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名山——紫瑤山

道教名山——紫瑤山

泰和縣東部有一座海拔900多米的山峰聳立在萬畝平疇之中,它名叫紫瑤山,是泰和縣乃至吉安市的道教名山。


紫瑤山處在江西中部雩山山脈中段,位於吉安市東南與贛州市西北交界處,方圓100多平方公里內群峰競秀,層巒疊嶂,怪石嶙峋,溪水潺潺,茂林修竹之中掩映著不少宮觀樓閣。該山漢朝初期名叫「義山」,因為一千多年前,先後有多名道士隱居山中修鍊而更名。


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第七十八卷史部三十四地理類存目七中,清朝張貞生寫的《王山遺響》記載,西晉永嘉年間(307—313年),陝西華陰道人王子瑤,崇賞神仙術,最初在廬山修鍊,經一白須道人指點,由玉笥山來到泰和義山,深愛其山勢峻峭奇偉,入山修道。當時有很多白鶴棲于山中,王子瑤在最高峰———金頂設煉丹池,建一座宮觀,名曰「白鶴觀」,在山上煉丹修道、誦《黃庭經》48年。傳說王子瑤長期修鍊感動了上天,玉女賜九鼎丹方,降祥雲,奏天樂;天帝賜九光之服、霓旌、絳節;仙獅、白鶴、仙童、玉女迎王子瑤上天,王真人仙逝後,鄉民為紀念他,把義山改為「王山」。

唐貞觀元年(627年),長安道士匡智棄太守官職,偕其侄大郎東行,二人過長江,駐腳彭澤,登臨廬山,駐幾日後,遇一老道人向他們指點說,廬山雖是名勝,屬陰山,你二人須往南有仙山,屬陽山方可修真。二人又南行,至泰和縣東南的王山,見山勢峭拔,萬木蔥鬱,於是隱居山中修道誦經。匡智在第八峰建中壇,大郎在第九峰建下壇,靜心修道煉丹,潛心鑽研中草藥,為鄉民治病。第十七代張天師張頤聞得匡智叔侄修鍊成名,便從龍虎山來,為其主持法會,在山頂設立了「靜化文壇」,從此,很多官員文人、民間隱士慕名而來,在靜化文壇,切磋道經,修鍊養身。傳說匡智叔侄最終修道成仙,駕鶴而去。為紀念匡智叔侄,該山改名為「匡山」。


至北宋,朝廷太史張瑤山仰慕匡山秀麗風光,道風濃厚,便棄官修道於此40多年,並用自己名字中的「瑤」字以及官居太史的榮耀將匡山更名為「紫瑤山」(紫色象徵吉祥與權勢),從此,紫瑤山之名流傳至今。

道教名山——紫瑤山


唐宋以來,很多文人墨客、官吏道士隱居於紫瑤山,或修道煉丹,或著書立說,或設立書院講學傳道,紫瑤山幾乎成了「仙聖之會都」。


據清光緒年間的《泰和縣誌》記載,後唐太子太師羅韜,字洞晦(886年-969年),系紫瑤山腳下的仁善鄉人(今苑前鎮),告別官場回到家鄉,在紫瑤山頂一塊叫「圈椅形」的平坦之地創立書院,設「孔聖殿」、「五經閣」,講解道經、理學,書院擴大後,搬到山腳下的定光寺,四方學子紛紛慕名前往求學,促進了周邊縣、鄉崇文興學之風。聲譽傳至朝庭,長興元年庚寅(931年),明宗皇帝李嗣源發敕命彰表,並命翰林學士趙起鳳書「匡山書院」四字,賜匾額。一千多年來,匡山書院雖幾經搬遷興廢,但始終書聲琅琅,文脈長續,培養了大批人才。如今,紫瑤山腳下的苑前鎮仍有一個行政村叫「書院村」,村中仍有「匡山書院」村小學。因為文天祥的外婆家就在紫瑤山下的苑前鎮,文天祥小時候還在「匡山書院」讀過幾年書,後來文天祥寫了不少有關紫瑤山的詩文。


