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漢末三國時期,社會動蕩、災害頻仍,疫病多次大規模爆發,不但普通百姓和士兵大量死亡,身居高位的士人和武將也不能倖免,甚至戰爭勝敗和歷史走向也因之改變。


疾疫直接影響戰爭和歷史進程


古代戰爭人員密集,糧食供應不及時,環境衛生條件差,士兵體能消耗大,這些都為病菌入侵人體創造了條件。如果是長途遠征,再加上氣候變化和水土不服等因素,士兵就更容易染上疾疫。要是惡性傳染病,就會嚴重削弱軍隊戰鬥力,導致大量的非戰鬥減員。

東漢末年,疾疫影響戰爭最著名的例子當屬赤壁之戰。208年南下荊州前,構成曹軍主力的北方士兵中,很可能有人感染了當時遍及中國北方的斑疹傷寒。


斑疹傷寒是一種易於流行、全球性的、而且病死率較高的急性傳染病。東漢多次爆發的斑疹傷寒就流傳到亞洲中西部以及羅馬帝國。近代之初的1498年,格拉納達圍攻戰中,西班牙士兵死於斑疹傷寒者竟有一萬七千人之多。抗戰時期爆發於上海的斑疹傷寒,其致死率高達20%。


回到東漢末年,208年10月曹操大軍與周瑜率領的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前者數量遠多於後者。但斑疹傷寒已在曹軍內部流行開來,曹軍戰鬥力下降,因此首戰敗北。《三國志》有明確記載:「時操軍眾已有疾疫,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周瑜(175-210年)


按照學者考證,赤壁決戰爆發的時期應該是當年12月中下旬,冬季正是斑疹傷寒的高發季節。疾疫令曹軍嚴重減員,極大地削弱了士兵的戰鬥力,周瑜採納黃蓋詐降之計,以火攻取勝。是役,曹軍死亡過半,即《資治通鑒》所云:「兼以疾疫,死者大半」。


赤壁大敗後,曹操不敢涉足江南,劉備得到荊州,孫吳聲名大振,三國鼎立的序幕由此拉開。208年這場惡性疾疫的影響竟如此之大!


三國後期的253年,東吳權臣諸葛恪率軍二十萬圍攻合肥新城,百餘日毫無進展。吳軍疲憊,免疫力下降,士卒飲用被污染的河水引發了痢疾,「病者大半,死傷塗地」。曹魏欲趁機兩路合擊吳軍,諸葛恪不得不撤兵。諸葛恪出征本就遭群臣反對,又兵力大損而歸,民怨沸騰,被政敵、東吳宗室孫峻襲殺,三族遭夷滅。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諸葛恪(203-253年)


疾疫爆發於戰爭期間的例子在三國時期還有很多,比如217年魏軍進攻東吳居巢(這次比較特殊,後面會有介紹),以及230年吳軍征討海南島等等,但對三國爭霸的直接影響都不如赤壁之戰,這裡不再贅述。


文人武將之死與魏、吳的命運

疾疫爆發不僅造成平民和士兵大規模死亡,著名的士人武將也深受其害,史書有明確記載的是217年的那場大役。是年,曹軍征吳,行至居巢,瘟疫爆發。隨軍出征的兗州刺史司馬朗親自巡視士兵病情,不幸感染疫病而死,時年四十七歲。司馬朗是誰?司馬懿之兄,司馬家族的傑出人物之一。


五個著名文人也死於這場大瘟疫,他們就是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徐幹、陳琳、應瑒和劉楨。作為曹操霸府的要員,這五人也在征吳大軍中。曹丕是建安(漢獻帝年號)時期重要的文學家,與建安七子關係密切(孔融除外)。曹丕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何可言邪!」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建安七子


212年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病故後,建安文學風格已由慷慨蒼涼轉為凄苦哀傷。217年五子同時去世,建安文學創作轉入低谷,昔日繁盛不復存在。


曹魏死於疾疫的多是文人政客,孫吳一方則基本是統帥和武將。因曹軍感染疫病獲勝的周瑜於210年「道遇暴疾」,忽然去世,正值三十六的盛年。209-211年,孫吳控制區域內,不僅遭遇旱災,也有疾疫爆發,周瑜染上的暴疾很可能就是當時流行的惡性傳染病,這真夠諷刺。另外,孫吳宿將程普與周瑜同年去世。


