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是蘇軾對竹子的評價。作為天地間頗具靈氣的存在,竹子作為觀賞植物、作為文學意象,亦或是高潔品格的象徵,被人們推崇讚許。同時,竹子作為實體的存在,經巧手百折千回編織成的竹製品,產生了一批民間手藝人,也形成了關於竹子的產業——竹編,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生活用具中,竹編製品應該是發源最早的一種生活用具了。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據歷史資料證明,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後,便從事簡單的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所獲的米粟和獵取的食物稍有剩餘,就把食物及飲水存放起來。就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在實踐中,發現竹子乾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於是,竹子便成了當時編織器皿的主要。


材料。明清時期,特別是乾隆以後,竹編工藝得到全面發展。


這種帶有明顯農耕文明印記的純手工竹編,作為一個重要產物,曾經是百姓家裡最常見的生活用品。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手工製品正成為一道漸行漸遠的風景,漸漸淡出了生活的舞台,成為歷史的記憶……。從事著竹編手藝的人也隨著科技的發展漸漸淡出觀眾視野。在今天,依舊從事著竹編工藝的人已經不多了。

在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民心村,竹編手藝成為這裡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基業。在這裡,有人家的地方必有竹林環繞,清風吹過,颯颯竹聲繞耳。


沿著竹林的指引往山上走,我們到了民心村水塘組。在這裡哪裡都能看見掛在家家戶戶樓房上劃好的竹篾。65歲的楊朝篩正在編織簸箕,在他的巧手下,竹絲篾片的挑壓交織就能成為一個個精巧的家用簸箕。楊朝篩今年65歲,已經有50年的竹編歷史。他們家祖上好幾代人都很會編織工藝,楊朝篩在很小的時候就看見家中父親編織各種各樣的器皿,在耳濡目染中就掌握了這一技術,對於他來說,這都不用學習,「看著看著就會了」。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72歲的老人楊正全也是民心村星宿塘的竹編藝人,到今年他有57年的竹編歷史,說起這裡的竹編歷史,他說「在我們水塘組,近300戶的人家都是姓楊,原來的時候這裡土地貧瘠糧食的產量也不好,大家看山上生長的竹子挺多就開始動起竹子的腦筋,用竹子製作各種器具,把編好的器具拿到其他村子去換糧食, 1967年的時候,一個簸箕能換三、四斤包穀」。後來,村民們開始把竹編傢具拿到金鐘鎮上去賣,82年的時候一個簸箕能賣1塊多,後來慢慢漲到5塊錢,到了今天一個簸箕能賣14塊錢。然而,儘管是一個簸箕如今的售價漲到了14塊錢,除去5元錢一根竹子的成本,一個簸箕的賺賬也僅有9元,而編織一個簸箕要耗費一整天的時間。在民心村,精通編織手藝的多數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小的一代人,就算有這樣的手藝,也不再願意從事這一工作。話說間,楊正全伸出自己常年編織竹工藝品的雙手。他說:「很傷手的,很多細小竹篾不小心就鑽到了肉里」。

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純手工的竹編製品在市場上已不多見,在編織手藝人如此集中的民心村,老藝人們的這些手藝品也只能以今天編一個明天編一個的方式隨意售賣。我們聽起來特別低廉的價格他們卻感嘆「已經漲價了」。64歲的老人楊書國從事編織工藝有40年了。相比以前自己拿上金鐘鎮上去賣,對於現在很多外頭的商人上門來收購,他表示「好了太多了」。


除了民心村,在金鐘鎮還有一個編織工藝較為集中的地方就是文昌村新田組訾家院子,這裡的人擅長編織籮筐。在這裡,我們遇到了正在編織籃子的訾永開,訾永開今年42歲,是我們所見比較年輕的竹編手藝人。相比年齡較大的編織藝人,他的速度明顯要快很多,一般的小籃子他一天能夠編4個。但是對於拿到市場上去賣,他們都並不樂觀。肖昌林也是一位年輕的竹編藝人,我們遇到他的時候他正在自家院子里編織籮筐,籮筐是訾家院子手藝人的長項,這一點,從肖昌林嫻熟的技術當中可以管窺。然而,儘管如肖昌林般嫻熟的技術,一天也編不了一個籮筐,這樣的籮筐外地商人前來收購給他們的價位是30快錢左右一個,拿到金鐘鎮的市場上能夠賣到差不多40元。無論是訾用開還是肖昌林,竹編製品並不是一個能夠維持生計的活路,而是多年來,祖輩上就已經養成的習慣。


在金鐘鎮的市場上,專門的有一條街售賣編織器具,然而,售賣編織器具的基本沒有民心村或者文昌村的人,甚至大多數是外地人,他們到村落上收購了各種籮筐、籃子、簸箕等物件後,一併拉到了金鐘鎮上售賣。李蘭真是威寧縣二塘鎮艾家坪人,她在金鐘鎮從事編織品售賣已經有13年之久,到了金鐘鎮趕集的日子她就到這裡售賣,到其他鄉鎮趕集她又將收上來的編織工藝品賣到其他地方,金鐘鎮的各類編織品也正是通過他們的手帶到了各個集散市場。而李蘭真也表示「最近幾年不好收了,有時候下村一趟都收不了幾個」。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儘管竹編自2008年6月7日後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民心村的村支書楊發斌表示,或許在不久後也會成為歷史符號。就是在今天,像楊正全、楊書國等依舊堅持著這一手藝的人也不多見了。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探訪貴州省威寧縣金鐘鎮竹編手藝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景網 的精彩文章:

貴州從江:苗綉綉出新生活
黔東南60年周慶上演多彩民族服裝秀
天柱非遺展示館開館 傳承人現場「秀技」
黎平侗族鼓樓技藝深受遊客青睞

TAG:貴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