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文:冷兵器馬爾伯勒伯爵


最早發明火藥的中國在明代迎來了火器發展的鼎盛期,在明初,中國的銃炮等火器在世界上處於當然的一流地位。但好景不長,由於明廷的嚴格控制,以及和世界其他文明缺乏交流,很快明朝的火炮發展陷入了停滯,相當時間內沒有得到多少改進。這一局面,隨著西方勢力進入東亞而得以改變。荷蘭、葡萄牙、英國的商人、海盜們在東亞出沒後,歐洲的火器也隨之來到了中國。而這個時候,作為發明者的中國人驚訝的發現,相比歐洲大炮的強大威力,自己引以為豪的大炮竟是這般粗陋不堪……


明歐旗鼓相當的火炮初期時代

無論中國還是歐洲,早期的火炮都是樣貌十分簡陋的武器,稱之為傻大黑粗也不為過,其外形猶如一個大桶或花瓶,外形如以下圖片所示。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左上:洪武10年(1377)鐵炮; 左下:1372明代碗口炮; 右上:14世紀花瓶炮,背景是1326年英格蘭手稿上的花瓶炮畫作,這是歐洲最早火炮證據; 右下:1377年德國射石炮

從外形上看早期火炮常常呈直筒形或喇叭形,乍看上去很像一個大花瓶,外形不僅粗糙醜陋,性能也相當原始。從制炮的工藝來看,當時火炮的製造方法主要分為鍛造法和鑄造法兩類。


所謂鍛造法,是先煉成可鍛鐵(通常是低碳鋼),再把可鍛鐵打製成鐵板焊成圓筒形或用鐵板捶打結合製成的制炮方法。在歐洲,工匠們製造手炮及小型火炮時,可以直接將鍛鐵條卷製成炮管。而在製造稍大一些火炮時,鍛鐵條的大小已經不足以直接捲成整個炮管了,於是炮匠們將鍛鐵條卷製成內管,之後再套上一層或者數層加固鐵環,接縫處用鉛填滿或者直接焊上,鐵環冷卻之後,就會緊緊纏繞著炮管。而那些發射數百斤重彈藥的巨型火炮,內管則用水平的鍛鐵條拼接成。這個過程非常類似於箍桶匠的工作,所以至今在英語里火炮炮管和木桶都是一個單詞「barrel"。


鑄造法需要先使用乾燥的楠木、杉木等林木製成炮模(這一步工序很多就不贅述了),安好炮模和模心後,將生鐵或銅合金放入澆注爐中,用大火將其化為鐵水或銅水倒入模內,冷卻後去除模心和表面的模泥,炮身也就基本成型了。採用鑄造法製造大型火炮耗時很長,僅第一步制炮模就需要多達數月的時間,加上需要使用大量鐵料或銅料,若是大型火炮,製造成本很是高昂。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鍛造法制炮


從材料的方面來說,鑄鐵本身是最差的,鑄鐵本身含碳就高,還常常含有較高的磷和硫等雜質,因而質地相當脆,另外常常含有大量鑄造氣孔,整體的強度進一步下降。用鑄鐵來製造火炮,從材料角度而言炸膛的風險是最高的。相比之下,最可靠的材料是青銅,其性能穩定,按照合適的比例調配製造出來的青銅炮強度很好,也就是俗稱的有韌性,可以承受火炮很高的膛壓。一直到18世紀,最好的火炮往往都是青銅製造,甚至拿破崙也帶著一批小金炮,也就是青銅炮。在艦船上,鐵容易生鏽的問題非常嚴重,因此青銅炮更是受到廣泛歡迎。只是從性能上如此宜人的青銅炮卻也有一個致命的弱點……


青銅實在是太貴啦!


