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今年以來,我閱讀了孫皓暉先生創作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對那一段苦難與輝煌並存,短暫與不朽同在的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


興亡由人定,勝敗豈無憑?


——讀《大秦帝國》有感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圖)秦始皇,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大秦帝國》這部鴻篇巨製,洋洋503萬字,共6部11卷,講述了在禮崩樂壞、群雄逐鹿的戰國年代,從秦孝公開始,秦國從遠離中原文明的弱國,歷經7代150餘年,經歷了商鞅變法、合縱連橫、遠交近攻、長平之戰等一系列歷史故事,無數英雄志士歷盡艱辛、篳路藍縷,最終掃六合而一統天下,一個強大統一的帝國第一次屹立在世界東方。然而「其興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秦帝國僅僅歷經十五年便轟然崩塌、土崩瓦解,像流星一樣劃破長空,轉瞬而逝。

限於文章篇幅,今天我們不去詳細解述那些令人蕩氣迴腸,同時也令人扼腕嘆息的風雲往事,而是以個人視角分析一個人們爭執討論了兩千年而沒有結果問題,七大諸侯國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歷史上說到秦國,人們往往多是去談論它的滅亡,很少有人去探究它的成功之所因。秦國本是替西周王朝養馬的諸侯小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被其他諸侯國重視,在《大秦帝國》開篇,當時的強國魏國連年進攻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然而在一個半世紀後,秦國於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間滅掉六國,第一次在華夏大地上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秦國的成功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海納百川,重用人才


先來看看李斯《諫逐客書》中的一段話: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圖)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從上文中可以看出,秦國歷史上有一個現象,許多重大的政策都是由「外國人」提出並推動實施的。以商鞅為例,商鞅本是衛國人,後擔任魏國相國的中庶子,相國臨終前,向魏王推薦並要求重用他,同時說「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殺掉他,不要讓他投奔別國」,結果魏王皆不採納,最終商鞅投奔秦國推行了變法,成為秦國強國之路的起點。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後來的張儀、范雎、呂不韋、李斯等,均因在他國才不得展,懷著滿腔抱負投奔到了秦國,而歷代秦王求賢若渴、知人善任,君臣共同成就了一番蓋世偉業。


李斯為什麼要向秦王上奏《諫逐客書》呢?這裡面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據《史記.李斯列傳》記載,韓國排水工鄭國遊說秦王嬴政,倡言鑿水渠灌溉農田,實施「疲秦計」,企圖耗費秦國人力使其不能進攻七國中最弱的韓國。後被秦王知曉,於是下令將在秦國的六國賓客驅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臨行前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諫逐客書》,秦王最終聽從了李斯的意見,撤消了驅逐六國賓客的命令。


而這位韓國「間諜」鄭國居然也備受重用,修建了著名的「鄭國渠」,「於是關中成沃野,無凶年」,八百里秦川成為富饒之鄉,鄭國本人也因秦國的海納百川,成就了一番事業,名垂千古。


2

商鞅變法的成功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圖)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中國曆朝歷代為了富國強兵,為了維持統治,都會實施變法。然而很少有變法能真正成功達到目的,短則百來天,著名的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變法百天後,換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結局。


長則幾年、十幾年,如明朝張居正在任內閣首輔10年中,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條鞭法」、「考成法」等變法措施,變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張居正去世後,人走茶涼,親政後萬曆皇帝反攻倒算,最終「世間已無張居正」,也無張居正的變法。


在歷代變法中,我認為商鞅變法是歷代最為成功的變法之一,他讓秦國逐漸富強,為以後秦國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商鞅變法的主要從經濟、軍事、政府制度等方面開展,在經濟上,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在軍事上,獎勵軍功,廢除舊世卿世祿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推行縣制,這也是秦帝國郡縣制的雛形。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舊制度被徹底廢除,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秦國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為後來秦王朝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繼位。變法侵犯了貴族們的利益,因之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商鞅失去變法的強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難辯,只得逃亡。最後,商鞅在秦軍追捕中斃命,只落得個「車裂」的下場。


秦國後來的另一個鐵腕政治家李斯的同學韓非子說:商鞅死,秦法未敗。的確,相較於其他變法者,商鞅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商鞅本人雖慘死,但他當年制訂的新法還在秦國沿襲,並直接為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其實,商鞅的新法不僅在秦國不滅,在中國歷史上的其他時代,也隨時可以見到商鞅的影子。


