批判作為基調。投票結果,周少了兩三票,但還是通過了。我投的是贊同票。

到了社會學片參會,我見識了一位社會上已經有些名氣的社會學家S,因為他經常在報刊發表文章。他非常自信地抱著兩尺高的400萬字的一堆成果來到會場,重點講述自己獲得了多少社會好評,某領導稱讚過他。但是如此多的成果中,卻沒有一篇可以作為代表作的學術論文,結果沒有通過(我也投了反對票)。第二年仍然是這些東西。這次他說自己得了白血病,出於同情和其他因素的考慮,通過給他一個不在編研究員的名位。2010年,S以「著名社會學家、反腐理論研究專家」的身份謝世。


我參評了李銀河的研究員職稱。她的幾本代表作中,有一本是研究同性戀的,好像上面有過不許發表同性戀文章的通知,因而我們的所長發言批判同性戀。但這是學術研究,他等同於宣傳了,會上沒有人附和。李銀河通過了,但因此少了一票。還有一位年輕人Z參評研究員,他的一本普及性質的書在社會上有些名氣,但這本書不是系統學術論著,而是一些有思想的小文章的結集,結果沒通過。他隨之在外邊散布評委會如何不公正的言論。第二年評委會討論過這個事情,不認可他的批評。我當時投的也是反對票。後來他調到人民大學,再後來調到北大。現在他也算是名人了,估計在學術研究越發規範的環境中,他對自己當年那本書的學術分量,會有自知之明。


那時一個「片」的評委22-23人,每年各研究所送來參評正高的約20人,名額是等額,每年都有一二位參評者被否定。評委們雖然可以各自維護本單位的人選,但其他多數人卻可以靜心以學術標準來衡量申報人送來的代表作。由於評委會人數相對多,每個單位的一二位維護本單位人選的評委在其中所佔比重很小,如果多數人認為某人的水平不行,就可能被否定。那時也沒有核心期刊、國家課題之說,只看代表作,評審標準比較單一,反而公正。


看來,在利益相關的評委參與的條件下,等額+相對多的評委+只看代表作,基本能夠保障評審的公正。現在各科研和教學單位評職稱,差額+相對少的評委+核心期刊與國家課題等外在條件,評的結果反而難以保障公正。因為每個單位的評委的首要任務是拚死維護自己的人選,不然回去無法交代,所以學術很難作為主要的衡量標準;一個「片」的評委只有11-12人,每個人投票的比重過大,加之代表作以外被追求的不一定能表明水平的標準(核心期刊、是否拿到某個行政級別的課題等),誰還能專心以學術作為唯一的標準?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周末 的精彩文章:

寨卡病毒:面目愈發猙獰
【船長手記】定位
曹將軍干過什麼事
安岳玄妙觀: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閱讀關乎救贖

TAG:南方周末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小學教師評職稱 師德有問題「一票否決」
評職稱不再以論文論英雄,新評價體系如何定是大問題
中辦國辦發話:論文不再是評職稱的「硬杠杠」
教師評職:憋死於名額,累死於組卷!
如果評職稱不用論文,就不需要科研啦……是嗎?
教師培訓學分不達標不能評職稱
不上課也能評職稱?如果是真的,學校哪些人員有這個待遇呢?
有學校教師評職稱時採用量化考核打分方式,這樣的量化細則怎樣?
LOL外媒評職業選手排名 Faker世界排名21 二流中單?
衛生院醫生賣豬籌錢評職稱,這個基層醫生的故事是否感動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