買不起青銅,還有鍛鐵可以用,畢竟硬度強度鍛鐵都比青銅更好。然而鍛鐵雖然材料性能沒什麼問題,但古代鍛造技術不足,沒法整體鍛造出大炮需要的這種大厚度的管狀體,因此想要製造大型火炮,就只能用拼接的方法——把幾片長條鍛鐵焊接在一起變成圓筒樣,再從外邊加上一堆鐵箍環。這樣拼出來的火炮,火藥燃燒的燃氣很容易從拼接處露出,氣密性常常出問題。而在多次發射後,火炮的拼接處和箍環也容易發生鬆動而炸膛,如果維護不良則更是如此,結果整體性能反而不如鑄造的火炮來得穩定。因此,隨著火藥配方的改進、顆粒狀火藥的使用,火藥的威力越來越大,鍛鐵炮長期未能成為主流,直到16世紀焊接與拼接技術有所突破後,鍛鐵炮才開始在小型火炮中成為主流,而普及到大型火炮上,則是19世紀後的事情了。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瑪麗羅斯號上的兩種大炮 近處為鑄造青銅炮 遠處為鍛鐵炮


除了製造工藝之外,火炮的發射葯和炮彈也是影響火炮性能的重要環節。從前作《明代火藥那些事兒》我們知道,火藥的配方和火藥的充分燃燒是決定火器的射程和威力的重要因素。用於發射的火藥除了硝、硫黃、炭之外不能夾雜其他的成分,純度高雜質少,這樣才能保證火藥的含量高,燃速快,顯著提高火炮、火繩槍的射程和威力,此外火藥是否能夠充分燃燒也是影響火器威力和射程的關鍵因素。


早期火炮主要發射的是箭矢或是石彈。石彈雖然發射後很容易破碎,殺傷力有限,不過在14世紀,採用石彈仍然是一個意義重大的進步,因為士兵們發現,光滑的球形炮彈比巨型箭矢更有效。早期的箭形彈最終被圓形的石彈和鉛彈取代,石彈價格便宜而且容易加工成形,鉛彈因為容易鑄造同樣受到歡迎。我國最早使用石彈,來自於元末的《保越錄》中提到的「以火筒火箭石炮鐵彈丸擊射入城中」的記載,石彈的使用一直貫穿到明代,直到清代使用石彈的記載才逐漸淡出視線。至於鐵彈,因為當時的鑄鐵質量差,並不太流行,總體來說一般小型火器多用鉛彈,大型火炮則石彈為多。

因為火炮、發射葯和炮彈的製造仍不成熟,早期火炮給敵軍造成的實際殺傷是很有限的,更多只是以火炮發射時的巨響和煙霧給人造成的恐懼心理來打擊敵方士氣,不過一旦敵方對此加強針對性的訓練,使士兵們習慣火炮發射的聲音,那麼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巨炮——大明缺失的一環


15世紀中葉時的歐洲人,發現了火器在攻城能力上的優越性,於是搞出各類巨型攻城炮,這種火炮主要特徵是特別大的口徑和相對較薄的炮壁,目的是把幾百公斤的石彈射出去砸在敵人的城牆上。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鑄造於1411年的Faule Mette青銅巨炮,口徑670-800mm,能發射322-423公斤(710-933磅)的石彈。1717年,此炮將341公斤(752磅)的石彈射出了2442米(8012英尺)。可惜的是此炮於1787年被回爐重熔,被鑄成了一堆輕型野戰炮。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著名的Dulle Griet大炮,15世紀前半葉製成,重16.4噸,總長4.98米,口徑640mm,炮彈重340公斤。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同樣著名的Mons Meg巨炮,1449年製成,口徑510mm,炮重6970公斤(15366磅),總長4.6m。


上圖這些都是當年歐洲人製造出的巨無霸。這種設計或許是出於當時的火藥粉粗劣,爆炸力小;或者是因為當時冶金技術的局限不能多裝葯,加上以往使用投石機的經驗,使得炮手更喜歡使用重量大的炮彈來達到理想的效果。


巨炮們基本都被用來攻城。1453年,面對君士坦丁堡可以說當時世界上最為堅固的城牆系統,奧斯曼人搬出了著名的巨無霸烏爾班巨炮,光炮彈就重達680公斤。除此之外,奧斯曼軍隊還帶著另外十多門大型火炮,也很可怕,其中兩門的炮彈分別重550公斤、360公斤,剩下的也多在90公斤到230公斤之間。在70門巨炮每天100到150發炮彈的重擊下,君士坦丁堡城牆逐漸分崩離析,多處受損。雖然拜占庭人在敵人攻擊的間隙抓緊修復城牆,用上了手邊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諸如石塊、木材、灌木甚至泥土,但反覆的殘酷拉鋸戰讓守軍的兵力和士氣逐漸消耗殆盡,終於城牆被轟出了數道缺口,1453年5月29日,號稱永不陷落的君士坦丁堡終於在奧斯曼軍隊發起的總攻下陷落。