作為孫吳最有天賦的軍事家,周瑜之死帶來的損失幾乎無可彌補。不過,周瑜和程普之死僅僅是孫吳統帥武將厄運的開端。217年,接替周瑜的魯肅(45歲)也突然病逝,與建安五子去世是同一年。史書中沒有對魯肅疾病的描述,但事出突然,死因很可能就是那年的大瘟疫。與魯肅同年去世的還有猛將凌統,年僅二十八歲。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凌統(189-217年)


219-220年,東吳和曹魏,接連流行疫病。219年關羽戰襄樊,威震華夏,孫權秘密與曹操結盟,計劃偷襲荊州。出征荊州的孫皎於219年去世。策劃偷襲荊州的主謀,魯肅之後的孫吳統帥呂蒙於220年不治而逝,年僅四十一歲,又是盛年。另一個參與討伐關羽的蔣欽於同年病逝,此外甘寧也在220年病逝。一年左右時間,孫吳連失四員武將。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呂蒙(179-220年)


歷史學者張大可認為孫權據有江南、未能北上統一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統帥和武將的過早凋零。


東吳建國前後的四任統帥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兼資文武,但前三者盛年早逝;東吳十二員虎將中有十位在孫權稱帝(229年)前去世,而其中的程普、凌統、甘寧和蔣欽可能因疫病,在孫權稱吳王(221年)之前就死去。過多軍事統帥與重要武將的早逝,令孫吳與曹魏爭霸的實力大打折扣。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蔣欽(?-220年)


史書對上述諸將的死因沒有明確說明,但從時間上看,他們死於疫病的可能性很大。相比於對戰爭勝負的直接影響,疾疫所致的人才損失進而影響歷史走向,是隱而不見、難於識別的。


曹魏也有多位士人死於疾疫,但沒有一個是核心的謀臣或統帥,再加上中原人口稠密,遠多於孫吳,曹魏後期依舊人才輩出、國力強盛。


為什麼是漢末三國


按照學者王文濤的研究,兩漢四百多年大規模疾疫爆發五十次。東漢晚年的漢獻帝時期有七次,如果算上地方性的疫病則可能有十七次。獻帝時平均不到兩年流行一次疫病,遠超兩漢的平均七年一次。為什麼東漢末年疾疫如此頻發?


從公元之初,也就是東漢立國前後開始,中國氣候開始轉寒,到漢末三國時期,已比現在寒冷,而且其他自然災害不斷,到三世紀後期,寒冷達到頂點,此後三個世紀一直是寒冷氣候。嚴寒天氣雖不直接導致疫病流行,但對疾疫的間接影響不可低估。


寒冷氣候致使農作物欠收,進而帶來饑荒,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生活條件變劣、城市貧民窟出現以及逃避饑荒的移徙等,這些因素往往會擴散或加重疾疫的流行。漢末軍閥割據、連年征戰,軍人大規模、跨地區的行動,以及躲避戰亂的平民遷徙更加促進疫病的傳播。根據葛劍雄的研究,三國時期人口最低值是2200萬,僅為東漢人口峰值的三分之一,嚴寒和異常氣候引發的饑荒、頻頻爆發的戰爭和疾疫無疑是人口銳減的主要原因。

重讀三國︱疾疫、戰爭與士人武將



蜀漢擁有益州;交州、荊州和揚州的長江以南部分歸東吳;其餘屬曹魏


京師洛陽、關東以及江南是漢末三國疾疫的重發區,也就是說疫病主要肆虐於曹魏和孫吳境內,蜀漢倖免,所以上面分析的案例完全沒有蜀漢。這和巴蜀人口密度低、地理環境閉塞有較大的關係。(完)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丞相都打不過曹魏,他卻勉力為之,結果加速國家滅亡
重讀三國︱威震華北的公孫瓚為何敗給了袁紹?
間接開創隋唐盛世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真有那麼牛嗎?
玉璧圍城:後三國鼎立格局形成

TAG:冷熱軍事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瘧疾疫情困擾埃及分隊,中國維和醫院施援
科學界首次支持合理編輯生殖細胞;活體瘧原蟲作為瘧疾疫苗
檢驗檢疫關口前移 江蘇築牢境外輸入性瘧疾疫情防控屏障
Science子刊:科學家揭示肝臟免疫細胞的秘密!將助力開發更有效的瘧疾疫苗!
南昌近6年來瘧疾疫情均為輸入性 出境要留意
農曆4月28日,恭迎藥王菩薩聖誕,隨喜轉發祈願家人朋友遠離疾疫,一生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