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凈土門裡的行法:有方便,有真實

凈土門裡的行法:有方便,有真實

凈土門裡的行法:有方便,有真實



在隋唐時代,這部《觀經》受到教界的普遍重視。因此,有很多人解釋它。不過,這些解釋不夠透徹,也不能完全契合佛的本意,甚至錯解、誤解、曲解。所以,作為彌陀示現的善導大師,就重新解釋《觀經》,楷定古今對凈土門的錯解,同時建立凈土門的規範標準。像「要門」「弘願」,「正行」「雜行」,「正定業」「助業」等等,都屬於楷定古今,以前的人從來沒有說到,後來的人率皆依從,不依從就要走彎路、錯路。如同開山修路,之前沒有路,修好之後,順著這條路走即可。我們現在來學習善導大師對凈土門的判釋。

善導大師的判釋,是在道綽大師總判聖凈二門的基礎之上,在凈土門之內又進一步細判,細判為兩種不同的教門,一種是「要門」,一種是「弘願」,目的是要引導一切眾生由要門進入弘願。要門、弘願,簡單講,諸善萬行迴向願生,稱為要門;?專稱彌陀佛名,專乘彌陀願力,往生極樂凈土,即是弘願。


龍樹菩薩、曇鸞大師、道綽大師、善導大師之所以成為凈土宗傳承的祖師,他們對凈土宗的教理都有著卓越的、里程碑式的貢獻。


龍樹菩薩


no.01

在《易行品》當中分判一切佛法有難行道與易行道,指明依據阿彌陀佛本願稱名,現生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易行道?:?此為後來凈土判教的基礎。


曇鸞大師


no.02


解釋易行道之所以容易,在於乘托阿彌陀佛的本願力,勸我們應當乘佛願力往生西方?:?這是曇鸞大師的貢獻。


道綽大師

no.03


系統地判明大乘佛法有聖道門與凈土門,指明末法時代由於眾生根機陋劣,一是「去大聖遙遠」,一是「理深解微」,這樣,聖道門不適宜我們修行,而勸導我們進入唯一「可通入路」的凈土門。


道綽大師所指的凈土門,不是諸善萬行迴向求生,不以此作為凈土門的主旨,而是引《大經》之意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的第十八願作為凈土門的根本核心和唯一通路, 當然,也是結合了《觀經》下品下生臨終十念往生來解釋說明的。

道綽大師的聖凈分判雖然明朗,但是,還有的人會執著自己原來修持的法門,難以當下契入彌陀本願,專修念佛。好像台階太高了一點,一步跨不上來。


善導大師


no.04


就根據《觀經》的教義,把凈土門分成兩類——要門與弘願,這樣就很容易上來。好像一個高台,下面墊了一截,墊一截就容易上來了。

要門,是指諸善萬行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比如說你原來是修禪的,就以你禪定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你原來是持戒的,就以你持戒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你原來是學教理的,那就以你讀誦大乘的功德迴向求生極樂。這種種的修行法門,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善導大師的教判思想當中,就有一個安立——要門。


這樣有什麼好處呢?對於各宗各派的人,有一個攝受的門徑。你原來學什麼,可以不改變你的方法,你覺得習禪難以開悟,你想往生,可是,你還放不下禪修的方法……可以!你可以就地迴向求生極樂,這樣就順便導入凈土門。

凈土門裡的行法:有方便,有真實



凈土門和聖道門的區別在哪裡?凈土門就是你願意求生西方凈土,在那裡成佛,再來度眾生。你不求往生凈土,發願在此土自力證悟,得阿羅漢、證無生忍,乃至成佛,稱為聖道門。


只要把你原來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凈土,就通通都入凈土門了。入了凈土門之後,再方便引導?:?你既然入了凈土門,這裡面還有優劣。?有穩當的、萬人修萬人去的、正定之業的,有不太穩當的、往生不定的;?有乘托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有和阿彌陀佛本願不相應的……你已經進入凈土門之內,再給你作這樣的引導、勸化。慢慢根機成熟了,你就可以信入阿彌陀佛的本願救度,專修念佛。


要門對內對外都有殊勝的意義?:?對外,對修學各宗各派的人,可以讓他們方便進入凈土門,「你原地修行,迴向求生就可以」;?對內,對已經進入凈土門、求生凈土的人,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直接專修念佛,進入往生的正定之業。


上述這些是善導大師教判的偉大貢獻。

凈土門裡的行法:有方便,有真實



了解這些,對我們自身的修持是很有幫助的。往往修學凈土門的人,互相之間也分辨不清,有的說要專修念佛,有的說要種種修行迴向。到底誰的正確呢?可以講兩個都正確,都是凈土門裡的行法。不過,有方便,有真實。佛的真實在哪裡呢?是在專稱名號。當然,方便也不能少,就看各人的根機了。這樣,都有安立,都有位置,都有方向。


大家對照自己求生凈土的行法,就知道自己現在還沒契入弘願,還是要門。那你就要往弘願那方面進步了。不要認為單單念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啊,哪會那麼容易?這樣是執著要門而廢舍了弘願,這是錯誤的。


(圖文來源網路,義工編輯整理)


敬請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知識 的精彩文章:

學習四聖諦,自他都不煩惱
怎樣契合現代人的根機進行引導?

TAG:佛教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