相對而言,明人使用如斯巨炮的景象就難得一見了,明代自產的重型火炮,其種類主要有威遠炮、大將軍炮、滅虜炮等等,其中規格最大的恐怕就只有大將軍炮了。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正德六年(1511)青銅大銃炮,長81cm,口徑22cm,重 348公斤,此炮可能與大將軍炮是同類,在明初已經算是重炮了


當然,大將軍炮並非一種特定的炮式,而是明清時對大型火炮的籠統稱呼。比下圖的右上角那個無敵大將軍明顯使用的是佛郎機炮的子母銃進行裝填的,而明代自產的舊式大將軍炮則是前裝炮,這種火炮的外形特點相信很多人一眼就看出來了,那就是加的箍比較多,這幾道箍的主要作用是用來加強炮身用的,第一幅圖所示的正德六年大銃炮則被認為是大將軍炮的同類製品。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從史料來看,大將軍炮重有五六百明斤(295公斤至354公斤)之間的,也有千斤左右的,後來用的多為縮水版,既有二百五六十明斤的(150公斤左右),也有350明斤(206.5公斤)的,其炮彈大的約重四五明斤(2.95公斤)、封口鐵子7斤(4.13公斤),原版大規格的將軍炮,其炮彈當更重些,鑒於明人對噴子的愛好自然小鉛子也是要用的,就算是千斤級別的將軍炮,比起歐洲火炮來,也是小的可憐,可見在大型火炮方面是明代較為缺失的一環,我們很難看到能和歐洲大型火炮相媲美的巨無霸。


新時代——歐洲的高長徑比火炮壓倒明朝火炮


技術進步後,巨炮這類行動不便的巨無霸們很快就被更多、更輕、更靈活的火炮所取代了,歐洲用高長徑比的長炮等火炮替代了過去的大口徑巨炮,巨無霸雖然變小了,但與明代的火炮比起來,仍大許多,重很多。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這門葡萄牙青銅火炮鑄造於16世紀,3.81米長,炮彈重達48磅(22公斤)


火炮的長徑比指的是火炮身管的長度和口徑的比例。16世紀時歐洲的炮匠發現,如果想讓所造的火炮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那麼最好炮管長是炮口內徑的20倍甚至20倍以上,於是,這個時代開始,火炮的形制開始根據火炮的口內徑來進行設計了。


講究這一比例,是因為如果炮管過長,反而會降低炮彈初速。火炮是靠火藥燃燒釋放出的高壓高熱氣體推著炮彈加速後飛出去的。當燃氣給予炮彈的推動力降低到不如炮管和空氣對炮彈阻力時,炮彈若還沒飛出炮口,那麼摩擦力和空氣阻力就會反而降低炮彈出膛的速度,炮彈也就打不遠了;反之如果炮管太短,燃氣還沒對炮彈充分加速,炮彈就已射出去了,這樣自然也會影響射程和威力。


再則,火藥爆炸時產生的高溫高壓氣體除了會加速炮彈,自然也會給炮壁增加強大的壓力。為此需要加炮管具有一定的厚度來抵禦壓力。但炮管內壓力並非一成不變,越靠近火藥爆炸的中心壓力越高,越遠的地方也就越低。因此在設計中,沿著炮管前後比例逐漸減少炮管的厚度,這樣就能有效的降低火炮重量,同時前輕後重的炮式也更加有利於火炮機動性能。


按照這種長徑比原則,歐洲人製造出了大型長炮(grand culverin)、長炮(culverin)、半長炮(demiculverin)、隼炮(saker)等炮種,用以遠距離攻擊,長炮的管壁厚,炮管長,裝葯多,因此射程很遠。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16世紀初醫院騎士團製造的大型長炮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製造於16世紀中期的葡萄牙38磅長炮,口徑17.4CM,炮長468CM


除了長炮之外,最可怕的怪物當屬蛇怪炮(basilisk),蛇怪炮由青銅鑄造,其管壁厚可以達到口徑的四倍,長度可達30倍徑,因此非常沉重。由於過於笨重,它很少被歐洲人使用,但參考印度和奧斯曼帝國的同類製品就可以知道這些怪物是多麼可怕了。