3


順應天下大勢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圖)秦郡縣制疆域圖


前文所講的秦國變法為什麼能成功呢?一方面是因為秦國能自始至終的維持新法,法制的思想能在秦國廟堂與江湖生根發芽,這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都是一紙空文。


另一方面是因為秦國的變法主張順應了天下大勢,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春秋戰國時期,原有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慢慢的顯現出它的弊端。


首當其衝的是當時社會經濟制度「井田制」,鐵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廣,生產力前所未有的發展,導致井田制「千耦其耘」、「十千維耦」的集體的勞動形式過時了,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


2000年後的一位偉人也意識到了分散的、以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土地形式的重要性,推行包產到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沒錯,這位偉人就是鄧小平同志。當然了,歷史上也有逆天下大勢而行的人,最著名的是兩漢之交「王莽改制」,王莽同志恢復了井田制,但是遭到了上至貴族地主、下至鄉野村夫的反對,最終身死國滅,為後人所笑。


然後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選擇,也就是政治制度選擇問題,分封制也稱封建制,顧名思義「封土地,建諸侯」,西周王朝採取的就是分封制,當時不同地域之間交流極為落後,政令不通,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維護政治秩序的穩定,周天子將土地分給親屬或功臣,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在當時「分封制」起到了積極的意義。


在西周后期,隨著諸侯國日益強大,周天子共主地位的衰弱,王權旁落,分封制遭到破壞,商鞅在秦國「集小都鄉邑聚為縣」,實行郡縣制,有效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統治,中央政府經濟、軍事實力顯著提升。

七大諸侯國爭霸為什麼是秦國最終統一天下?



(圖)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


後世「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選擇之爭持續了1600年,西楚霸王項羽「戲下分封」18位諸侯王最終丟失天下,漢高祖劉邦「白馬之盟」後大封劉氏諸侯王導致「七國之亂」,1600年後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孫為王,最終自己的孫子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奪了「鳥位」,最後是朱棣同志在自己的親身經歷後,將分封制埋葬到了歷史的塵埃之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誠如斯言。


這些也是秦國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關於秦國為什麼在短短在15年之間就迅速滅亡?後世有無數文人墨客詳細解讀,比較著名的有賈誼《過秦論》所說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阿房宮賦》所說的「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都乃一家之言,這裡就不一一解述了。


「歷史大學堂」特邀作者 丨 向海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學堂 的精彩文章:

作為僧人他是朱棣奪取江山的第一功臣,歷史裡卻鮮為人知
乾隆帝僅說了一句,就把晚清與世界重新接軌的時機毀滅了
西漢時期無所畏懼名臣,連漢武帝畏他三分
項羽真的靠破釜沉舟而成功打敗秦軍嗎?
感懷杜甫:窮苦漂泊淚滿襟

TAG:歷史大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戰國末年秦楚爭霸,為何最終統一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楚國?
戰國群雄爭霸,為何偏秦國統一天下?主要是魏國犯了個錯誤
古有蜀國五上將三國爭霸,今有海洋五虎將驚艷世界
魏蜀吳三雄爭霸,原來司馬懿才是三國時期的最大贏家!
三國絕世勇將呂布,為何最終成為天下爭霸失敗者?
崇拜!她們稱霸中國聾人女足,今天為國出戰爭霸世界
太平天國九大王者,群雄爭霸自相殘殺
為三國爭霸畫上句點的王朝——西晉
百國爭霸與天地爭運,立國者橫掃八荒六合,唯我獨尊
戰國七雄爭霸,商鞅為何偏偏選擇秦帝國?內有玄機!
三國爭霸時代蜀國六大武將排名,趙子龍第一,第二名是他
春秋還是爭霸戰爭為主,為何到了戰國就轉向滅國統一戰爭!
戰國爭霸:一個國家的寶物究竟是什麼?
三國演義其實是四國爭霸:遼東燕國立國比蜀漢長6年
他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穿越者,教出的徒弟在七國爭霸各顯其能!
曾與張國榮爭霸,紅過四大天王,唯一能與許冠傑抗衡,今成這樣
江浙一帶,吳越爭霸之吳國的崛起!
楚漢爭霸變三國爭雄?下賽季總冠軍爭奪將更激烈,弱隊等死?
二戰期間最大的贏家是哪幾位?軸心國都想不到,美蘇爭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