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編輯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學者


活動進行中(點擊藍色標題可查看


小探有話:

今夏入汛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再度遭受多輪強降雨,洪水肆虐。據新華社7月5日從民政部獲得的最新消息,目前已致170人死亡或失蹤,11省2333.5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381.6億元。沉痛之餘,我們更需要冷靜思考,水患緣何年年頻發,在當代水利工程和社會管理等直接原因之外,「治水」這一古老的話題,「洪水」這一不斷的災害現象,與社會構成、權力控制有著怎樣的深刻聯繫?今天,小探為您推薦葛劍雄教授《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8期)、仇立平《謹防天災中的諸種人禍》(《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8期)、王銘銘《《「水利社會」的類型》》(《讀書》2004年第11期)三篇文章。


在現實層面,葛劍雄教授認為「以往的兩三千年間,有些階段氣候異常嚴重,氣候異常造成的災害也比較多,有些階段則比較少,但是一定要說存在什麼規律還談不上。對每一次災害,還是要根據它的具體原因具體分析」。而與葛劍雄教授相商榷,仇立平教授則認為「我們今天對自然的認識還沒達到能夠完全駕馭自然的程度,然而,我們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加速工業化建設進程,因此很難說現在的很多災難性的後果與30年的工業化高速發展沒有關聯」。從歷史縱深挖掘,王銘銘教授則認為水利對於中國社會的理解,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封建朝廷到底有無可能通過水利的全面控制來造就一種「治水社會」和「暴君制度」是一個可爭議的問題。


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葛劍雄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載《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8期


原題《擺正心態,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1

具體分析每次災害的具體原因


孤立地看,今年(2010年)可能是「九八大洪水」以後的又一次大洪水,但如果我們把它放在宏觀的自然環境的變化里看,實際上它只是一個長時段的氣候變化的一部分;儘管現在大家感覺災害多了、嚴重了,不少地方也報道災害多少年來一遇,甚至說這是有明確記載以來最嚴重的災害。


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我認為,總的來講,既不能大驚小怪,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從宏觀看,中國本身受季風氣候影響,而季風氣候的一大特點就是不穩定,不像有些地方受洋流或高空氣流的影響,只是相對不穩定。從歷史上有氣候記載以來(竺可楨先生把它推到7000年,根據文獻資料至少可以推到兩三千年間),可以說中國每年東部、中部等地區都是非旱即澇,只不過是程度大一點小一點的問題,就像上海的黃梅天有干黃梅、有濕黃梅,是不平衡的。


在這些不平衡的發展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大的自然災害,不過我不同意「自然災害越來越大、越來越頻繁」的說法,因為我們觀察到的情況不同、收集資訊的來源也不同。比如,大家現在講的歷史上的很多災害都是根據方誌,但是8000多種方誌主要都是清朝跟民國年間的,明朝不多,宋朝、元朝加在一起不到100種,再往前就沒有了。所以,再往前除非大得不得了的災害才會有記載,一般的也記不了。因此,如果僅從歷史文獻的記載看,的確災害是越來越多了,但實際上並不一定如此。


拿地震來講,據我們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與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編的《中國歷史地震圖集》,最早的有確切年代的地震發生在周幽王時,而且早期地震的間隔時間很長,往往幾百年沒有一次,實際上這是因為沒有史料,其間地震不知發生了多少次。就地區而言,西藏、新疆、東北的記錄很少,實際上青藏高原是地震頻繁的地方,發生過的大地震不會比川西等地少。只是因為那裡歷史上基本是無人區,沒有任何記載。即使在今天,西藏發生一次六級以上的地震,只要是無人區或人煙稀少,沒有人畜傷亡,即使作了報道,大家也不把它當一回事。去冬今春西南大旱的後果為什麼那麼嚴重?原因之一就是人口增加,並且向山區發展,旅遊點越建越多,用水量大增。如果人口減到1/10,這樣的旱情未必成災。

