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之深遠可以說覆蓋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最為普及、最為深刻同時又最不易被人察覺的,就是佛教對於漢語辭彙的影響。


作為一種外來宗教,佛教在引進中國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典籍的翻譯問題,而對於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漢語而言,這種大規模的翻譯運動無疑構成了一種衝擊,大量佛經中的辭彙無法找到現成的漢語辭彙來精準地翻譯和表達,因此譯經師們也就不得不自己創造新的辭彙,甚至的新的漢字。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塔為佛教特有的建築樣式,從印度引入中國後,僧人們特別造出了「塔」字


除此以外,佛經中的典故、禪宗里的公案以及眾多的佛教變文也為漢語提供了許多的語料,大量的俗語、成語由此產生,在進一步推動佛教文化傳播的同時,也在客觀上豐富了漢語的表達。


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普及,這些佛教術語也越來越廣為人知,成為了大眾用語的一部分。一方面,一些相對難以理解的術語在走向大眾化的過程中逐漸拋棄了原有的佛教義理,而更多停留在字面意義,變成了日常化和平民化的語言;另一方面,許多原有漢語中並不存在或者表達不甚精準的概念,則必須藉助特定佛教辭彙來進行表意,而人們在不斷使用辭彙的過程中,又為這些表達增加了更加豐富的意蘊。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的中國化過程中誕生了大量偉大的創造


值得一提的是,日語作為另一種對漢語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外語,在近代翻譯西文著作的過程中創造了大量漢字辭彙,這些日源外來詞同樣被吸收為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這些表達實際上也有一部分參考了中國古代譯經師對於佛經的翻譯,有人因此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語言辭彙的「出口轉內銷」。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日本佛教由中國傳入,對日本文化有重大影響


正因如此,我們可以說每天都或多或少會使用到一些佛源辭彙,只是使用者未必就了解它們的出處。今天,我們特意挑選了一部分極具代表性,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用到的佛源漢語表達,看看佛教對我們的語言到底產生了多大影響。


| 翻譯中的創造 |


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由於已有的辭彙不足以精準表達佛經中的概念和義理,中國的僧人和西域的僧人合力創造了一批嶄新的辭彙,這其中不僅包括了眾多至今仍在使用的佛教術語,如佛陀、菩薩、和尚、法寶、灌頂、空、覺悟、魔鬼等一看便知與佛教有關的詞語,還有大量已經滲入日常生活中難以分辨的辭彙,這裡試舉幾例:

世界梵語loka-dha^tu,巴利語同。音譯路迦馱睹。意謂可毀壞之處所。《楞嚴經》云:「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是指時間,界是指空間,「世界」即宇宙。


煩惱梵語kles/a,巴利語kilesa。音譯吉隸舍。又作惑。使有情之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之總稱。《楞嚴經》云:「謂雖自在隨其所欲,無澀無難,然唯修得世間定故,未能永害煩惱隨眠,諸心心法,未名為定。」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以須彌山為主體構建了自己的宇宙觀


利益梵語upaka^ra,巴利語同。又作饒益。略稱利、益。指隨順佛法而獲得之恩惠及幸福。《華嚴經》云:「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


導師梵語na^yaka,巴利語同。又作導首。即教化引導眾生入於佛道之聖者。《法華經》云:「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慾過此難。」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的導師可特指釋尊,也可作為佛、菩薩之通稱


平等梵語sama,巴利語同。即均平齊等,無高下、淺深之差別。《華嚴經》云:「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


剎那梵語ks!an!a,巴利語khan!a。又作叉拏。意譯須臾、念頃,即一個心念起動之間,與發意頃同義,單作念。意為瞬間,為表時間之最小單位。


究竟梵語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郁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用剎那、念、瞬、劫等一系列概念來表達自己的時間觀


| 有故事的成語俗語 |


漢語的成語和俗語,大多有所出處,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出自佛教文化,這些來自佛教的成語俗語又可以分為幾類,有的是凝練佛經中的故事,有的是概括佛教的教義,有的是來自佛教中的比喻,有的是記錄禪宗的公案,有的則是民間針對佛教文化的再創造,這裡同樣各舉幾例:


1、凝練故事


盲人摸象典出《涅槃經》,記載了一位君王讓一群盲人摸大象的各個部位,詢問他們「象似何物」,眾盲人則依據他們所摸的部位得出了「象如箕」、「象如石」、「象如床」等荒謬的結論。盲人摸象比喻各人對事物只有片面的了解,無法掌握事情的真相。


