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亂世如何使子孫綿延昌盛:李鴻章的家教很給力

亂世如何使子孫綿延昌盛:李鴻章的家教很給力

亂世如何使子孫綿延昌盛:李鴻章的家教很給力



李鴻章家族——外交大臣

晚清時期,這個家族對中國政壇的影響,與近現代中國政治、軍事、外交、經濟、科技各界的聯繫,故家舊族中鮮有能與之比擬者。因為李鴻章,這個家族從大紅而大黑,大起又大落,然而在不同時代,李家人有著不同的生存法則,可謂一代有一代的活法。

亂世如何使子孫綿延昌盛:李鴻章的家教很給力



李文安:進士及第,躋身京城官列

在安徽合肥市繁華的步行街中段,有一片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布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樑畫棟,這就是晚清軍政重臣李鴻章的故居。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的恢弘氣勢。


李鴻章的遠祖原本姓許,明末時因避亂從江西遷到了安徽合肥。百年後,李鴻章的八世祖將自己的兒子許禎所過繼給了好友李心庄,從此改姓李。許禎所成人後制定了李家門規:李許二姓不通婚,但與族外許姓聯姻則不禁止。自此,李家人丁興旺,支派繁多,李禎所算是李家的第一功臣。


李家早年日子並不好過,世代基本都是以耕種為生的傳統農民,與科舉、官場無緣。李鴻章祖父李殿華當家時,每到年終,上李家要債的人多得「如過江之鯽」,祖父沒辦法償還,「唯有支吾以對」。李殿華是個「五十年不進城」的鄉下讀書人,心氣很高,希望能走出黃土地,於是對科舉很上心,但科場屢次失意,後來只得在家開起了私塾教學生和自己的孩子。他立志讓四個兒子讀書做官。


四子李文安(李鴻章的父親)讀書刻苦,詩文不錯,他大器晚成,最終實現了父親的願望:1834年35歲時江南鄉試中舉,繼而四年後中了進士。學而優則仕,李文安從此躋身於京城袞袞諸官之列。李文安在京城刑部當官十八年,人們稱頌他是個善良而清廉的司法官。李文安使李家這個淝水邊的中農之家一夜之間「以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他是讓這個家族走出安徽、走向官場、走向京城、走向沿海的第一人,是李家有家譜記載的前七代人中唯一的一個進士。據說,這是因為從李文安開始,李家搬到了一口名叫「熊磚井」的古井邊,喝著井水沾染了神奇。


李文安中進士的那年不早也不晚,正好與數年後大紅大紫的曾國藩是同一年考中,這種關係過去稱為「同年」。在那個時代,這是一種極其微妙又極其重要的人際關係,從「實惠」的意義上說遠遠超過了同鄉、同學,因為同時考中進士就意味著同時做官,有著共同的聯繫和參照。初做京官的他們無形中就是一個整體,往來自然更加親近,多多幫助利用也理所當然。

李文安雖然性格內向,「資性中下」,但他萬事心中有數,眼力不差,始終把曾國藩拉得挺緊,儘管那時曾國藩不過是個普通的京官,初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內閣學士,後來才當上禮部、兵部、吏部侍郎。李文安很有智慧,早早便安排兩個兒子李瀚章和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他學習「經世之學」,一旦到了奮發進身之時,這一切都會派上大用場。


第二代:李鴻章:晚清第一大重臣


李鴻章家族,前輩權傾朝野後人闖蕩世界。


李鴻章出生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歷經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代皇帝,在近代中國史上權傾一時,與曾國藩一樣,他也是集大毀大譽於一身。


他天生聰穎,悟性過人,讀書功夫了得。相傳,一次父親李文安出聯考李鴻章,上聯是「風吹馬尾千條線」,年僅六歲的李鴻章朗聲應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折射出胸中氣象的下聯讓父親吃了一驚。他七歲啟蒙,八九歲就念完《四書》,教書先生很喜歡他,常在李文安面前誇他。他年輕時作的《二十自述》和《入都》詩,膾炙人口,字裡行間全是鬱積待發的萬丈豪氣,也是他氣沖霄漢的人生宣言,為世人傳頌。

