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心有所往:精進


人無志不立。王陽明說:「不負男兒過一生。」說得俗套點,就是人應該是有追求的,人有追求自我完善的本性,心中都有所嚮往的理想人格。


若只是停留在心中偶爾嚮往,而沒有下功夫去修身的話,自我完善只能是空中樓閣,畫餅充饑,指飯說飽。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青年時期的曾國藩才智不過中等,自認為有浮躁無恆、脾氣火爆、浮偽不誠的毛病,於是立志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時時警醒,日日精進。


此後,曾國藩畢生追求克己修心,追求專一與踏實。比如看書,在一本書沒有看完之前絕不看第二本,在一章沒有理解之前絕不進入下一章。在學業上貴在有恆心,不要貪多,只要不斷堅持下去自然有所成就。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曾國藩又是一個不斷反思自己的人。每天都會靜坐一刻,來反思自己的一天的所作所為,把做的不好的地方記錄下來,然後修訂成冊,不斷告誡自己應該如何為人處世。


在他給家人的書信中,在那些瑣碎的家長里短之間,曾國藩總不忘告誡家人應當如何謀正道,修正業,立正德。即使在戎馬軍營之中,每天面對生死未卜,他依然沒有忘記修業與功課。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心有所止:敬畏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和尚打傘,無法無天!最終既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曾國藩說:「恐懼者,修身之本。事前而恐懼,則畏,畏可以免禍。事後而恐懼,則悔,悔則可以改過。夫知者以畏消悔,愚者無所畏而不知悔。故知者保身,愚者殺身。大哉所謂恐懼也!」


知敬畏,才可以修身,臨事知懼,才會小心翼翼,把事情儘力做好;事後知悔,才會反省改過,努力提高自己。知敬畏可以少受辱,免災禍,退可保身,進可成事。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曾國藩說自己平生有「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


他的一生始終常懷敬畏之心,堅守做人為官的基本準則,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到原則不動、底線不松,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境中度過,最終一路平步青雲,大業輝煌,成就了自我。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本文屬儒風大家編撰整理或原創約稿系列稿件


來源:儒風大家(微信ID:rufengdajia)

曾國藩:心有所往,心有所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錢穆:人生三路向
20隻昆蟲,陪伴中國孩子走過了童年
黑白記憶里的80年代,還記得5分錢的冰棍兒嗎?
老樹畫畫:畢生都在尋一路,做夢卻在青萍處
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曾國藩:心存敬畏之心,方能行有所止
祝,心有所依,忙有所得
愿你心有所依,寂静欢喜
有心者有所累,無心者無所謂
曾國藩: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史海鉤沉:心有所思,形有所動
情感美文:有所珍惜,才有有所真心。
其實,陳冠希早已經「心有所屬」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周恩來的「有所為,有所不為」
心語 | 有事做,有人愛,有所期待,就是最幸福的狀態。
人生,當有所為,有所不為
心有所定,不畏浮世
有所真才有所得,有所誠才有所信
年輕,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
心中無所求,就是有所求
中國最缺什麼?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寧靜致遠」:心有所定 且在事上磨練
故事: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