在更有效的長徑比和其他技術支持下。更輕,但威力更大的蛇怪炮、大型長炮等替代了巨炮,成為了新的城牆破壞利器。1565年,蘇萊曼大帝命令奧斯曼軍隊大舉進攻醫院騎士團駐守的馬爾他島,由200艘船、四萬名士兵組成的大軍浩浩蕩蕩向馬爾他島殺來,為了對付馬爾他島上的大小要塞們,土耳其人運來了多門巨無霸,包括10門80磅炮,2門60磅炮和1門160磅蛇怪炮。奧斯曼軍隊的兵峰首先指向了聖埃爾莫城堡,以便控制港口為奧斯曼的船隻提供庇護。聖埃爾莫城堡原有一座舊式堡壘,為了抵禦奧斯曼人,在敵人到來前幾個月時間,醫院騎士團僱傭了著名的義大利工程師在舊堡基礎上改建了一座小型棱堡。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聖埃爾莫城堡


奧斯曼軍隊到來後很快就在聖埃爾莫城側面的山頂上構築炮台,布置了24門火炮從5月28日開始猛轟聖埃爾莫城。炮擊第一天,就給城堡的外牆帶來了相當的破壞,幸而城內守軍早已儲備了大量泥土磚石,甚至用上了樹木等等來儘力修補坍塌的城牆,沒有讓奧斯曼人順利打破防禦。6月2日,奧斯曼軍中久負盛名的攻城專家——老海盜圖古特來到馬爾他島,這位攻城專家很快調整了奧斯曼炮兵的部署,從三面對聖埃爾莫城進行猛烈炮擊,力圖迅速拿下聖埃爾莫城。


雖然土耳其人也在嘗試自己最拿手的坑道爆破攻城法,然而聖埃爾莫城是個山城,堡壘建在堅固的礁岩石上,無法通過挖坑道埋火藥的方式來炸塌城牆。最拿手的辦法用不了,要破此城除了炮擊轟塌城牆之外別無他法。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土耳其人一邊加強轟擊力度,一邊以切尼耶里禁衛軍發起猛攻,雙方進行了十多天的反覆拉鋸戰,聖埃爾莫城不斷被炸出缺口,守軍一面頑強抵抗,一邊發瘋般修復城牆。但隨著援兵和補給的斷絕,十幾日後守軍已經無法再收集泥土修補缺口,只能用毛毯和船帆作為用來堵口的替代品。當最後可以填補城牆的材料和火藥都耗盡後,6月23日,聖埃爾莫堡終於淪陷在土耳其的大炮之下。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聖埃爾莫堡今景,圖中星堡部分即為當時所建,堡壘內地面高出外圍許多,是因為利用自然礁石,實際構築成了山城


而對比之下,明朝的大炮們,大將軍炮實物存世數量不多,能夠拿來比較的只有寥寥數門而已,其中之一是萬曆"仁字伍號大將軍鐵炮",此炮長145CM,口徑為10.5CM,那麼此炮的長徑比為13.8:1,其二是萬曆援朝戰爭時日本人繳獲的一門鐵質大將軍炮「天字壹佰叄拾伍號大將軍」,該炮口徑為11.3CM,火炮全長143CM,長徑比為12.65:1,這兩門將軍炮的長徑比都是沒有達到20倍以上的要求的,顯然其射程和威力自然會受到一定影響。


大小上明朝自己的大炮們遠遠比不過西方巨炮,又沒有新的長徑比等技術,很自然,明代火炮的攻堅能力在面對質量稍好些的石垣城時就非常讓人唏噓了。1597年12月,明軍44800人、朝鮮軍12000人組成的聯軍在慶州集結準備進攻蔚山,為此明軍還準備了多達1244門大將軍炮。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萬曆"仁字伍號大將軍鐵炮"鑄造於公元1592年,長1.45米,口徑105毫米


日軍知道明軍會殺來,但朝鮮承平日久武備廢弛,當地沒有什麼現成的堅堡可供依靠,是以日軍只能急急忙忙建造城防。蔚山以東1公里外有一座小山,名為島山,日軍在島山上加班加點施工,在明軍到來前築成了四道防線,最外層的是土牆,土牆內則有三道以石頭砌成的石牆。不過令日軍鬱悶的是,即使日軍早有預料,從10月下旬就開始修築,到明軍抵達也僅有一個多月,雖然日趕夜趕,但直到明朝聯軍殺到島山城下時,島山城也還沒完工。