李鴻章1845年來到京城,拜在曾國藩這個大儒門下學習經世致用之學。曾國藩對他「大愛之」,料定他必是濟世經國之才。兩年後二十四歲的李鴻章考取進士,年紀輕輕就進了翰林院。1853年,李鴻章在家鄉辦團練,繼而充當曾國藩幕僚。曾國藩「打掉牙齒和血吞」的精神氣概,對李鴻章的性格影響很大。更為重要的是,李鴻章創建淮軍之初,曾國藩給予了極大的幫助,從湘軍各部調兵借將,把八營湘軍直接撥歸李鴻章統領,這也是李鴻章創建淮軍的班底。他是這支軍隊的絕對領導,淮軍就是「李家軍」。之後,淮軍成了李鴻章發家的本錢,也是李鴻章在官場青雲直上的根基。1862年3月李鴻章首批淮軍抵達上海,半個月後,他被任命為署理江蘇巡撫,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四十年。


1870年,李鴻章因平息太平天國和捻軍有功,加上淮系集團的支持,當上了最有實權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自此,李鴻章在這個位子上一坐就是25年,掌握外交、軍事、經濟大權,成為清廷所倚重的股肱重臣。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利的上升,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直隸、山東、江蘇、廣西、廣東、台灣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而以他為領袖,由淮軍將領、幕僚以及一批志同道合的官僚組成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地第一步。


在此期間,他顯露出與大清國絕大多數官員的不同之處:對國外的科學技術和國內的經濟活動十分感興趣。李鴻章創造了許多「第一」:第一支完全由洋槍裝備的部隊;第一支獨立的洋炮部隊;第一家大型綜合軍工企業:江南製造局;第一個譯書機構:江南製造局翻譯館;第一個語言和工程技術學校:廣方言館;第一次公派留學生:1872年留美幼童;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輪船招商局;第一個近代平等條約:1874年《中秘條約》;第一個電報局:1880年設立於天津的中國電(600795,股吧)報總局;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第一支近代遠洋海軍:北洋海軍;第一部海軍軍制;第一面中國近代國旗;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廠;第一個海軍基地……是他推著中國走上了現代化進程的第一步,但這些「第一」實現過程中遭受了重重阻力,有時甚至進兩步,退一步。


1874年,李鴻章提出「外須和戎,內須變法」,但由於時代和個人的局限,「和戎」與「變法」都歸於失敗。李鴻章晚年從事外交期間,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煙台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甲午戰敗,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代表國恥的《馬關條約》一簽,「賣國賊」這頂帽子死死地扣在了他的頭上。馬關談判期間,李鴻章遭日本浪人行刺,彈中左頰,血流不止,這次顏面盡失的馬關之行深深刺激了他,他發誓「終身不履日地」。事後李鴻章對人說,他一生事業,至此掃地無餘。

1901年他簽訂了中國最大的賠款條約《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成為半封建半殖民社會,因此,《辭海》(1979年版)稱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媚外賣國的典型人物」。簽完《辛丑條約》後李鴻章大口吐血,在「老來失計親虎豹」的悲憤中病逝。可以說,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條性命。他死時「雙目猶炯炯不暝」。彌留之際,老淚縱橫,留下遺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內塵氛猶未靖,諸君莫做等閑看。」哀怨沉痛,令人扼腕!


李鴻章曾自比「破屋裱糊匠」,時代危艱,清廷風雨飄搖,他能做的不過是東修西補,挽回不了頹局。李鴻章死後近十年,他為之操持一生的大清王朝也隨之滅亡。


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伴隨著清王朝走過風風雨雨四十載,從鼎盛走向衰落,直至滅亡。無論生前還是死後,他都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康有為稱李鴻章是「維新之同志」;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稱他為近代史上「當時中國第一人」,並評價他:「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毛澤東在《講堂集》中說李鴻章「水淺而舟大」,嘆息這隻大船在晚清的淺水中無法行駛,進退維谷……


一人得勢,全家沾光,大哥官至兩廣總督


在李鴻章得勢之時,李家兄弟多多少少都沾了光。李鴻章兄妹八人,他排行第二。大哥李翰章官至兩廣總督,是李鴻章及淮系集團的堅定後援。


李翰章是1849年的拔貢,又因是曾國藩的弟子,1851年分配到曾國藩的老家湖南,在永定縣做縣官。太平天國起義後,曾國藩也被朝廷趕回老家打仗,他叫李翰章當湘軍的後勤總管。李翰章的學問和官位雖都比其弟李鴻章差了一截,但他很有經濟頭腦,會「抓錢」,會當家,會料理後勤,周旋人事,辦事紮實可靠。李翰章知道,軍糧軍餉就是軍隊的生命,就是勝利的保障。為了替湘軍籌集軍餉,他在江西主持報銷局,到廣東興辦厘卡收稅,都頗有成效,大大地充實了曾國藩的「錢袋」。曾國藩一再表揚他的忠誠,時常想著要對他專折保奏。


