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
剛上完工作坊的小米突然有個發現,她說:我兒子很喜歡自己小時候的衣服,新買的衣服都不喜歡穿,我剛剛突然想到了原因。
因為我每每看他小時候的照片都會說你小時候好可愛啊…我一直沒發覺,原來他的小時候就成了我們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小孩,我一直討厭比別人家的小孩怎麼怎麼好的說法,原來我也在做這樣的事情,只是那個別人家的小孩是他小時候。
家裡牆上掛著他小時候的照片,所以,我真是經常經常的說啊。
我也想起前幾日從杭州回到深圳,將近夜裡1點鐘,小滿格困的不行,走路開始有點東倒西歪的,她要我抱著她走。我一邊抱一邊跟她講,你大寶寶了,我抱不動了啊,小寶寶才抱得動啊。她迷迷糊糊地回答我,我現在就是小寶寶,我明天才是大寶寶。
我記得成都有位媽媽,曾苦惱於孩子一進超市就一定要刷卡買東西,在與我聊天的過程中,她突然想起,某次當孩子拿著她的卡給售貨員刷時,旁邊有位奶奶把孩子猛誇了一頓,也是在那次後孩子才一進超市就要買東西。
杭州工作坊有位媽媽經過傾聽,發現孩子不去幼兒園的原因是因為感覺被其他小朋友孤立了。不想穿某件衣服,原來是那件衣服穿上身會很刺。
有位成都的媽媽發現,在奶奶把她的玩具強行送給其他小朋友後,孩子變得不願意分享玩具的了。
有些孩子會對他人,甚至是自己使用暴力,但是這些孩子通常都曾被暴力對待過。記得幾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講座,一位爸爸在課間休息時才來前問我,安心老師,我的孩子總是喜歡打自己。我什麼辦法都試過了,打了打了,罵了罵了,他還是會打自己。
當我對這位爸爸說,你若不能停止打他,他又怎能學會停止打自己呢。這位爸爸當下眼眶就紅了,若有所思的道謝離開。
正如以上所列舉到的這些情形,很多時候,孩子的某些行為,哪怕是父母們認為不合理的行為,其實跟大人一樣,底下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自己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安全感的需求,可能是生理的需求或是其他的需求。當然,也有可能是一種情(緒)滿而泄,由於壓抑的情緒導致了某些行為。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沒有不乖這回事,也沒有所謂的行為偏差這回事。有的只是我們還未了解的真相。而當我們說孩子不乖或是孩子的行為偏差時,其實是帶著權威和不尊重的。你看,我們的孩子不會說父母不乖,或者我們很少會說某個大人不乖或是行為偏差,但卻把這樣的字樣用到孩子身上。
P.E.T.親子溝通戈登模式的創建者托馬斯﹒戈登博士說,「不乖」是父母的語言,與父母看待子女的傳統方式密切相關。當孩子的行為和父母的期待相違背時,父母就會說孩子不乖。」
在托馬斯﹒戈登博士看來,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他說,如果父母們能夠採用以下的原則對待孩子,對父母而言,家庭生活將會減少紛爭,對孩子而言,家庭生活也會更快樂。
原則1:孩子和成人一樣,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們也會努力不斷地做一些事情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原則2:孩子沒有不乖,他們的行為只是為了滿足他們的一些重要需求而採取的行動。
托馬斯﹒戈登博士認為,這些原則說明孩子所有行為都是合理的。如果採用這一種觀點,孩子一整天的行為都是合理的,和所有其他生物的行動一樣,孩子的行為都是為了滿足其需求。
所以,沒有孩子不乖這回事,只有未被滿足的需求需要被看見。也沒有所謂的偏差行為,那是孩子愛的呼喚。
有多少時候,我們忽略了對孩子的尊重,孩子打碎一隻碗,可能得到的就是一頓劈頭蓋臉的責備,而如果是一位成人打破一隻碗,可能你只會輕聲說,小心哦。
孩子胃口不好,不想吃飯,通常我們都不允許,而如果換作是大人,則無所謂。甚至是孩子想穿或不穿某件衣服,都需要得到我們的允許。
孩子發表某個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我們就啟動說教機制,如果是成人,我們則有可能一笑置之。
孩子的行為我們不接納,就趕緊貼上一個「不乖」的標籤,但我們極少會說某個大人「不乖」。
尊重孩子,有時就只是簡單的把孩子當人看,而不是把孩子當「不懂事的小孩」看待。




TAG:父母必讀 |
※沒有不孝媳婦,只有不懂事的兒子!
※沒有不孝順的媳婦,只有不懂事的兒子
※沒有不孝順的媳婦,只有不懂事的兒子!
※婆媳相處:沒有不孝順的媳婦,只有不懂事的兒子!
※婆媳相處:沒有不孝順的媳婦,只有不懂事的兒子!
※沒有禮物只能窮開心,這事我們不幹!
※你有沒有想過這輩子如果沒錢,就不要孩子了?
※懷孕後你婆婆有沒有逼你吃這個看著噁心她卻說能安胎
※哭也沒用,他沒有你想的那麼愛你!
※你有本事看我不順眼,怎麼沒有本事戳瞎自己?
※晚安心語:一旦習慣沒有你,就不再需要有你
※如果家長沒有耐心,就不要說這句話讓孩子變更墨跡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流鼻涕?因為你沒有對他做這些事
※不管有沒有人欠你錢不還,都把這個放到圈子裡!
※你不相信美人魚,是因為你心裡沒有童話
※有沒有想過這輩子不結婚了怎麼辦?
※異性相吸,究竟有沒有這回事?
※你為什麼不會養第二隻狗,看完答案沒有不哭的!
※你為什麼不會養第二隻狗,看完答案沒有不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