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從小編之前在鄉下的經歷來看,天氣似乎是一年比一年熱。以前為了搶收搶種,中午將近1點才回,下午2點又到田裡幹活去了。帶上水壺,用稻草擋住太陽,其實喝到最後,涼水也變熱茶了。有時候,小編和姐姐們會帶上一個大可樂瓶子,放到太陽照不到的小水渠里,喝的時候會更清涼。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以前帶到田裡的乾糧主要作用不是吃


夏天,很多瓜果都熟了,甜瓜、黃瓜等等,有時候媽媽還會煮上一鍋綠豆粥,只是經常是米多綠豆少。瓜類一般是帶到田間吃,或者爸爸送穀子回家時,順帶從菜園裡摘幾個過來。那時真是需要太多體力,瓜果就是用來補充體力的,但是我們小孩子,只是想趁吃東西的時間,打穀機能夠消停一會兒,我們能夠坐在田埂上偷一會懶。遇上能回家喝粥的時候,就更興奮了,至少家裡是沒有太陽曬的,那叫一個幸福和滿足啊!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以前割穀子的標配是這些


鐮刀、打穀機、谷籮


鐮刀,是對用於割禾苗的齒彎刀的專用名詞。


每人一把,並且會有自己的專屬記號,小時候都喜歡號稱自己的鐮刀是最鋒利的,當然,想偷懶的時候,就會嚷嚷著說是鐮刀鈍了緣故。割禾苗的時候,是一排一排來的,一般就是七八蔸一排,抓一手,然後放在邊上,割上四五排,就能堆成「一掐」禾了。那時候,我們力爭讓那一個「禾墩子」都差不多高,顯得自己水平很高。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打穀機,又稱「禾桶」。


最開始沒有機械化的時候,真的就是一個木桶,後面加了機械,就演變成打穀機了,有時候也用「禾桶」這個老稱呼。禾桶有4隻「耳朵」,用來「拖桶」的,大人在前面拉著前面的耳朵,小孩子在後面推。有時候,大人們「使壞」,飛快往前拖,小孩子就「噗通」一下趴在田裡了。


打穀機也經過幾次更新換代,從人工腳踩帶動帶齒的鐵滾,到電動機,再到柴油機,也是越來越方便。在掛鉤用電帶動打穀機時代,確實是不安全的,發生過電死人的情況,那時家家戶戶都要準備一根長長的帶叉的竹竿,用於掛鉤。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谷籮,顧名思義,就是裝穀子的籮筐。


田埂很窄,路也不寬,將穀子從禾桶里撮到谷籮里,要一擔一擔擔回家,這事一般就是家裡的主要男性勞動力來承擔。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以前曬穀子的程序之多超乎你的想像


從田裡擔回家裡曬穀坪的穀子,叫毛穀子,離入打米機的谷,還差n道工序。


首先要粗選出「大碎禾苗」(被滾子打碎的稻草),然後用粗孔的禾篩子篩第二道「細碎禾苗」。再將穀子鋪平,用竹掃把(竹枝條做的掃把)掃兩遍,這些程序都弄完後,才能用谷刨子將穀子拉成一條條,隔上個把小時,就翻一次。曬上幾天太陽,再用風車將癟穀子(未長成的穀子)吹掉,剩下的壯谷才入倉。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後來,都漸漸變了


先是拋秧出現了,不用那麼費勁的扯秧、插秧。以前扯一天秧,拿筷子吃飯時手都是抖的。只是拋的秧不再是有規律的一排排,到割稻穀的時候,效率就會有所減退。


再是開始用摩托車、拖拉機拉穀子回家,不用一擔一擔的擔了。小孩子們最喜歡攬扯蛇皮袋的活,這樣的話,至少可以站著休息一下。


接著就是收割機來了,最早出現在村裡的收割機是小型的,寬度大概是1米五,真是供不應求。再後來就是中型,再再後來就是大型,前年外地來的「久保田」佔據了整個市場,去年,就馬上有本地人也購買了。以前還要自己提供蛇皮袋子,裝好後用拖拉機拉回家,去年起就直接有出谷口倒到拖拉機上,還給送到家。


從擔回毛谷至入風車之間的那些程序全不要了。


更重要的一個現象是,現在留在農村的勞動力都已經漸漸步入中老年,體力不如年輕的時候,人數也沒以前多了。現在我們回家,爸媽也不要我們下田,在家裡翻翻谷,傍晚幫忙收收谷,再搞幾餐飯菜就行了。



崇義過去的割禾農忙,現在很難再看到!



未來,很難想像農村會變成什麼樣


勞動力不足,收益也不算高,以後種一季稻的估計會越來越多,土地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交國家糧也市場化了。再過幾年,農村會不會變成空村,田地會不會變成荒地,真是不敢做過多設想。


或許,土地制度要進一步改革,農業要加大扶持力度,農村養老機制要更完善,鄉道要真正實現入村到戶,鄉村教育資源要得到更多的傾斜,等等等等。擺在眼前的現實,似乎讓我們這些農三代、農四代,如此想要農村發展更快一些,又想要挽留農村最後的原貌。


本文來源於:掌上崇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翻天 的精彩文章:

這9個城市,只為了吃都值得去一趟!
男子在室內利用高科技種大麻 被提起公訴
拍照「不要臉」會更美,菇涼們學著點
情侣这样拍照,分分钟刷爆朋友圈!
不可思議的鬥牛蛙 攝影師教你拍攝有趣的動物

TAG:嗨翻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