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大弦戲這個劇種是由祖傳下來的唐宋大麴演化而來的,相傳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創,故而又被稱為御戲。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唐宋長安大麴與大弦戲價值


濮陽大弦戲在民間演出時的情景。(資料圖片)


文 齊連聲


河南大弦戲有著唐代長安大麴(今又稱西安古樂)的基因,是由其傳播、演繹、發展而來的。


大弦戲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廣泛流傳於豫東、魯西、冀南和晉東。河南的滑縣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就有了大弦戲劇團。《濮陽縣誌》等史籍(此縣已改市)曰:該劇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元代趨於成熟,明初到清代進入鼎盛時期。清中葉,僅汴梁(今河南開封)一帶大的班社就有18個,分「禮」、「敬」、「旺」三門。後來,「禮」門去了魯西,「敬」門到了臨近的滑縣,而「旺」門則去向不明。「敬」門流入滑縣後與「公興班」合并,清光緒年間,易名「大興班」。1948年,被冀魯豫邊區政府命名為「民眾劇社」,歸當時的平原省管理。1952年移交滑縣,並命名為「滑縣大弦戲劇團」。1960年濮陽縣大弦劇團撤銷,與滑縣的大弦戲劇團合并。1969年與滑縣豫劇團合并,大弦戲從此絕跡。1979年恢復建制。


據濮陽大弦戲劇團老一代演員說,他們劇團為「天下第一團」(全國就此一家大弦劇團)。這個劇種是由祖傳下來的唐宋大麴演化而來的,有著「皇家血統」。之所以謂「大」,是相傳為唐玄宗李隆基所創,故而又被稱為御戲,因為是大唐宮廷中的音樂,因此,濮陽市大弦戲劇團被稱為「唐代最後的宮廷戲班」。此劇古雅、大氣,節奏雖然緩慢,但還舒展、歡暢。曾是帝王親創,又以三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才冠以「大」字打頭。唱這戲的演員地位高,其他劇種的演員要尊稱他們為師傅。無論到何地演出,觀眾要隆重相迎,而且在這些演員面前,不許說狂話、髒話。曾經看到一篇文章,是專門介紹濮陽市大弦戲的。文曰:舊社會,在中國四大名鎮之一的河南古鎮朱仙鎮,對唱戲的一般都歧視,但惟獨對大弦戲的演員高眼相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大弦戲劇團應邀到這裡演出,老百姓像過節一樣,敲鑼打鼓地歡迎他們,人們奔走相告:「御戲來了!」、「貴戲來了!」煞戲後,老百姓還爭先恐後地請演員到家裡吃飯、住宿,都想沾一點尊貴之氣。

百姓如此善待大弦戲,主要是受了大弦戲團隊的戲規戲俗的影響。在過去,大弦戲的演員一直尊奉老郎神(李隆基),並且在四十多年前,這裡還保留有「老郎廟」、「唐王廟」,祭祀唐玄宗為戲視之神。每逢過年過節、拜師收徒、起戲封廂、獎賞懲罰等重大活動,劇社必須先拜老郎神。出外演出,先將老郎神像抬上台,在舞台對面安放其神位。他們自稱是梨園戲正宗,從不上門賣唱,以示不辱玄宗聖明。在豫東、豫北,每逢有廟會,會首必帶香火去請大弦戲;若有幾家劇種同台演出,別的劇種必須在大弦戲開鑼後方能開演。李隆基當年主要扮演過丑角,所以丑角在大弦戲中的地位最高。演出時,其他角色必各居其位,而丑角可隨意走動;丑角不掂勺,伙房就不能開飯。這種戲規戲風,也被各地的其他劇種所接受。


年過7旬的老藝人戴建平為大弦戲古曲牌的第七代傳人,他在演示唐宋古曲時,自己手擊節拍,唱了《駐雲飛》:「春日融和,百鳥銜柴壘舊窩,桃花兒杏花兒都開破,銀蜂兒來往過,讀書人受折磨,高點銀燈把文章都看過,脫去藍衫換紫羅……」一聽就給人以詞曲優雅、韻味悠長、柔情似水、親和融人之感。河南電視台有一戲曲欄目,時不時地展示一下大弦戲的唱腔,細心品味,覺得其風格與唐宋大麴有許多相似之處。正如濮陽民諺曰:「大弦戲,走三天,小笛子還往耳朵里鑽。」這裡所說的小笛子,即大弦戲的主奏樂器錫笛,有理由相信,這種悠長雅韻之極的美好享受,完全是唐宋古曲賦予的,唐宋大麴是大弦戲的主導聲腔,他們有著直接的血緣關係。唐宋大麴音樂結構複雜,曲調細膩,唱腔悠揚,扮相俊美。並以演奏為主,演唱為輔。開始是極長的散曲,即節奏自由的散板,作為樂器獨奏合奏的內容。唐宋大麴有歌有舞,不歌不舞,歌舞結合,歌出雅韻,舞出彩美。整個曲調是從緩慢到中速,最後到較快結束的。


在大弦戲的劇目中,唐宋大麴原汁原味保存到今天的有60多個,其中有套曲、散曲。主體是五大套曲,即:一、《海里花》《江頭金桂》;二、《高黃鶯》《塌黃鶯》;三、《駐雲飛》《駐馬聽》;四、《懶畫眉》《懶畫桿》;五、《二反》《皂角》。其分為4個調,如《駐雲飛》《駐馬聽》,即D調套曲。散曲有《山坡羊》《步步嬌》等。


唐宋大麴是怎麼傳到民間,傳入中原的?恐怕難以考究了,因為翻閱不少史書,毫無記載。筆者猜想有兩種可能:其一、新舊唐書《禮樂志》《音樂志》均載,唐玄宗酷愛音樂,特喜橫笛。當年,他在長安、洛陽均設教坊,分4類:一是供帝王宮廷取樂的宮伎;二是供官府遣樂的官伎;三是供軍中享樂的營伎;四是在貴族文人家中供私人娛樂的家伎。這四種伎藝演法大同小異,只是技能水平有別,好的官伎、營伎會選到宮中當宮伎。相反,年老色衰的也會流落為官伎、營伎、家伎,甚至到民間。其二,朝代更替或戰亂,這種宮廷大麴自然流傳到了民間。有人認為,安史之亂期間,一些宮廷大麴就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這樣,大弦戲就會得以嫡傳。當然,是從洛陽的宮伎中流傳出來的,還是從長安宮伎中流傳出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筆者惑然的是,西安的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報告上也說,長安古樂脫胎於唐代燕(宴)樂,後融入宮廷飲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西安周邊的長安、周至、藍田。明清時,西安附近的樂社多達二十餘家。可惜的是,現在能堅持活動的僅4家:即西安的東倉、西倉和周至集賢鎮及長安何家營的樂社。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認為:「西安古樂實際可以看成是唐代宮廷法曲的直接遺存。」那麼,河南省濮陽大弦戲與陝西省西安市的古樂,都說自己是正宗唐大麴的「血緣嫡傳」或「直接遺存」,但是,他們的風格卻截然不同。以愚人之見,兩地的古曲都是唐代古樂的延續和發展,但都不是全部,而只是某些套曲或散曲的一部分。此乃一孔之見,有待專家進一步研究。

陝〡北〡民〡歌


打造專業的陝北民歌社群


⊙本平台版權歸「陝北民歌」所有


藝術總監:薛九英

文字總監:白曉煒


輪值主播:伍和惠


值班編輯:呂永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陝北民歌 的精彩文章:

中國近代音樂丨第一節:概述丨音樂學堂
高原系列·張江源油畫作品

TAG:陝北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