好在利用島山山地逐漸拔高的地勢,日軍可以讓城牆下層實際成為實心的高台,防禦力大增。這一點正和馬爾他的聖埃爾莫要塞相同,聖埃爾莫同樣是把堡壘建築在海邊高企的礁石基礎上,利用礁石構築了實心高台。只是相比馬爾他島的要塞,日本人沒有原本的要塞可以利用,臨時修築的時間也比醫院騎士團少的多,更沒有義大利的築城工程師來指導日本人修建能更加發揮己方火力的棱堡。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蔚山倭城同聖埃爾莫城的原理類似,都是利用天然地勢製造實際上的實心高台成為城牆


聯軍來到後,土牆這第一道防線太過簡陋很快就被明軍攻破,而後面的石垣就難攻多了,據朝鮮宰相柳成龍所述:「城甚堅險,大炮不能撞破,賊從城上多放鳥銃,天兵我軍多有傷損」。雖然明軍攜帶了在古代勘稱海量的大將軍炮,但竟完全奈何島山石城不得。


到了第二年正月三日,日軍援兵到來,原本包圍日軍的明軍反而陷入困境,結果主將楊鎬竟連明軍撤退的安排都沒做好就跑路了。據《明神宗實錄》記載他「倉皇夜遁,倭襲兩協,棄輜重無算」……而趁著明軍撤退時一片混亂,原本被圍在城內的加藤從城中殺出與來援日軍合兵一道追殺明軍,直殺出30里才收兵,明軍 「死者無數,或雲三千,或雲四千。其中盧參將一軍,則已在後幾近覆沒雲。而軍中諱言,時未知其數也。」


蔚山之戰明軍上千大將軍炮,卻打不爛日軍的在一個多月間匆匆修建的石牆,奧斯曼幾十門大炮,還在守軍有火炮反擊的情況下,依然將同樣修建在岩石基礎上且更為堅固的聖埃爾莫棱堡打破,明朝火炮之不給力簡直讓人辛酸,倘若紅夷炮提前三十年輸入大明,只怕加藤清正的腦袋早就搬家啦。


小炮重彈——並不強大的無奈之舉


不過,蹊蹺的是,歐洲火炮中一些小鷹炮(falconet),重500磅,也就是226.8公斤,其炮彈只有1磅(約0.45公斤)重,而明代的大將軍炮中也有與小鷹炮重量相當的類型,卻能發射重達2.95公斤的大鉛彈!看起來似乎同樣重量下,明朝的大將軍炮比小鷹炮厲害的多了!不少粉絲也這麼想——小炮打重彈,還不牛逼嗎?


真是如此么?


其實看看早期歐洲火炮,我們也能發現類似現象。許多射石炮發射的彈丸甚至可以重達火炮自身的1/15以上,比起大將軍炮彈/炮重量比1:100的水平要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但顯然,沒人會認為這是因為歐洲早期火炮太過牛逼,比幾百年後的歐洲炮還先進。


說白了,這些明代的火炮和歐洲早期火炮長徑比小,且那時期火藥質量低劣,因此短身管的火炮在無法提高炮彈速度的情況下,只好依靠提升炮彈重量來增加威力。而且不僅火藥質量有差距,本身發射葯就裝的比歐洲高長徑比火炮要少的多,以發射封口鐵子七斤的將軍炮為例,換算成英制約9磅,使用的發射火藥約38兩,按明代度量衡,也就是1.36公斤左右。而歐洲發射8磅炮彈的英國半長炮(demiculverin),炮彈比明代這將軍炮還輕一點,其發射葯卻有6磅重,約2.72公斤!發射同樣的炮彈,用的火藥量卻足足比明朝高了一倍!