李翰章活乾的不錯,官運也就來了,後來一直升到廣東按察使、廣東布政使、湖南巡撫、浙江巡撫、湖廣總督、四川總督、兩廣總督。


他有十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本事最大,其他兒子中有當知州辦造紙廠的,有當職業外交官的,有當縣官、知府的等等。


李瀚章的經濟細胞源遠流長,他的後代中出了幾個善於辦實業的好手。別的不說,單是清末民初中國最大的兩家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就都是他的後代創辦的。交通銀行的第一任總理是他的二兒子李經楚,中國銀行的第一任總理是他的外孫孫多森(李瀚章二女兒的二兒子)。一家人佔據了中國兩家最大的銀行的首把交椅,這是何等的「價位」!


老三負氣回老家


老三李鶴章不會讀書,沒有功名,但從軍的資歷並不比李鴻章淺,也是個會打仗的主,在打太平天國的幾年裡為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戰後評功行賞,別人都升官發財,朝廷只給了他一個管糧食的小官,他一氣之下回到老家。置房置地,又兼營鹽業、茶葉和當鋪,果真大發其財。他在原溫家大村造起了400多間房的李家樓,又在合肥城裡建了五進豪宅,安徽四鄉八縣都有他的倉房和典當。李鶴章發財後在家鄉做了不少好事,辦學、建廟、重修府志等。


他的三個兒子,老二李經羲官至雲貴總督兼雲南巡撫,民國後還當了幾天國務總理。老大老三卻是花花公子型。


老四老五悶聲發財


據說李家真正發財的是老四李蘊章和老五李鳳章,他們雖沒怎麼涉足晚清「黨政軍」的泥潭,但畢竟都是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的親兄弟,卻撈到了不少「黨政軍」的好處。


老四李蘊章因為有眼疾,除了在他大哥的衙門裡短期做過事外,基本上是在安慶全力以赴置辦家業,是個安慶城裡的大財主。此人眼雖不明,心卻雪亮。他能兩隻手同時打算盤,要是造房子,只要背著手繞著地基走一圈,就能算出需要多少材料,需要多少工時了;要是買地,他只要到地邊走一走,就能聞出地里的「地氣」,知道那地出不出糧食。他先是開了一家鹽號,那時經營鹽業可不是一般人能幹得到的,後來又開了當鋪、錢莊,還有房地產。他買下了太平天國時期的英王府,也就是曾國藩收復安慶後的兩江總督衙門,還買了遍布全城的幾十處房子,其家業之大,李鴻章也望塵莫及。


老五李鳳章對政治和軍事沒有興趣,早年曾在曾國藩手下干過後勤,此後全部精力都放在做買賣上,也是個「悶聲發大財」的人,據說擁有了大半個蕪湖,在李氏兄弟中算是首富。至於他如何成為首富?佔了什麼便宜有什麼經營訣竅?卻一直無人識得廬山真面目。


第三代第四代:盤根錯節的豪門姻親網


李鴻章生前共有兩任正室夫人。1845年,他按照家人安排與周氏聯姻,1861年原配周氏去世。之後,李鴻章娶了安徽太湖一個著名書香之家的千金趙小蓮。趙小蓮的祖父是清嘉慶元年的狀元趙文楷。自趙文楷起,趙氏祖孫四代進士。原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也出身於這個趙氏家族,是趙小蓮的侄重孫。


趙小蓮的身價自然非同一般,李鴻章對這個繼室格外看重。封建社會原配夫人的地位很高,死後應與丈夫合葬,但最終與李鴻章合葬的,竟是繼室趙小蓮。相傳,趙小蓮有「旺夫運」,從1863年到1892年,她嫁到李家的30年,恰恰是李鴻章在中國政壇上最大紅大紫的30年:辦洋務,辦海軍,辦學堂,都是在這一時期。1892年趙小蓮去世,李鴻章也開始走向低谷。


