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2016-07-06 木安蕴 时拾史事


第三节刘启的大麻烦


事实很快就证明,刘启还是继承了一部分老爹刘恒的政治头脑。那天宴会上很可能不是喝高了信口胡说,而是为了让小弟卖命而抛出去的香饵。因为当时刘启采纳了老师晁错的《削藩策》,正在动手削藩。削藩这件事历来是个危险举动,很可能引起反弹,刘启先拉拢下小弟刘武也在情理之中,万一有问题至少自家亲兄弟能照应一下。而那场宴会的当年春天就爆发了汉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诸侯王叛乱——以吴、楚为首的七国之乱。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需要刘武的重大时刻到了。

这场叛乱的爆发对刘启来说算是冲动的惩罚了。源头还得从他当太子的时候说起。当时文帝在位,吴王刘濞让他的太子刘贤到长安充当人质,留在宫中生活。刘启与刘贤两人下棋,都是让人宠坏了的纨绔子弟,为了一个棋子儿,互相争执起来,刘启脑袋一时发热,抄起棋盘砸过去,一下子把吴太子刘贤给砸死了。刘启当时就傻了眼,赶紧去禀告文帝,但是刘恒也没办法,人死了也没法救活了。只能责骂刘启一顿。然后好好哀悼了一番自己的侄子,让人把尸体运回吴国安葬。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

吴王刘濞影视形象


吴王刘濞看到自己爱子的尸体能不伤心欲绝吗?心里这个恨,但是也没办法,总不能把刘启杀了偿命吧?不过也不能让刘恒认为自己好欺负,于是刘濞给长安写了一封信,说自己老病,以后不再每年去长安朝拜了。当时刘恒也不敢怎么样他,尽管他明知道刘濞在装病。于是好人做到底,不来朝拜就算了,你不是病了吗,我送你一把拐杖。刘恒的情商确实相当的高,知道什么时候该忍。因为他清楚刘濞的实力,自己根基还不够深厚,不想把事情闹大了。毕竟他是刘邦当年亲自封的吴王。


刘濞当时也不能真的造反,毕竟跟朝廷直接对抗自己还没有把握。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打不过你我就先努力奋斗攒钱。刘濞暗暗的开始招揽人才,吴国本来就富裕,在刘濞狠心治理下,越发的强大了。吴国境内有铜矿山能自己炼铜铸钱,挨着海边还可以煮盐。有这两项资源可不是小事,大家可以自行想象一下,这在现在就相当于直接送你一个印钞厂,还完全没有管制,估计这是所有人的梦想。


顺便交代一下刘濞的身世,他是刘邦二哥刘仲的儿子,刘老二在刘邦初年被封为代王,匈奴入侵代国,扛惯了锄头的刘仲哪打过仗,吓得一点儿没抵抗就一路跑回长安。虽然是刘邦是气不过当年被老爹骂游手好闲不如二哥会种地。他为了看哥哥笑话,故意派老实巴交的二哥去对付彪悍的匈奴,但是刘仲也确实窝囊了点儿,结果从代王被贬成了合阳侯。还好他生了个比较勇武的儿子刘濞,在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时立了战功,被封在吴国当了王,才算一扫当年弃国逃跑的耻辱。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在这个时候又显出他的超级第六感了。刚封完他就后悔把吴国封给刘濞了,怎么看都觉得刘濞一脸反相,问刘濞,五十年后在东南方向有人造反,这个人不会就是你吧?当时就把刘濞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连说不敢。有时候都怀疑刘邦是不是算命出身,又会测字,又会相面。还能预测未来。不得不说过去史书这种对帝王的崇拜神化情结让人很无语……牛人都是要上应天相,有什么祥瑞出现的。


等到刘启即位的时候,高祖文帝当年封的诸侯王不少都已经很强大,隐隐有危及中央统治的势头。刘启的老师晁错看到这个形势,就向刘启上书力主削藩。也许晁错太过书生意气,就算想过这种事会触及多少重量级人物的利益,会引起反扑,也铁了心要为朝廷除去这些危险分子。

