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盔頭箱介紹
儒學
07-23
狐尾 京劇服裝飾物,由古代禦寒用品演變而來。銀狐或白兔皮製成,長約五尺,兩條為一對。繫於盔、冠下,固定在面牌後叉股上,垂於雙肩在後背打結拖下,功能為美化形象,亦區分人物地位,非正統王朝的君王、將帥均插翎掛狐尾,故有「正翎反尾」之說,如《穆柯寨》的穆桂英,佔山為王時插翎掛狐尾,歸順朝廷後,在《天門陣》中則不掛狐尾仍插翎子。另有黑色狐尾,效果亦極佳。還有一種短尾,長約二尺,有黑、白相間的花節或白底黑點狀,沿盔、冠左右耳子垂下,象徵人物在寒冷地區之服飾,如《昭君出塞》的王昭君、《文姬歸漢》的蔡文姬。
雉翎 亦稱翎子、雉尾,取雉雞尾翎,長三四尺,最長可達七尺,活雞所取之翎為上品,死雞翎則靈活性差。翎子兩隻為一對,根部裝五至七層生絲彩纓,上飾孔雀翎花,下裝彈簧竹製翎腿,用時插入盔帽兩側的翎管。
莊嚴、正統的人物與文職官員一般不插翎子,如秦瓊、楊延昭、岳飛等,戴翎子一般有以下幾種人物:俊秀英武的青年將帥,即為小生行當中的雉尾生,如周瑜、呂布、楊宗保等;武藝超群、剛健婀娜的女將,如穆桂英、劉金定等;少數民族的王、侯、將、帥,如天慶王、金兀朮等;起義英雄或山大王,如黃巢、晁蓋、竇爾敦;神話戲中的神將、妖魔,如孫悟空、巨靈神、白骨精;非正統王朝的武將,如曹操部下的八將均掛翎尾,如許褚、蔡陽;還有隻插一根翎子的劊子手,含有貶義。


TAG:西部戲曲 |
您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