李氏家族雖然以辦洋務著名,但骨子裡卻還是個很念舊的家庭。李家起家、打仗靠的是淮軍,兒女婚嫁時最相信的也是淮軍,李家特別看重地方上很有實權的官僚家族,希望借豪門聯姻鞏固家族的地位。四川總督劉秉璋曾師從李文安和李鴻章父子,後又被李鴻章調往淮軍,統領淮軍的主力部隊。而劉李兩家,從兒女到姑侄,竟先後通了七門姻親。


除了與淮系要員聯姻外,李家還攀了很多闊親戚,包括皇親國戚,來擴充自己的實力。如大哥李翰章的十個女兒盡嫁豪門大戶,有嫁光緒帝師孫家鼐的侄子孫傳樾的,有嫁光緒另一帝師孫詒經的兒子孫寶瑄(曾任民國總理的孫寶琦的弟弟)的,還有嫁曾國藩的最小的外孫的,即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和上海道聶緝椝的小兒子聶其煐……曾國藩的長子,盛宣懷的長子,段祺瑞的外孫女,湖州望族徐仁良,江南首富劉鏞的曾孫,光緒帝皇妃的堂侄女……都和李家成了親戚。他們又為李氏大宅門增添了不少有趣的故事。


雖然李氏家族的聯姻網,看上去密不可破。然而,李鴻章去世後,隨著時局的變動,李氏家族也四分五裂。他們大都背負著罵名,開始自力更生。其中,有的利用分得的家產,秉承好學上進的家風,開拓了一片天地;也有些子嗣,因為吸食大煙,打牌賭博,下場悲慘。


著名小說家張愛玲是李鴻章重外孫女


在婚姻問題上,李鴻章的女兒菊耦名聲頗為響亮。她與張佩綸的傳奇婚姻,曾引起世人的關注。張佩綸是同治年間進士,晚清有名的大炮筒子,當時已年近四旬,結過兩次婚,由於他在福建馬尾海戰中的錯誤指揮,導致福建水師全軍覆沒,背上了罪臣的名聲。李鴻章欣賞他的才學,並沒有嫌棄他,毅然決然要將最心愛的女兒嫁給這位中年男子。據說當時趙氏夫人哭鬧著不讓最心愛的女兒過門,只因菊耦也十分欣賞張佩綸的才華,只好作罷。菊耦的孫女便是現代著名小說家張愛玲。


張愛玲小說中許多上海破落貴族、遺老遺少就是以三四十年代李氏舊式大家庭人物為原型的。因此,張愛玲之書激怒了李家許多老人,李家人認為張愛玲之書最要命的是事情並不完全符合事實,有的地方簡直相差太遠了!張愛玲小說中所描繪的時代是李家老一輩「家底兒」已坐吃山空,新一代尚未崛起的年頭,但是不知道她是有意還是無意省略了李家後人生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李家家字輩的不少人在家族敗落後的奮鬥和崛起。其實張愛玲本人也就是李家後代奮鬥和崛起的一例典型!然而小說終究是文學而不等同生活,虛構加工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五代:一個門三個億萬富翁


敗落後的奮鬥和崛起


李鴻章家族六兄弟通過盤根錯節的姻親關係成就了龐大的家族網路。李家綿延今已經發展成了一個龐大而興旺的中國超級大宅門。


真正李鴻章這一族的後人,國內已經不大找得到了,因為他們中很多人去了美國、澳大利亞、香港……國內留下的大多是李鴻章兄弟的後裔。


李鴻章故居陳列館館長程紅,因為工作關係接觸過不少李家後人,她總結了這麼一條規律:「李鴻章和他兄弟的下一代還能沾到祖宗的光,當官的不少,辦外交的不少,第三代也基本上可以享受到祖先的遺產,有人經商,有人出國,到了第四代、第五代,從政的就寥寥無幾了,因為出身問題是個大障礙,他們得靠學習,靠自己打拚改變命運,倒是密集地出了許多專業性人才。」


「家」字輩三兄弟都是億萬富翁


目前家族中最有實力的人便是李家老六房「家」字輩三兄弟李家昶、李家景和李家曙。他們是李昭慶的第四代孫,現居海外,都是億萬富翁,且深居簡出,頗為神秘,被稱為李家的「三艘航空母艦」。