其实刘启心里也早就犯嘀咕,生怕这帮诸侯王哪天无聊造个反闹个事,自己扛不住。想削又不敢说,看到晁错的大力倡议,师徒二人一拍即合,就大刀阔斧的削了起来。开始楚国、赵国、胶西国几个国家还算老实,找个理由削了一部分地就乖乖上交。原本还担心会引起反弹的师徒俩这下放心了,削藩原来也不是那么恐怖嘛。这下大家胆子壮了,就开始策划下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吴王刘濞。这个可是大毒瘤,一定要拔除。晁错和他的人马在这边研究给吴王按个什么罪名方便削地。刘濞那边也没有闲着,他很清楚,下一个削的就是自己。多年前的丧子之痛涌上心头,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让刘濞彻底爆发了。


这么多年的积累,等的就是这一天。于是刘濞开始派人联络其他诸侯王,很快楚、齐、赵、淄川、胶东、胶西、济南、济北一共八个国家响应了刘濞的号召,喊着「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扯旗造反了。景帝前三年(前154)正月,吴王刘濞首先起兵于广陵(江苏扬州)。向西过淮河,与楚兵会合,一直打到了现在河南省的南部。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晁错削藩

削藩引发了如此声势浩大的造反行动,肯定是晁错刘启师徒始料不及的。刘启和晁错没想到自己点燃了火药库,本来以为顶多着点小火,随便踩踩就灭了,谁知道竟然是大爆炸。虽然齐国和济北最后没有出兵。但是加上吴国七个国家的兵力,浩浩荡荡的杀奔长安,这个声势也把刚登基不久的刘启吓得不轻。他可没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一下就慌了神。请教自己一贯信任的晁老师,结果晁老师也被吓蒙了,居然出了个馊主意,告诉刘启,这种情况应该效仿高祖,皇上御驾亲征,到前线鼓舞士气。守卫京城的重任就交给自己吧。实在不行把吴国边境的几个城送给刘濞,也没准刘濞一高兴就退兵了。


刘启听了半天没言语。可以想象刘启的心情,一向信赖的老师鼓动自己捅了马蜂窝,马蜂扑过来蜇人的时候却扔给自己这个当皇帝的处理。还让自己去御驾亲征,他在京城留守。在这种非常时期,谁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凑个热闹也造个反玩,那自己不是连老窝都没有了?何况高祖刘邦爷爷打了那么多年仗,一向英勇善战,还有出差错的时候,最后还是旧伤复发死的。我这个太平天子打猎倒是还行,从来也没打过仗啊?这不是让我送死去嘛?送城这个主意更是馊,刘濞的胃口岂是区区几个城能填平的?


看来这时候还是靠自己吧,猛然间想起来,老爹临死前对自己的嘱咐,危难的时候可以找周亚夫。周亚夫是名门之后,汉初名将周勃的儿子。军事才能很被文帝赏识。当时周亚夫已经被文帝调到长安附近,就为了预防万一方便调遣。


还是老爹最英明,给自己安排的这么周详,刘启心里直喊老爹万岁。终于捞了根救命稻草,刘启赶紧派人把周亚夫找来,二话不说,晋升周亚夫为帝国太尉,总管三军,负责对付这次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想起有能力又忠心的窦婴还在家里当宅男,赶紧把他也找来封了大将军,坐镇荥阳,平定齐赵的叛乱。有了这两个人,刘启像吃了定心丸,心里踏实多了。周亚夫、窦婴等人忙着调兵遣将,预备粮草军备。

晁错发现自己在晒在一边,心里有点失落,结果此时他又犯下了一个让他来不及后悔的错误。其实晁错是个很为国家为皇帝着想的人,他提出的很多问题和策略都是真心维护国家的,也确实很有想法。但是他或许有治国韬略,但不是一个政治家,不了解政治不了解为人之道,这些年一直不停的为自己树立敌人。无数人都等待着机会置他于死地。他刚刚惹下了大麻烦,却没有看对时机,还想借此机会除去他的死对头袁盎。没想到反而送了自己的性命。