空中樓閣典出《百喻經·三重樓喻》,記載了一個富人和一個木匠之間的談話,富人想建一座三重樓閣,卻不想要底下兩層,引來了眾人的嘲笑。佛教用這個比喻說明修行者應築好根基,循序漸進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虛幻的東西或空想。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拈花微笑、唯我獨尊等成語均來自佛教故事


2、概括教義


不即不離《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佛經中用此詞描述一種不過於接近,亦不致過於疏離的狀態。


不可思議《金剛經》:「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佛教中用來描述境界之高無法用思慮演說。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敦煌出土的唐代《金剛經》


3、佛教比喻


曇花一現《法華經·方便品》:「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據法華文句卷四上所載,曇花每三千年開花一次,開時金輪王出世,乃佛之瑞應,故用以比喻事物之不常見或存在之短暫。


恆河沙數《金剛經·無為福勝分第十一》:「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佛教用恆河沙數指代某個用哪些數量大難以言表的數字。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佛教以恆河沙數形容極大的數字


4、禪宗公案


逢場作戲《景德傳燈錄·江西道一禪師》:「鄧隱峰辭師。師云:『什麼處去?』對曰:『石頭去。』師云:『石頭路滑。』對曰:『竿木隨身,逢場作戲。』」


隔靴搔癢《五燈會元》卷八:「問:圓明湛寂非師意,學人因底卻無明?(契穩)師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則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五燈會元》是極其重要的記錄禪宗公案的典籍


5、民間再創造


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有三大內容,即教主釋迦牟尼為「佛寶」,經籍教義為「法寶」,弘揚佛法的僧團為「僧寶」,合稱「三寶」。寺門中的規矩,上佛殿時必須恭敬肅穆,進行禮拜、誦經、供養等,不得隨意在佛殿里閑逛、閑聊。俗語中有「無事不登三寶殿」。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浮屠,梵語Stupa的略音,即塔、佛塔。佛塔的層次一般為單數,而以七級為最多,故有「七級浮屠」之稱。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唐代木構佛光寺東大殿


| 並非外來的日語外來詞|


日語作為東亞最早開展西化運動的國家,在近代時期翻譯了大量西方著作,在這些翻譯中,日人運用漢字創造了一批新的語彙。近人整理了許多來自日本的外來詞,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將一些本來就產自中國的辭彙也誤作日本外來詞,其中就包括一些來自佛教的詞語,這裡試舉兩例:


唯心佛家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識所變現的,謂之「唯心」。《華嚴經》即云:「三界唯心,三世唯心」。


相對、絕對相對原作相待,絕對原作絕待。相對與絕對相稱。《維摩詰經》卷二僧肇注曰:「諸法相待生,猶長短比而形。」一切萬法,自現象界的觀點而言,存在著長與斷、大與小、東與西、有與無、是與非,乃至凈與穢、迷與悟、生與死等的對立狀態,佛教稱之為相待,意謂相待而有。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說著佛教中的辭彙……



不二法門、天女散花等詞均出自《維摩詰經》


以上所舉各例,僅為管中窺豹,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出佛教文化對漢語的強烈影響。前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在一次採訪中曾說道,「現在許多人雖然否定佛教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張說話,其實就包含著佛教成分。如果真要徹底擯棄佛教文化的話,恐怕他們他們連話都說不周全了。」此言乍聽似乎誇張,可如果仔細分析,則會發現趙老此言確實不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甲和燈 的精彩文章:

你有多久,沒享受過四個小時的專註了?
還想去馬爾大夫度假?拯救地球,試試吃素吧!
一問一答的佛教知識入門書
夢參老和尚百歲壽誕,發願為五台山全山僧伽體檢
關於蘑菇你不知道的6件小事

TAG:甲和燈 |

您可能感興趣

你知道嗎?其實我一直在等你!
其實你在鬱悶,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其實我很在乎你
其實我們一直都在錯……
其實,我們都在裝……
時裝周真相了|你知道嗎,原來明星們戴的其實是這些……
誰對我好,其實我都知道!
媽,其實我有件事一直都沒和你說……
這些你幾乎天天用到的詞,其實都來自佛教
上天愛我們的方式,其實我們並不知道
誰在乎你,其實你都懂!
其實我們都「活在過去」,這十大真相你知道幾個?
其實「我愛你」還有下半句,你知道嗎?
誰對我好,其實我知道!
當我們談星座,其實是在說什麼?
你知道嗎?其實我們都有潛在的人格分裂傾向……
其實我一直相信,等你出現的時候我就知道是你。
親愛的,我知道,其實你不容易……
當我們在說「業力」時,其實說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