李家昶和李家景兄弟,年紀輕輕便離開父母到了香港,身上只有幾十美金,一切從頭學起,經過十數年的努力,成為香港著名的實業家。從國內到國外,從輕工業到重工業,李家昶兄弟的生意越做越大。他們還曾一起闖蕩非洲,旗下企業有環球鋼鐵廠、環球搪瓷廠、西茂鋼鐵廠、捷豐紡織印染廠等。李家曙1927年出生,曾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開始創業時什麼雜活都干過,從香港到新加坡,從銀行業、紡織業到礦業,甚至還在馬來西亞的原始森林裡開過鎢鐵礦。他憑藉自己的打拚,硬是闖出了一片天地。


第六代:繼往開來的「道」字輩


繼往開來的「道」字輩


按照老李家的族譜,從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開始,這八代人的輩分分別是「文、章、經、國;家、道、永、昌。」現在合肥還能覓到不少「道」字輩、「永」字輩的李家後人。「道」字輩目前已成為李氏家族的主力軍,屬於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新一代。


翻看李氏後人的族譜,到了「道」字輩,幾乎是一長串卓有貢獻的專家名錄:高級工程師,橋樑專家,鐵路專家,著名醫生……他們曾經背負過沉重的歷史包袱,有些人甚至在「文革」中受過迫害,但這一輩人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苦難磨礪中站起來了。


以李道增為例,梁啟超與李鴻章之間的淵源,到了後代那裡又奇特地續上了。李鴻章家族的後人李道增,成為梁啟超的後人梁思成的門下高足,這也算一種緣分。


李道增是李家老三房李鶴章的第五代孫,1930年出生於上海。他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是如今李家後代中學術地位最高的一位。


李道增的父親很早便離開安徽來到了上海,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李道增母親就讀於上海中西女中。在這個「半新不舊,不中不洋」的家庭熏陶下,他從小就接受著中西兩種文化教育。李家是傳統的大家庭,「父親受禮教的影響,從小就教育我們要守法;家教很嚴,非常重視小孩的教育,要懂禮貌,懂得做人,每學期成績單都要給家長看。」李道增說,「父親很重視中文的教育,要我們寫大字、練小楷。」


李道增英文功底很紮實,他六七歲起開始學習英文,上中學時就開始看英文參考書。正是由於李道增有這一特長,在我國最早與西方在建築領域內交流時,他成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李道增看來,這一切也與家族的傳承有關。「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那麼早就開始接觸西方,引進了很多西方的科技和理念,他也把西方的教育帶到了家中。我父親英文和國學就非常好,是他教育了我。」


本文摘自:中國新聞周刊網,作者:佚名,原題為《民國「官二代」:亂世里的家教很給力》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國藩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曾國藩:從30歲起,脫胎換骨
一個父親的智慧:如何在應試的土壤里養出優秀的兒子
曾國藩家書之五:勸弟弟學業宜精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生子當如李亞子:亂世英雄李存勖
郭雲輝:我曾告訴吳敦義亂世要梟雄
亂世英雄:後趙石勒為啥瞧不起曹氏與司馬氏父子?
蒹葭夫婦演繹亂世帝後情 《獨孤皇后》陳喬恩陳曉忠貞不渝
隋唐風雲之李密,深度揭秘亂世梟雄是如何稱王及覆滅的?
亂世紅顏陳圓圓如何勸吳三桂別殺永曆帝
趣聞:亂世英雄呂不韋和趙姬之間有愛情嗎
如何理解:亂世黃金盛世玉
亂世更迭他只愛林心如,蠢蠢欲動劍指四海八荒,楊洋劉亦菲如何破
這是一個亂世:劉秀稱帝,劉盆子稱帝,更始帝劉玄被赤眉軍殺死
《水滸傳》從林沖被逼上梁山看「君子亂世無友」
《大唐榮耀》繼位的亂世天子,唐肅宗李亨的悲劇一生
寧作太平犬,不當亂世王,石世、石遵稱帝後都很快命喪黃泉
亂世興道盛世興佛,華夏本土道教為何如此重視發展女弟子?
《亂世王者》戰爭武將張遼怎麼樣?紫將張遼信息介紹
「秀才軍閥」吳佩孚,亂世中他是如何崛起的
亂世黃金 盛世文玩-發小陳立博的崖柏情懷
張鈞甯劉歡亂世情緣一「刀」牽
她是慈禧乾女兒、吳晗堂嬸,更是清末中國女首富、亂世奇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