晁错和丞相陶青以及其他高级官员商量,说袁盎当年在吴国当过相国,却一直汇报工作时都说刘濞不会造反,刘濞策划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以前没有动静。袁盎恐怕是被收买了。现在刘濞反了,他肯定知道中间的密谋,我建议大家奏明皇上查一下他。结果他忽略了他商量的这帮人都是被他得罪过的,没有人赞同他的观点,还偷偷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袁盎。


袁盎为了报仇也为了自保,开始反击行动。他立刻晋见刘启,要知道七国之乱打的旗号就是「诛晁错,清君侧」,袁盎以此为由说服刘启,杀掉晁错,吴王就没有了起兵的理由。此时国家利益占了上风,再加上所有大臣没有反对诛杀晁错的,刘启最后只能忍痛将自己忠心耿耿的老师处死了。可怜晁错糊里糊涂的给自己的治国大计做了血祭。


第四节上阵也需亲兄弟


同一时刻,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商丘)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处死晁错并没有抚平七国叛军的杀气,他们已经把自己的身家性命押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一个晁错早就不算什么,造反需要理由吗?


由于梁国处于战略要地,作为京城的一道重要屏障,要进攻长安必须经过梁国。这也是文帝采纳贾谊的建议封刘武在此的用意。所以刘濞的吴军北上和楚王刘戊的军队会合后,就向梁国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很快南面的棘壁就被攻破。梁军损失惨重,不得不退守都城睢阳。


刘武立在睢阳城头,远处吴楚大军的旗帜在夕阳中显得格外刺目。烈烈的风声响彻耳边。自己当了二十几年养尊处优的王爷,从来没有想过会面临这种境况。吴楚的三十万大军全部压在自己的国境内,睢阳城被围得水泄不通,甚至自己的生死都成了未知。但是为了父亲传下来的江山,为了母亲的安危,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挡住叛军。何况自己是当朝皇帝唯一的亲弟弟,叛军也不可能放过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死守。


刚接到吴楚联军攻破棘壁的消息时,刘武不由得一阵慌乱,毕竟自己没打过仗,几十万的吴楚联军正气势汹汹的杀过来,心里一点儿底都没有。但是再没底也得面对啊。关系到天下的安危,又不能学当年的合阳侯刘仲(刘濞的老爹)打不过撒腿就跑。短暂的慌乱过后,赶紧召见自己的部属商议军情。形势紧急,匆匆指派了人带兵去迎敌。结果两方一交手才发现实力相差得很悬殊,梁军很快就被击溃,损失惨重,死伤了几万人,剩下的只能撤回睢阳保存实力。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周亚夫带兵


看着睢阳涌入的大批残兵败将,刘武的心又沉下去几分,这一仗又输得很惨,觉得自己有些扛不住了,该怎么办?这时候周亚夫带领军队到了在睢阳西边的荥阳,刘武能找到的最好帮手就是他了。一直听闻周亚夫能征惯战,又是这次平叛的总负责人,就立马向周亚夫求援。毕竟周亚夫应该清楚梁国的重要,不能失守。周亚夫接到求援信马上率领军队离开荥阳,往东进发,刘武正满心欢喜的等着他来救援,谁知道周亚夫竟然从睢阳边上走了过去,一直往东走到昌邑(山东西南部金乡县)才驻扎了下来。昌邑在睢阳城的东北方,周亚夫整天在昌邑忙着修筑防御工事,一直也没有派兵支援梁国的迹象,一副坚守不出的样子不知道还以为他要改行搞工程……..


