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近日,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連降暴雨,


各地的場景是這樣的,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這樣的,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還有這樣的,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你可能舒服的在辦公室中工作,


而南方的同胞們,

卻處在水深之中(沒有火熱)……


中央氣象台7月5日18時繼續發布暴雨藍色預警:


預計5日20時至6日20時,安徽中部、江蘇中部偏南地區、湖北中東部和南部、湖南北部、河南東南部等地有大雨或暴雨。上述地區局地並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雨強60~100毫米。


近年來,我國許多城市在雨季頻頻經受暴雨的考驗,城市內澇時有發生。


這不得不讓我們不反思,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城市一遇暴雨就「看海」?如果再遇特大暴雨,各部門該如何應對?我們又該怎麼做?《生命時報》專訪權威專家為經受暴雨「蹂躪」的城市支招。

受訪專家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程師 劉樹坤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專業院副院長 孔彥鴻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 程曉陶

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 葉殿秀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 李迪華


三大問題,值得國人思考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我帶上你,你帶上船,你一定要帶上船啊,因為車開不過去!」暴雨來襲,讓這條段子在網上流傳開來。隨著雨水的不斷肆虐,城市道路變成了汪洋,汽車駛過就像快艇一樣掀起滾滾水浪,武漢漢口水位達警戒線、安徽多處堤壩決口……


同樣的情景曾在中國的多個城市上演,武漢、長沙、廣州、南京、合肥等地的居民生活和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影響。


救援人員夜以繼日的施救,普通百姓不求回報的互助,都讓我們為之動容。但是,在城市「水患」中我們又有怎樣的反思?


1


預警機制仍需完善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2012年的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事件,令不少人記憶猶新。


當時,北京市共發布6個氣象災害預警,從藍色預警一步步提高到橙色預警。有不少市民通過手機報、廣播、電視、網路等,得知將有大到暴雨的信息,而取消了安排好的活動在家避雨,但大部分市民表示並不知情。


事實上,預警信號的發布有嚴格標準,暴雨橙色預警的含義是「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按此標準,不可能提前很長時間就發布暴雨橙色預警。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劉樹坤認為,氣象部門在發布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時,不應僅發布顏色,還應具體說明風險會產生怎樣的結果,例如暴雨後哪裡會積水,大致有多深,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指導性。


2


排水系統相對滯後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事實上,「水患」已成為困擾北京、南京、武漢等各大城市的共同難題。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程曉陶告訴《生命時報》記者,排水系統建設跟不上,也是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困境,這一方面是城市擴張的結果,另一方面也與城市規劃密切相關。


歐洲城鎮化歷程長,人口城市化率從20%上升到40%,英國花了120年,而我國只花了22年。歐洲一些國家在開發一塊區域前,一定要先把地下排水系統建好,他們要求先建一個『共同溝』,將所有管線做統一建設規劃,涵蓋污水、雨水、供水、通信等。


如果是泥土,60%—80%的降水能滲透到地下,不會產生流水,但城市化後變成了水泥地,泥土被硬化,80%甚至更多的降水變成流水,成了排水管的不可承受之重。


專家建議,對於已建成的城區,除加強排水系統建設外,還應該考慮綜合性的措施,比如說雨水蓄滯、雨水滲透。那些新城區一定要把地下設施先建起來,避免再走「先地上後地下」的老路。


3


百姓安全意識需提高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國家氣候中心副研究員葉殿秀表示,「氣象預警包括颱風、暴雨、高溫、乾旱等,老百姓一定要養成關注氣象變化的習慣。目前,國家層面上對於氣象知識的普及度還不夠,老百姓應將簡單的氣象知識當做常識主動學習。」


除關注天氣預報外,大家也應學會正確的自救方法。


在面對積水時,大家應注意觀察立交橋柱體上的水位刻度,以便判斷積水深度,如水位很高,切記抱著僥倖心理,衝進積水裡。


如車子不幸被淹,也應保持冷靜,切忌為防止車內進水而馬上關上車門和車窗。值得一提的是,還應在車內盡量準備急救箱、應急食物、工具箱,以便不時之需。


「海綿城市」,能讓夏天不再看海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鋼筋水泥,阻斷城市的呼吸


據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統計,2012~2014年,平均每年有100多個城市受到外洪內澇的威脅;2008~2010年,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內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專業院副院長孔彥鴻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在城市內澇多發的現象很嚴重,主要是因為城市發展太快,「發達國家用100多年時間完成城鎮化50%過程,我們只用了30多年時間。」


建設時,城市盲目追求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地面大量硬化,鋼筋水泥過多地替代了能夠涵養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等,裸露的土地已成為稀缺資源,自然水循環就被切斷了,導致城市無法「自由呼吸」。


每逢大雨,雨水直接落到硬化地面,快速形成徑流,只能單一地通過下水道、排水河道、泵站等「灰色」排水管網集中快排,一旦發生強降雨,就會出現多少管道都不夠用的情況。


另外,在城市快速擴張的國策和過程中重地上輕地下,對原有排水系統考慮不夠僅有的綠地更多地考慮美觀,沒有協同承擔蓄滯雨水的作用,這些都是城市建設中沒有尊重自然規律的硬傷。