所以,一定要說災害變得更加頻繁了,現有的數據還很難支撐。但的確,在以往的兩三千年間,有些階段氣候異常嚴重,氣候異常造成的災害也比較多,有些階段則比較少,但是一定要說存在什麼規律還談不上。所以我認為,對每一次災害,還是要根據它的具體原因具體分析。許多人指責氣象預報不準,但就全世界範圍而言,中長期預報都是個很難的話題。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另一個問題是全球變暖。我是到目前為止不肯定全球變暖的人之一。我在1998年出了本小冊子《未來生存空間?自然空間》,裡面專門講過這個問題。我只肯定最近這幾十年的氣候是變暖了,這有很多數據支撐。但問題是,它以後是不是一定會變暖?我認為證據不足。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目前的氣候變暖或局部變冷,其實都沒有超過歷史上變暖或變冷的極限。根據竺可楨的推斷,黃河流域在四五千年前的年平均氣溫要比今天高2攝氏度以上。在夏朝、商朝能有多少二氧化碳排放?但那時的確很熱。有人對竺可楨的推斷不以為然,認為偏高;可就算偏高,一些事實是無法否認的。比如甲骨文里記載,在今天黃河以北的河南安陽一帶有野生象,甚至在北京,考古發現有亞熱帶動物的骨骸;而在宋朝的時候太湖結冰,蘇州一帶每年冬天駛船時都要用鎚子敲冰。


從歷史事實而言,我認為現在的變暖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真的越來越暖,另一種是變暖到某個最高點後開始變冷。實際上,現在許多支持變暖的數據是不嚴謹的。最近最大的笑話是把按目前速度喜馬拉雅山冰川完全融化的時間從2230年變成了2030年,據說是改了一個「2」字。問題是,這樣一個根據常識都能懷疑的數字,怎麼會由世界頂尖的科學家發布出來?更何況,現在很多預測只是根據延續時間並不太長的年代的平均數推算出來的,根本沒有考慮到其中可能出現的變化,更沒有考慮到一些目前還不為人知的因素。比如有人說,如果南極的冰全化掉,全世界的海平面將升高40米。但他們有沒有想過,如果南極的冰全化掉,這些重量全部壓到現在的海床上,完全可能造成地質結構的變化,在海床下陷的同時,一些大陸板塊可能會被抬升起來。到那時,有的地方不是海平面升高,而是陸地升高,海平面相對下降。我曾請教過一些地質學家,他們也認為極有可能。


所以說,關於全球變暖的很多說法已經不是科學,而是政治。有位院士告訴我,他做過試驗,發現水蒸氣比二氧化碳的升溫作用還要大。當然對於政府來說,其要對人民負責,對全世界負責,只能根據這一前提制定政策,採取措施;而如果能夠節約資源,減少消耗,少排放二氧化碳,總歸是有好處的。但對科學家來講,不能到此為止,必須加強研究,探索自然規律,為民眾答疑解惑。科學家要拿出可靠數據來,結論才有說服力。上海天文台積累的氣候數據到現在大約有140年了,全世界的氣候觀測點最長也不過170年。對此前狀況,只能根據史料記載和直接的證據,如樹木的年輪、沉積物、碳同位素、雪線、冰川、地質構造等推論,許多推論並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嚴謹。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我們該怎麼辦呢?我認為,我們應該接受全球變暖的假定,這樣對我們會更好。同時,要仔細研究它的變化,要告訴大家,全球變暖只是一個總的趨勢,並不意味著必定會一年比一年暖,不能排除某些地區、某一階段出現相反的變化


在前年冰雪災害前,我在《南方都市報》上連續發了5篇短評,提醒在全球變暖的總趨勢下,要警惕局部的異常災害,特別是冰雪災害。我不是預言家,只是講一般規律,不幸言中。我在上海的媒體上也多次談過要慎言暖冬,氣候變化有不少不確定的因素,其中有些至今不為人知。我們不能輕言現在的災害超過歷史多少,因為我們能夠獲取的相關資料太少,對歷史的估計是不足的。世界上很多民族都對大洪水、火山爆發、地震有清晰的記憶,但是講不清楚,因為沒有確切的記錄。就我們已經掌握的數據來看,歷史上最大的災害並沒有出現。比如,解放以後,黃河中游陝縣一帶最大的洪水流量是18000~21000m3/s,但是清朝道光年間的洪水流量是360000m3/s。