刘武天天派出使者紧急求援,周亚夫却始终按兵不动。但是叛军可不管这些,没有丝毫迟疑,吴楚的攻势越来越猛烈,已经快接近睢阳了。刘武急了,这么紧要的关头周亚夫居然还在装聋作哑,梁国失守就不相信你没责任。行,我支使不动你,总有人支使得动你,我上书给大哥,看你敢不敢违抗圣旨?可惜刘武太不了解周亚夫了。这位老兄可是酷到极致,对皇帝照样不给面子。当年汉文帝去巡视军营慰劳将士,前两个营地都早早出来迎接,到兵营里也是长驱直入,丝毫没有阻拦。但是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却吃了闭门羹,好不容易在周亚夫的允许下才进了兵营,一路上还得小心翼翼的。稍微正常点的人就算不拍马屁,也得在皇帝来的时候给个特例啊,就周亚夫牛气,偏不管这套。汉文帝刘恒是个颇具慧眼的皇帝。从此认定周亚夫可以托付重任的人,临死前特意叮嘱刘启,有困难找周亚夫。这样连老皇帝的帐都不买的主儿,新任小皇帝也未必搞的定。


刘启接到小弟的告急信也吓坏了,要是梁国真被攻破,小弟的性命恐怕不保啊,到时候老妈还不得恨死我……赶紧给周亚夫发紧急命令去支援梁国保卫战。结果人家周大将军酷酷的回了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把刘启同志给打发了。其实周亚夫早在出兵时就跟刘启交待好战略部署了,梁国正面阻挡吴楚联军,自己切断敌军的后勤供给线,吴楚失去后勤给养,自然就像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刘启当时也是同意了的。现在搞成这样,刘启也没了辙,现在还得靠人家打仗,只能让刘武老弟自己努力坚持了。只是后宫的老娘整日以泪洗面,骂刘启故意想害死自己的亲弟弟,一向孝顺的刘启也是干着急不敢说话。


看着吴楚大军步步紧逼,近在咫尺的朝廷军队却始终按兵不动。自己给大哥发的告急信没调到周亚夫的援兵,就在精神上鼓励安慰了一下。刘武心里窝火,大哥啊大哥,你老弟我的小命都快没了,你就一封安慰信能管什么用啊?能挡住几十万大军嘛?周亚夫这个家伙,真是不把我这个堂堂梁王的性命当回事,死活也不肯救援我。咱这梁子结的大了,我这次要是能平安度过,你就小心点儿吧。刘武越想越气,皱着眉再看看一班下属像苍蝇一样乱哄哄的吵闹,有的说该打,有的说该求援,也有的说还是坚守不出更安全。都是老生常谈的调调,没有一个比较有建树的意见。这时候一个声音冒出来:「禀大王,臣愿意领兵去攻打叛军!」,刘武心里一喜,终于有人愿意带兵出征了,原来是中大夫韩安国,这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相当有谋略,一直很看重他。其实刘武心里清楚,打是一定要打,但是如何打,如何部署才是关键,前几次的败仗让自己长了教训,不能盲目应战。枉费自己平日如此看重人才,一直在招贤纳士,白白养了这么多闲人,在这危机时刻才显出谁是真正的栋梁之才。「韩大夫,我了解你的为国分忧的决心,但是你准备如何打?」


韩安国不徐不疾的说「殿下,以臣看来,由于我梁国正处于屏蔽长安的战略要地。吴楚叛军想进犯长安就必须经过梁国。而大王又与当今皇上是太后一母所生,自然不可能被他们策反。他们为形势所迫必须攻打我国,为了速战速决,肯定会采用拼命的打法。我们不能硬碰,尽量采用拖延策略。毕竟他们是远征,供给军备物资耗不起,又是造反,名不正言不顺,久攻不下士气必然不足。臣请与张羽领兵出战迎敌,大王亲自坚守睢阳城。我梁国物资充沛,睢阳城池坚固,大王坐镇自然固若金汤。一方面使叛军不能接近长安,另一方面拖住叛军,为朝廷援军争取时间,到时候两面夹击,叛军定能击破,大王自然功盖千秋。」 刘武不禁击了下掌,「韩大夫,分析的太好了,你果然能安邦定国啊!好,我就派你和张羽率军迎战叛军。任命韩安国和张羽为将军,不日领兵迎战,孤将亲自送三军出城。」


