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指導專家 [ 黃 琳 ]

心血管科


主任中醫師黃琳


凍物傷陽 隱痛冷痛是身體警報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1


空調 西瓜?no !


一到熱浪滾滾的夏日,雪糕、冷飲、冷鎮西瓜……一切能帶給我們冰爽感受的食物最暢銷;另一樣「凍物」就是空調,上班族8小時嘆空調,下了班照樣離不開冷氣,晚上洗完澡,再開著空調一夜安眠。


中醫理論:

夏天人體陽氣外發,暑氣傷津,容易耗傷元氣,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嶺南夏日悶熱多雨,濕邪傷脾陽,可導致脾胃功能運化失調,出現不愛進食、疲勞、腹瀉、四肢不溫等癥狀;如果飲食起居再一味貪涼食冷,防暑降溫過度,更會導致內寒過甚,陽氣更衰。



「十病九痛,有病就有痛,有痛就有病。」專家指出,很多內寒陽傷的人,出現隱痛冷痛,正是身體發出的警報,比如頸痛、背痛、腰痛、頭痛等。較多出現的冷痛,痛處喜暖,常見於腰脊、脘腹及四肢關節等,正是臟腑、肢體失於溫煦而致。



凍物傷陽 隱痛冷痛是身體警報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2


自製涼茶可以嗎?

「醫生,我知道市面上賣的凍飲不好,就經常自製涼茶,沒問題吧?」臨床上,很多患者認為,自製品好過市售冷凍飲料,這是真的嗎?


黃琳主任指出,夏天出汗較多,經常感到口渴,清涼茶飲可解暑可幫助散發體內熱量,補充水分。其實,我國自古就有將藥材、食材調配成冷飲品的習慣。比如涼茶,用菊花、金銀花、山楂片、陳皮、玄參等配製成茶飲,還有綠豆湯、黃瓜汁、紅豆湯、酸梅湯等,也有解渴防暑的作用。


中醫教路:


這些茶、湯、飲畢竟是寒涼之品,切不可過食,否則會損傷脾胃,可能出現消化減弱、胃痛、嘔吐、腹瀉等癥狀。平素有胃腸道疾病的人尤應注意。


如果將這些茶、湯、飲自製成冷凍飲料,消暑更佳,卻更要節制食用,不可貪圖一時痛快而暴飲暴食。一方面,在炎熱的夏天吃大量冷飲,會引起胃腸道血管突然收縮,血流減少,胃腸道正常的生理功能會發生紊亂。由於大量液體成分入胃,胃內的酸度會有所降低,殺菌作用減弱,更易誘發胃腸道發炎。另一方面,大量飲凍飲也會使咽部血管收縮,血流減少,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上呼吸道的病菌大量繁殖,引起咽喉部炎症。


此外,進食大量冷飲後,食慾會降低,造成營養不均衡。






枸杞防暑茶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治暑熱煩渴,發散體熱。用於體虛多汗、失眠多夢。


材料


枸杞10克、五味子10克、菊花6克。


做法


把所有原料放入杯中,沖入300毫升開水,加蓋悶泡10分鐘至味道滲出即可飲用。


金銀甘草茶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有清熱解毒、生津滋潤的作用。


材料


金銀花10克、石斛10克、甘草6克。


做法


把所有原料洗凈後放入鍋中,加水600毫升,用中火煮15分鐘,待味道滲出即可飲用。


清補涼湯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有健脾益氣、滋陰潤肺的作用。


材料


山藥、蓮子、百合、桂圓肉各15克、芡實、大棗、玉竹各10克,白糖適量。


做法


所有原料洗凈後放入鍋中,中火煮開,然後用小火煮熟,加白糖適量即可食用。


三豆湯

心血管科專家黃琳:夏日消暑切莫貪涼飲冷



有清熱解毒、祛濕利尿的作用。


材料


薏苡仁30克、綠豆30克、紅豆30克,白糖適量。


做法


所有材料洗凈後放入鍋中,中火煮開,小火煮熟,加白糖適量即可食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港視大健康 的精彩文章:

夏季兒童飲食要訣:清心降火 健胃養肺
薏米分三種 中醫專家教你如何辨別體質正確食用
又到一年香桃成熟時
震驚!超市最臟9大食物

TAG:港視大健康 |

您可能感興趣

冬季也愛在外浪/骨科專家教你如何預防冬日骨科疾病
營養專家:芒種時節要防暑飲食忌貪涼
心血管專家談:冠心病的中醫治療
專家提醒:夏季該如何護膚
美容專家:夏季護膚科學美白最重要
養生專家:神奇食材讓肌膚健康清透
有老人的收藏:專家講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冬天如何鍛煉
青島助孕專家於萍:男性應如何預防精索靜脈曲張?
通宵熬夜頻用眼藥水女白領險失明 專家:眼藥水非保健水
專家解說秋季飲食 去燥是關鍵
胡蘿蔔用油炒等於白吃,專家教你正確吃法:護心通血管!
?胡蘿蔔用油炒等於白吃,專家教你正確吃法:護心通血管!
著名糖尿病護理專家胡新林老師講解糖尿飲食管理!
專家公布:夏日「清火解毒」食物排行榜
專家推薦:祛斑的小竅門 夏天吃什麼祛斑
專家提醒:夏季吃蘋果能防晒嗎
胡蘿蔔用油炒等於白吃 專家教你正確吃法 護心通血管
專家提醒:夏季怎樣護膚,杜絕毛孔粗大呢?
專家提醒:夏日肌膚補水應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