可想而知,在同等炮彈磅數的情況下,歐洲的火炮不僅炮身較長,發射葯的用量也較多,那麼射程與威力自然是超過我大明「神器」的。



西方徒弟甩開中國師傅——16世紀前的明歐火炮



1480年的青銅射石炮,自重3325公斤,石彈卻重達260公斤,彈/炮重量比高達7.8%


再一點,想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大明不管什麼類型的火炮都喜歡當做大噴子用,也就是發射散彈。如果打的不是實心彈,多裝鉛子和散子,自然重量就容易上去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將軍炮,射出去的就不是整體的實心炮彈,而是7斤散子,也就是散彈。


大明為何喜歡拿火炮當大噴子用呢?其實明人在兵書里說的很明白,《火攻掣要》書序中就提說明代的火器「鑄造無法……此皆身短,受葯不多,放彈不遠……銃膛外寬內窄,不圓不凈,兼以彈不合口,發彈不迅不直,且無猛力。頭重無耳,則轉動不活,尾薄體輕,裝葯太緊,即顛倒炸裂」,而西洋火器則「制亦長短中矩,厚薄適宜,其用能命中致遠,堅利猛烈,更以造鑄有傳,葯彈兼精。」


翻譯過來就是說,明代的火器做工太差,這樣粗製濫造的玩意裝藥量低,所發射的炮彈不僅射程不遠,炮膛內尺寸不均勻還不平整,用不了合口徑的炮彈,因此威力也差而且打出去彈道也不直,準確度糟糕。另外火炮「尾薄體輕」,要是裝葯太緊還有炸膛的風險……這一堆缺點放那,放炮的可就給坑苦了!而打散彈,不需要裝葯太多,散彈縫隙間還會泄露燃氣,也不像整體彈那樣緊閉,這樣火藥爆炸時產生的膛壓就小,對火炮自身和放炮的人來說自然都安全的多了,所以明人選擇了多打散彈,也算是現實的明智之舉吧。


明初,中國的火炮從各種角度來看都與歐洲水平相當,但到了15世紀時,歐洲人的巨炮雖則用處並不很突出,但巨大的體量已經顯示出在鑄炮技術上比明朝更加先進。到了16世紀,歐洲大炮從巨炮過度到高長徑比的長炮、蛇炮時代,明朝就不僅僅是在鑄造技術上,甚至在制炮理論上都已經落後於歐洲了。而在這之後,歐洲的火炮將隨著洋人一起來到東亞,為停滯的明朝火器發展注入動力,但這並不代表明朝能夠奮起追上西方,事實上,歐洲文藝復興幾百年的積累開花結果,將在火炮這一戰爭重器上把東方越甩越遠。敬請關注下一文,引進時代的明歐火炮對比。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吧研究會 的精彩文章:

兩千年前比大砲 漢與羅馬誰高超
戰爭謀略中國第一?老外一點不差
查理曼大帝的盛世
日德蘭海戰百年祭

TAG:冷兵器吧研究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俄軍傳奇火箭炮即將謝幕 曾領先中國10年如今卻被遠遠甩開
國產001A型航母這地方改進明顯,俄羅斯終於承認被中國甩開!
在今天公布的聯盟前10大前鋒中,第一94,第二名被甩開
球皇之路!C羅6場12球詮釋歐洲最強大腿,梅西已經被遠遠甩開
韓國為何時隔10多年才開建新兩棲攻擊艦?絕對不許被中國甩開
第42個帽子戲法!梅西扛著巴薩前進,甩開皇馬4分
梅西C羅隔空死磕,C羅107-96甩開梅西,球王PK大幕重啟
美軍又將中國海軍潛艇甩開30年:096核潛艇還沒服役就已落後
巔峰對決:華為榮耀9京東618第一天就甩開小米6三個身位
350艘戰艦,11艘航母,70艘核潛艇,美軍:甩開世界幾條街
高拉特2球!恆大3-1亞泰主場9連勝 甩開上港11分
甩開美英 歐盟日本要在G20前敲定自貿協定
美豪賭要甩開中俄兩國 一百億美元16枚導彈划算嗎
美軍宣布採購HK G28狙擊步槍 中國又被甩開
美海軍最新技術甩開中國追趕:投130億打造核潛艇
俱樂部世界最新排名:皇馬第一巴薩第二,國米甩開米蘭五十五名
被絕殺後新人輩出,中國籃球被歐洲小國甩開!
外媒曝中國又兩艘萬噸大艦搶在航母之前服役!俄承認已被中美甩開
海賊龍珠里的黑科技,甩開現代科技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