一番部署后,韩安国和张羽还有几个将军带领梁国军队,浩浩荡荡走出睢阳。刘武果然亲自来送行,为几位将军斟上践行酒,大家接在手里,心里清楚出这杯酒的重量,这是梁王的生死、梁国乃至汉朝的未来,都托付在这杯酒里。刚要捧起酒杯一饮而尽,忽然见刘武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对着众将深深行了一礼。这一举动吓坏了在场的人,韩安国和张羽等几个将领更是惊呆了,也赶紧跪了下来。刘武直起身来,眼望着韩安国和张羽,「几位爱卿,如今大汉天下岌岌可危,叛军近在咫尺。如果梁国失守,长安必然告急,太后和当今皇上的安危就会受到威胁」说到这,刘武的声音都有些不禁哽咽了,「大汉的江山社稷就扛着大家肩上,我刘武先拜谢各位!」几个将领听到这,也不禁动容了,这一干下属谁不知道梁王的心高气傲?当今皇上的亲兄弟,太后最宠爱的儿子。如此尊崇的地位现在却这样谦卑的给大家送行,谁能不了解梁王的苦心,体会不出他的忧虑?韩安国对着刘武一拜「我等一定不负大王所托,叛军进攻睢阳先要踏过我们的尸体!」这时三军将士也齐声呐喊,声震四野,听着这股气势,刘武也略略放了点心。他站了起来,亲手扶起几个将领,一直将三军送出城外很远。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刘武头像


刘武这一跪,恐怕也感动了老天,韩安国和张羽带领下,一直被动挨打的梁国终于扭转劣势,让吴楚联军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二人一文一武,一刚一柔。韩安国极有谋略,为人处事又十分稳健。张羽则非常勇猛,他是带着家仇来投奔刘武的,张羽的哥哥张尚是楚王刘戊的前任丞相,苦苦相劝刘戊不要造反,却被杀了,张羽从此与刘戊不共戴天。可想而知这样的两个人合作起来必然是威力无穷。


吴王刘濞本来打算一举拿下梁国,接收梁国的大量财物和物资,然后就可以进军长安了,天下似乎已经在自己的囊中了。开始的几场胜仗让他已经有点飘飘然了,但是攻到了睢阳城,却陷入了胶着状态。连日攻城始终攻不下来,还来要忍受梁国军队在侧面的游击战似的袭击。本来吴楚联军是这次叛乱的主力,现在却陷进梁国这个泥潭里出不来了。


而这个时候,刘濞又收到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一直窝在昌邑搞工程的周亚夫原来不是准备当乌龟,而是在等着抄自己后路。趁着自己攻打梁国,没有时间搭理他,派一队轻骑兵截断了自己的后勤供给线。这下更是进退不得了,继续攻梁国?啃这块硬骨头已经把自己的牙崩得七零八落,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打下来。现在后勤又出了状况,拖久了士兵们都得饿肚子,想攻下来恐怕更是难上加难了。怎么办?刘濞思来想去,最后决定放弃梁国,转而进攻周亚夫。因为他觉得问题的根源还在周亚夫那,毕竟他的军队是朝廷主力,打败了他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何况那里又没有睢阳高大的城墙易守难攻,夺下后勤物资也够自己支撑一段时间的。打定主意他就扔下了睢阳,杀奔了昌邑。谁知道昌邑这块骨头也一样难啃。周亚夫的名气不是吹出来。汉文帝识人用人的水平确实一流。当年号称英勇善战的刘濞面对周亚夫依然被打的落花流水。刘濞的信心在这段时间和梁国的拉锯战中就被消磨殆尽,再加上周亚夫的致命一击,彻底崩溃了。终于放弃了进攻,待着几千亲兵逃跑了去投奔东越国,结果被东越王杀掉把脑袋献给了刘启。楚王刘戊自杀,其余几个国家也很快被击败,这场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经过短短的三个月就这样戛然而止。