這裡還有一個因素,就是以前很多災害得不到及時報道,或者不讓報道,事後多少年才知道,而現在往往會同步報道,全方位報道,所以我們感受到的災害多了。


2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面臨兩難選擇。比如雲南,一批人說不能在那裡建水庫,認為雲貴高原的地質災害跟建水庫緊密相關。我是不贊同的。


拿泥石流來說,有的地方即使一棵樹不砍,甚至一個人不去,還是會有泥石流。我認為,地質災害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也與人類不適當的活動有關,但不能說建水庫一定就會有多大的危害。像北歐一些國家的水利發電已經佔到他們總能源的70%、80%,建的水壩並不少,卻沒有聽說有多少災害。再說,如果雲南完全不建水庫,這次昆明早就無法維持了。但是今天確實存在著建水庫時完全不考慮當地民眾利益的情形,像農田灌溉、農村用水;也不考慮自然環境的承受力,只想到能發多少電、有多少收益、能供應哪幾個大城市;同時還存在著大量的水資源浪費,如花了很大代價從遠處引來的水卻被濫用,乾旱地區的城市大搞水景、大鋪草坪。


水電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它是清潔能源,可以節約許多煤、油、氣,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但在江河建壩蓄水也會引發一系列的不平衡,特別是在過度開發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不可逆轉的惡化,得不償失。我們要辯證地看,把天災全部歸結為人禍,我是不贊成的。但如果說天災完全與人禍無關,我也是不贊成的。我們現在最難的是把握好度。

葛劍雄:面對水災,要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之路



要把握好度,需要綜合解決問題,既需要國家的宏觀政策,又需要顧及各地的具體情況;既需要講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也需要考慮當地當時的實際,把和諧控制在一個適當的度上。今天沒有人反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理,關鍵是掌握好度。


比如,在雲南種桉樹等速生林木,的確會產生不小的經濟效益,可如果種植過多過密就會取代原始林或次生林,物種過於單一會破壞長期形成的生物鏈,使病蟲害失去天敵,過多的速生林木還會大量耗水。而如果完全聽任自然,把雲南變成一個自然博物館,當地人又難以脫貧致富。但是不是一講致富,就只有大規模建水電站一條路呢?顯然不是,而且目前已經建成的水電站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貧窮面貌。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的國家,100%有利無害的措施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有害無利。


儘管科學技術有了巨大進步,但不為人知的自然規律和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還很多,最高明的科學家也開不出一張包治百災的藥方。政府要向民眾普及必要的科學知識,告訴他們人類其實能夠做的事情還很有限,只能尊重自然;對科學家在探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和誤判要給予寬容和理解;媒體也要作積極的引導。


END


編輯:阿鴻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聯繫電話:021-53060418


投稿郵箱:tansuoyuzhengming@126.com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朱軍:快樂烏托邦:迪士尼哲學的核心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

您可能感興趣

自斷風水不求人,聚水方位斷生死——風水不傳之秘
「看名在眉、看祿在嘴」,面相一看就會,自斷吉凶不求人
看名在眉、看祿在嘴,面相一看就會,自斷吉凶不求人
一直在民間口口秘傳的陰宅風水神斷,從此墳墓風水不再求人
看名在眉、看祿在嘴」面相一看就會,自斷吉凶不求人!
自性需要自度,求人不如求己
看名在眉,面相一看就會,自斷吉凶不求人!
梔子花葉子發黃的原因都在這裡了,不求人,自己也能解決
「看名在眉、看禄在嘴」,面相一看就会,自断吉凶不求人
「看名在眉、看祿在嘴」面相一看就會,自斷吉凶不求人,太全了!
踢毽子還可以防治「亞健康」狀態,踢毽子要求人的思想高度集中
再窮,也不要去乞求人(肺腑之言)
智慧箴言:動口不如親為,求人不如求己
豬病不求人之!豬對疫苗過敏,需要採取的緊急措施!
邪惡漫畫:女神的追求人這麼奔放
道先生講風水絕學之理氣法。學會你就可以給自己調風水,從此不再求人
歷史回顧:蔣介石訪蘇時什麼要求被拒絕,感嘆「求人不如求己」
民夫與觀音菩薩的對話,求人不如求己
亦舒:我們活在世上,不求人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