由於得到當時朝庭的褒獎倡導,紫瑤山名聲鵲起,成為一座享譽四方的道教名山、文化名山。很多政壇名人、騷客隱士紛紛前往,或品味秀山麗水,或循道誦經,或拜訪書院。黃庭堅、胡銓、黃勉齋、劉過、楊士奇、李時勉、王直、胡源等都到過紫瑤山,有的還揮豪潑墨、題詩作賦,留下了大量的詩賦、遊記及神話故事,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黃庭堅《游王山》:「軒冕視脫履,游塵棄人間。洞府長自春,落花水潺潺。藤蔓垂簾幕,崗巒裁珮環。浩月磨不盡,白雲只滿山。」北宋大詩人劉過為紫瑤山上的一處名叫「文溪」的景點作詩:「卷舒鳳翼紫瑤雲,碎玉流溪燕尾分。從古淵深方聖德,波平到處起人文。」


清康熙年間會元吉安縣富田人張貞生辭官後在紫瑤山隱居了五年,寫了《王山遺響》六卷、《唾居隨錄》四卷,均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末道士陸成敏從龍虎山到豐城的龍頭山,後來到紫瑤山,修道煉丹,擴展文壇。他在紫瑤山腳下的吉安富田(今屬吉安市青原區)天馬山設立「宣化文壇」,吉安新圩(今屬青原區)設立「德化文壇」。這兩壇與唐朝時設立的「靜化文壇」一起並稱紫瑤山的「三大文壇」。後人有詩云:「千載不息火愈欣,縈集祥瑞造黎民。煉丹台上赤誠心,白鶴西歸駕彩雲。」明五朝重臣、內閣首輔楊士奇對王山的仙壇作《王仙壇》詩:「騎鶴已去遠,庭余昔年樹。擾祈靈人鼓,鐘鼓動朝暮。」


紫瑤山風景秀麗,群山環抱,道場遍麓,勝景如煙。以紫瑤山主峰為中心,涉及周邊吉安縣、青原區、吉水縣、永豐縣、興國縣、于都縣及萬安縣等,方圓上百公里範圍內建有很多「壇、廟、觀、寺」,其中以「凈化文壇、宣化文壇、德化文壇」這「三壇」與「四廟、九峰、十三景」著稱。著名的寺觀有:金文寺、鎮園寺、定光寺、圓通寺、羅漢寺、紫宵觀、白鶴觀、朝陽觀、洞口觀、竹枝觀等。紫瑤山上奇峰異石星羅棋布,有定光岩、觀音岩、羅漢岩、雙獅岩、圍棋岩、龍頭岩等,其中位於山腰的定光岩中有一個小岩洞叫「讀書岩」,相傳文天祥當年常常在此讀書誦文。後來,文天祥寫了「王山十二景」詩,其中,《讀書岩》詩:「擇幽遠塵氛,石窟何深窈。日出不見人,書聲出林表。」《駕鶴峰》詩:「蒼龍出雲表,駕鶴意如何?不向揚州去,遨遊入太虛。」紫瑤群山之間泉水縈繞,溪流淙淙,有水簾洞、送龍洞、化龍池、白蓮池、煉丹池、舞龍潭。還有門前亭、相看亭、儼然亭、鳴鳳台、岩心館等亭台樓館分布於群山之中。然而,斗轉星移,歲月滄桑,那些宮觀樓台多數蕩然無存,正如劉敏求《王山》詩云「琉璃宮闕在何處,玉洞年年鎖煙霧。古人遺迹杳難尋,只有青山色如故。」但是,黨的宗教政策落實後,近幾十年來紫瑤山及周邊的一些道觀樓館已得到修復和維護,山頂的白鶴觀、靜化文壇已重建,供奉著玉皇大帝、觀音聖母、王天君、關聖帝君、康天君等神,一年四季遊人香客紛至沓來,昔日的盛況正在逐步呈現。

來源:井岡山報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道家養生的根本在哪裡?
道教與李白的詩風
八卦葫蘆與風水密切的關係
伏羲畫「六爻八卦」與合陽伏六十二村
夏季保健重"清"至心靜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