这场叛乱成就了两个人,刘武和周亚夫。周亚夫以此一战成为汉朝的大功臣,得到了刘启的无比倚重,后来甚至升到了丞相的位置。如果说周亚夫是力挽狂澜的栋梁之臣,那刘武就是挡在敌人面前坚实的堡垒。如果吴楚联军没有在梁国耗尽了锋芒,也不会这么快就失败。而梁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贡献不亚于政府军,牵制住了叛军的主力,起到了很大的消耗作用,梁军杀敌和俘虏的数量几乎和政府军平分秋色。


刘濞几十年的积累和精心策划毁于一旦,仅仅坚持了三个月的时间,不能不说是决策者之间的差距。他和刘武的对峙在很多方面其实是旗鼓相当的,同样拥有首屈一指的富庶大国,同样喜欢招贤纳士,招揽人才。但是刘濞有几十年的积累,还有领兵打仗的经验,甚至还有楚国的倾国相助。而刘武是个太平王爷,没有对敌打仗的经验,有的只是责任和必须背水一战的处境,周亚夫并没有对刘武守梁国有任何帮助。虽然到这个境地很大程度上是被逼出来的,但是至少刘武明白了靠人不如靠己,在危急时刻还是坚持了下去。其实刘濞不该输掉这场战斗,至少不该这么快。除了周亚夫正确的军事策略外,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刘濞的用人态度和刘武、周亚夫都大不相同。历来能成大事者,必善于用人。刘邦、李世民甚至汉文帝刘恒都是非常经典的例子。能挑出自己需要的人才,更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这样其实就成功了一大半。可惜刘濞的招贤纳士不过求名而已,完全浪费了自己身边的人才。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七国之乱全形势图


早在刘濞出征的时候,就有不少人给他提了不少非常有用的建议。他的大将军田伯禄就建议分兵两路,刘濞继续往西攻函谷关,而自己带领一部分人马从南面攻淮南、长沙。这样比起大家一股脑都去攻函谷关这样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打法胜算大了很多。这个打法其实在刘邦和项羽攻秦国的时候就采用过,是个很成功的先例。但可笑的是刘濞一个儿子说担心田伯禄分兵之后会倒戈,刘濞就否定了这个建议。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条很重要的准则在刘濞这根本行不通。这个人疑心太重了,对自己的大将军都难以信任。刘濞把军队的指挥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甚至楚国的军队也听他指挥,可怜的楚王刘戊所托非人,白白送了性命。刘濞一直没掂量好自己分量,他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更不是一个好将领。


然后又有一个年轻的恒将军从战略高度提了一条非常有用的建议。朝廷的军队以战车兵和骑兵为主,在平原作战具有很大优势,而吴楚联军以步兵为主,可以涉险。这一路不要攻城,绕道直取武库洛阳和粮仓敖仓,我们有了稳固的后勤供给,就可以占据地利优势对抗朝廷了,虽然没有入关,但是天下已经到手了一半。如果咱们一路慢慢攻城,到了梁国楚国的平原地区,等朝廷的军队赶上,我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的了。结果刘濞赞同身边老将的说法,认为年轻人太贪功,不稳妥,又没有采纳。


还有一个门客周丘,因为整天醉生梦死的,刘濞也没把他当回事。起兵之后所有门客被封了官,就周丘没有。周老兄找刘濞毛遂自荐,要了个使节(使者的信物)就跑回老家去征兵,一夜间就召集到了三万人。等到了城阳的时候,周仓手下已经有了十几万人,可惜这时候刘濞已经战败被杀,周仓也因为背上得了毒疮而死。


