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金雅琴(1925-2016)

話劇演員


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文|楊思思


(媒體人)

人藝老演員金雅琴最後一次和觀眾見面,是在今年4月初。電視台的一檔訪談節目里,她揮著手勢、幽默詼諧地給大家念詩:


「我,把你的名字寫在了青天上,卻被風兒帶走了/我,把你的名字寫在了海灘上,又被海浪帶走了/於是,我,把你的名字寫在了大街小巷的每一個角落上??」


她重重頓了一下,爾後來了個「劇情反轉」:「我,被警察帶走了。」


觀眾們先是一愣,緊接著哄堂大笑,沒有人想到這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居然在「賣萌」。之後,她自己也「嘎嘎嘎」樂起來,面容慈祥。


「節奏、語氣,鋪墊得特別好,包袱不響都不行」,一向穩重的男主持樂不可支。最終,那檔26分鐘的訪談節目里,觀眾們被她逗得大笑了54次。

這是樂觀開朗的金雅琴在熒幕上的最後亮相。6月23日凌晨三點,她在睡夢中安然離世,享年91歲。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樂觀開朗的金雅琴


金雅琴是北京人藝最早的元老之一,年過九旬的她不像同時代的于是之、朱琳那樣有名,她在人藝跑了一輩子龍套,卻和他們一樣篤定耕耘在這片土地上。幾十年來,她的人生與舞台密不可分,塑造了大量的舞台形象。不過,這位「人藝人」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角色,還是《我愛我家》里的「於大媽」。1993年,那時電視傳媒已經發達,68歲的金雅琴應英達之邀,在他的首部情景喜劇中飾演了居委會於大媽,這個自帶喜感的老太,雖然戲份不多,可被金雅琴演繹得惟妙惟肖。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金雅琴在《我愛我家》里飾演居委會於大媽


熟悉她的人都說,於大媽身上的心直口快、神經大條、古道熱腸,簡直就是金雅琴性格的翻版。而回顧她一生跌宕的藝術經歷,或許,正是這種性情成為她不自知的救贖。

事實上,早在解放前,金雅琴就迎來了自己的第一次「走紅」。當時,她藝名「白微」,在京津一帶的話劇舞台上頗有名氣,觀眾親切地喊她「大白微」,她憑藉漂亮的外形和鮮明的個性,在各種劇中擔任挑梁主角。甚至在話劇《日出》里,她可以同時扮演陳白露、翠喜兩個角色。彼時的她,還多次登上摩登雜誌封面,黑白影像上,她隱去了生活中東北女子的潑辣,效仿出舊日影星的優雅。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金雅琴


解放後,她通過考學輾轉進入北京人藝。但是,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下,衡量演員水平的首先是政治身份。金雅琴祖籍天津,生在東北,資本家出身,教會學校畢業,「社會關係複雜」的她,被划到「白區來人」里。這樣的劃分,讓她的命運從此轉了一個彎——在人藝,解放前挑過梁的金雅琴不能被重點培養。


就這樣,在金雅琴人藝的履歷上,雖然先後演過28個角色,但大都是B角C角或是一些不太為人記住的小人物。唯一的一次主角經歷,是上世紀80年代和蘇民、于是之排《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為A角楊薇病了,她這個B制演員才頂上來,回味了一把主角癮。


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退休,金雅琴的藝術生涯並不像很多演員一樣划了個拋物線,在人生的多半程中,她一直在三姑六婆式的邊緣角色上徘徊,再沒創作出話劇舞台的高峰。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即便如此,大大咧咧的金雅琴也不計較:「我們劇院是卧虎藏龍的地方,在別的團挑大樑、演主角的,到了人藝都得演群眾。焦菊隱先生說,舞台上,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


不過,早先演不上主角,快人快語的金雅琴也曾急哭,她跑到領導那兒去拍桌子告狀,導演知道她脾氣大,就順毛捋:「你別著急,先去體驗生活好好演,下個戲我一定保證用你」。


於是,就算小角色,金雅琴也拿出十二分勁頭仔細準備。演個跳大神的,她就讓劇院開介紹信去監獄跟犯人學。結果試演時,她一哆嗦就開了唱:「天門開,地門開,我蛤蟆大仙下山來,大公雞我要活的呀……」觀眾樂得前仰後合。梅阡後來評價她,這全中國跳大神的,誰跳得過金雅琴啊?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圖片來源:北京人藝


演戲的痴心,天性的真摯,像一道屏障,隔絕著金雅琴與生活中的火。


2005年,命運的轉折再次降臨,那一年,她因主演的電影《我們倆》問鼎東京國際電影節和金雞獎雙料影后。她飾演的房東老太,「年輕時騎馬打槍,救過傷員,還抽過大煙。晚年卻沒落了,孤苦無依,靠揀點破爛維持生活。與年輕的女房客從互相排斥到相依為命,再到孤獨地死去。」 這幾乎成為她一生最重要的角色。


從性格到形象與金雅琴完全相反的房東老太,助她在表演上完成了一次蛻變。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電影《我們倆》海報


生活中的金雅琴,洋氣愛美,80歲的她,漂紅頭髮,穿束身衣。為了這個角色,她狠下心花了整整六個鐘頭,將紅髮漂白。而性格誇張的她,也要從內在上調整著自己潑辣激情、抑揚頓挫的舞台感,「導演要求我聲音弱,我就弱弱弱,呵!可憋死我了」。一寸一寸磨戲的金雅琴,躺著琢磨,坐著也琢磨,一個月沒睡過整覺。


電影上映後,「她們倆」的故事看哭了無數人,金雅琴的女兒牛響玲說:「沒有台詞時,我注意到我媽的那一雙眼睛,她和那個老太太合二為一了」。


時隔半個多世紀,她再度從觀眾席間收穫了無數掌聲,命運的再次轉折,讓金雅琴重嘗「成名」滋味。

金雅琴: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電影《我們倆》劇照


金雅琴去世後,女婿焦世寧回憶起這樣一個片段:1975年初,父親焦菊隱病危,當時為了劃清界限,沒有什麼人敢去看他,大膽跑到病房探視的,只有金雅琴一個人。他記得金雅琴事後說「受人點水之恩,應該湧泉相報,去看焦先生,大不了回來挨斗,那也得去看」。


金雅琴去世後,濮存昕用這樣幾個字評價她:「來去遵天命,為善度苦年」。


或許,這正是這位熱辣、真摯、善良、幽默的老太太一生最好的寫照。


刊於《財新周刊》2016年第26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何藩:光影世界哪有完美夢
王曉漁:一切都已扭曲,一切都在閃爍
沒眼人:坦坦蕩蕩地活著,自由自在地死去
吳建民:外交早應轉化成經濟發展的資源
宋徽宗:在聖君與亡國之君之間,只有一條細細的紅線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一周文化:演員金雅琴離世 黃河玉門號子瀕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