「海綿城市」是發展趨勢


那麼,如何告別「晴天就旱、下雨就澇」的問題?近年來,「海綿城市」這個概念浮出水面。


海綿城市是說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緩解城市內澇,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


乾旱缺水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加以利用,緩解城市缺水現狀,讓城市逐漸回歸自然的水文循環;


它還可以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減少城市熱島效應等,是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中的重要基礎。


如何讓城市變成「海綿」


專家提出,洪水是一個自然現象,不可能完全避免,我們只能想方設法降低其發生的風險,並儘可能地減少它所帶來的危害,尤其要避免人員傷亡。海綿城市就是方法之一。


河、湖、池塘、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吸水的屋頂,都可以成為城市中的「海綿體」。雨水先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凈化、回用,剩餘部分再通過管網外排,兩者相結合,能很好地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城市中的地下停車場、體育館、廣場、操場、公園、湖泊,經過規劃都可以成為很好的海綿體,城市規劃與建設應根據需要和實際情況把這些場所作為蓄洪設施,在應急時通過暫時犧牲這些場所保護整個城市的安全和生命安全。


此外,城市道路、廣場採用透水路面,城市綠地充分下沉,讓屋頂都綠起來,將小區的景觀水體作為調蓄、凈化與利用雨水的綜合設施等,都是讓城市變成「海綿」的方法。


雨天出行,揣好這份安全指南

城市經歷暴雨「大考」,請一定收好這份雨天生存指南



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醫師溫新華告訴《生命時報》記者,在這樣極端的惡劣天氣中,存在很多安全和健康隱患,市民應以防範為主,盡量避免外出。


在這種惡劣天氣下,120實施急救也十分困難。如果一定要外出,應注意以下出行事項:


行人步行


雷雨閃電時,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最好關機。


不要在高大獨立的大樹下避雨,至少離大樹5米外。


不要接近一切電力設施,如高壓電線、變壓電器等。


暴雨可導致井蓋沖開及路段塌陷市民應注意觀察,或尋找一個木棍探路,小心前行。


行走時要與高層建築保持一定距離,避開高層建築施工現場,避開廣告牌、玻璃、花盆等可能的高處墜落物。


騎車出行


在立交橋處應遠離深水,遠離車輛,不要穿行於汽車間,選擇地勢較高處安全慢行。


騎車人不要被雨衣遮擋視線以及影響聽力,要注意觀察路況。


路況不佳時,最好推車步行。


駕車出行


要盡量避開容易積水的路段,路遇較深積水路段,不要強行通過。


汽車專家提醒,暴雨中行車的核心是控制車速,一要低速駛入水中,二要勻速過水域,三要穩住油門,一氣通過。


遇特大暴雨時,千萬不要冒險行駛,應選擇較高安全地帶停車。


一旦車進入深水,應立即開門下車,以防溺水。打雷時,要關好門窗,不要將頭、手伸出窗外。


如果車子不小心進水熄火後,千萬不能再啟動,否則發動機將「報銷」,且保險公司可能不予理賠。


地勢低洼的居民住宅區


可因地制宜砌圍牆或在門口放置擋水板。


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積水帶電觸電傷人。


如果房子年久失修或是土坯房,一定要出去,不能呆在屋裡。面臨泥石流等危險地方,市民應在危險徹底過去後再回家,不要馬上回家。


暴雨過後,進水的房屋要及時通風,讓室內保持乾燥,並對被水淹過的房屋進行消毒處理,並採取相應的防蚊、防蠅措施。(生命時報記者 江大紅王月李洋 張彤 李迪)


編輯:徐振羽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點擊獲取版權。


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願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命時報 的精彩文章:

果蔬口感比小時候差遠了,真的是膨大劑惹的禍?
傢具能「奪命」?每種傢具都有一套最佳尺寸
為什麼你比別人容易熱?有可能是肉吃多了
手機族注意啦:老玩手機 手指會變粗
原來,夏天打敗你的不是炎熱,而是「炎症」

TAG:生命時報 |

您可能感興趣

姑娘這麼累,昨晚一定經歷了一場大戰
人生就是一場盛大的遇見,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
又要高考了,狗血一下生活經歷
明天將是高考第一天,你高考那年NBA經歷了什麼?
這就是生活:一邊經歷,一邊領悟
為什麼男人穿上亞麻,看起來都像經歷過大風大浪一樣有深度
哺乳困惑大盤點 你一定經歷過
鋰電池經歷第一次大考,下午重點關注有沒人開第一槍!
唯一拒絕日本人入內的城市,曾經歷一場大屠殺,不遜南京大屠殺
失眠必定經歷的七大階段,每天晚上你都能遇到
她受康熙眷顧最深,卻晚年凄涼,經歷人生大起大落
那個大明湖畔的夏紫薇,這段經歷可不那麼簡單
婚禮與葬禮同一天舉行,一天就經歷了人生中的大喜大悲
所有孕媽都要經歷的胎盤大冒險
我二胎順產經歷,產後大出血,所有醫生都嘆了一口氣
人生一瞬,所有的經歷都是一場雲煙
在國內這個城市遍地黃金,清潔工都開著豪車掃地,經歷破敗仍是第一城市!
睡的昏天暗地 早孕媽媽有多少這樣的經歷?
特別提醒:經歷了高溫「煎熬」後,早秋一定要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