可惜这些人才跟了刘濞,没有机会施展,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反观刘武和周亚夫就完全不同。周亚夫甚至连路上遇到的一个平民百姓的话都能采纳。而刘武在危难关头对自己下属的信任就更加可贵了。韩安国自荐领兵,如果按刘濞的思路,韩安国也完全有可能带着军队向吴楚联军投降。这样情况并不稀奇。可刘武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就任命韩安国为将军。虽然当时是有些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但是他送行时的一跪,确实感动了全军。有几个自恃身份尊贵的人能放下自己的身价做到这点?或许刘武没有周亚夫的军事天才,但是正是他对自己部属的完全信赖和倚重,促成了他在和刘濞对决中的成功。

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



这场战争除了周亚夫还成就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名将——飞将军李广。此时的李广正当壮年,意气风发之时,在周亚夫麾下担任骁骑都尉。在周亚夫率军坚守昌邑等待给吴楚联军致命一击的时候,李广以他的英勇拔得了头筹,他夺取了吴楚叛军的帅旗,一下击溃了吴楚的士气,很快就败北了。李广的大名从此流传开来。刘小弟当然也听说了李广的厉害。一向爱才的他喜欢得不得了,马上把梁国的将军印送给了李广了,想把这个将才收到自己的麾下。结果刘武没想到他的盛情却害了李广,李广在这次战役里立了如此大的功劳,就因为接了他的将军印,连个封赏都没有。(有时候想想刘武真是个单纯可爱的孩子,想干啥就干啥也不顾及他老哥的感受。你爱招贤纳士也就罢了,带一帮文人吃吃喝喝的没关系,顶多糟点钱,现在连武将都想招揽,最可恨的是还从我这挖墙脚,你这算什么意思啊?难道没事准备军事演习一下,万一我不给你皇位你就来个军事政变什么的?这事搁我,我也不高兴。只是可怜了李广,从这就开始奠定他「李广难封」的命运。李广后来尽管凭出色的箭术和武艺让匈奴闻风丧胆,却不是因为种种原因打败仗就是打了胜仗却犯错误功过相抵,以至于到死都没有封上侯爵)


上一期:一个爹妈哥哥都比自己出名N倍的悲催王爷(1)


作者:木安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时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及瓜而代——齐襄公发明这个成语之后就死了
汪精卫:一个理想主义的汉奸
郭松齡為什麼反了奉?

TAG:时拾史事 |

您可能感興趣

別人家的哥哥,以及自己的哥哥 差別咋就那麼大呢!
不發脾氣的父子,還是個好哥哥好爸爸,但我還是喜歡一個人
有一個比自己大很多的親哥哥,是一種什麼體驗?
產婦路上出車禍,哥哥先滑出來,弟弟還在媽媽肚子里!還有這種操作!
兄弟二人竟背著父母做出這種事 父親大發雷霆 哥哥的舉動驚呆了
哥哥冤魂附上妹妹身,說出自己慘死的真相後,父親的舉動大快人心
兩代日本女天皇,一位嫁自己的哥哥一位和表哥偷情
有個弟控的哥哥也不錯 國家欠你一個這樣的哥哥
王嘉爾這麼一個歌好舞棒人還帥的小哥哥,你們喜歡不?
妹妹和5個親哥哥,一個比一個不要臉!
文史宴:有這樣一位漢族名將,給殺害哥哥的胡人賣命至死,為什麼
老爸和哥哥都是皇帝,此人卻以摳門出了名
我有一個哥哥
混血女孩出生後,父親送她一個不一樣的「哥哥」,一直陪伴到現在
女子意外發現親爹不是親爹 還多了倆哥哥
古代這四大「女色狼」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放過,令人唏噓!
據說出類拔萃的哥哥背後都有一個不太體面的弟弟?!
人長得沒哥哥帥,球沒哥哥踢的好,但有一點他卻比哥哥做得好
這姑娘看哥哥太疼愛嫂子,說出了這樣的一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