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轉自: 2016-07-06 於潤生 王遜美術史論壇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編者按:本期繼續推出對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季行為「文人雅集·人文啞集」進行討論的文章,相關行為請點擊紅字行為:文人雅集·人文啞集並觀看其他視頻。


相關討論請見前期劉晉晉專論無聲的狂歡。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對「文人雅集·人文啞集」的考察


於潤生


對「文人雅集·人文啞集」完全可以進行一次嚴格意義上的美術史-視覺文化考察。此次行為完全建立在對傳統的顛覆和重構基礎之上。在中央美術學院這樣一個人人都認為自己是藝術家的環境中,在畢業季這個每個人都爭當藝術家的場合下,反倒是這一群平日靜坐書齋,用冷靜批判的眼光看待藝術理論和歷史的人成為了唯一的「藝術家」。他們的合法性在於,看似隨意的形式特徵之下隱藏了一次有預謀的表演,用文字遊戲一般的題目,解構了宏大的景觀,在文本內外產生了極為豐富的復調。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文人雅集」可以看做是對「學生集裝箱」的陳述。莘莘學子完成自己的學業,躊躇滿志,準備踏入「文人」的世界,他們的默劇是對達芬奇作品的致敬,場景中布滿了充當屬像(attribute)的符號和文字,例如熒光屏上的用英文寫格言體,似乎都成為一個準備充分的學者的宣言。他們將「雅集」理解為學術生活一種標誌,同時又是對尹吉男教授最新研究的一種別樣戲擬。這是一個「藝術世界」的象徵和想像。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人文啞集」則是「教師集裝箱」的陳述。教師在畢業晚會上,用現實來破除數年以來由自己親自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的想像。「雅集」只是一個現象:一方面,真正生活就好像用人聲在充斥電聲、馬達聲的嘈雜現場中「發聲」(注意,這就是這場晚會的標題!!)一樣,徒勞無功;另一方面,上述一切「發聲」在一種狂熱的競賽狀態下失去意義而失聲的時候,思想的聲音變得強大起來。這就是由教師集體,在一小時之內聯筆寫成的箴言「不要表演家,要思想者」。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思想者當然從來沒有離開我們,他(它)就靜靜坐在兩個集裝箱之間,隱沒在夜色的黑暗之中,三行用光書寫在雕塑基座上的文字「要安靜,不要喧嘩;要耐心,不要急躁;要冷板凳,不要熱鍋灶。」如同幽靈一樣影影綽綽。圍觀的人群希望在這行字下面合影拍照,可他們立刻發現,一旦站到這行字面前,字體就消失了。這就是思想的力量和秘密。它是無形的,難以捉摸的,值得我們真正追求的。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在學生和教師兩部分之間,我們看到「文人」-「人文」的身份轉換,從有所為(發生)到無為(發聲)。這實際是人文生活的兩個要素:積極生活(Vita Activa)和沉思生活(Vita Contemplativa),這就是行動和信仰,這就是篤行和慎思,這就是人文學院之所以傲然站立於美院校園最高點的信心所在,這就是人文思想作為藝術之精華、根基、創造源泉和立場的原因,甚至可以將它看做是學院的格言。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人文學院的學生和教師們按照晚會的要求,坐在舞台一樣的空間之內,主動將自己對象化,接受行人的注視。好像和其他的集裝箱沒有什麼兩樣。但是在一片歡騰的美院中,各種聲音互相淹沒的時候,他們沉默的生活化表演反而將舞台的視角翻轉。這些身處校園最高處的表演者,用自己的行為統攝全場,用古典園林的術語來說,眼前的狂歡都被「借景」,成為人文學院的表演,而今天和未來保持沉思生活的人文學者們,因為思想的力量而保持了永恆的活力。

於潤生:對 《文人雅集-人文啞集》 的考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美神州 的精彩文章:

TAG:最美神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