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文/李一晴


轉載請至後台詢問,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1933年1月,一場特殊的婚禮在北京南河沿的歐美同學會禮堂舉行:每一位參加婚禮的來賓都拿到一張粉紅色的卡片,卡片上是新郎新娘——陳銘德、鄧季惺聯合署名的協議。


協議寫明:新娘不隨夫姓;她的三個孩子仍然姓吳;兩人婚後實行夫妻分別財產制,雙方共同負擔家庭生活費用。

來賓們猜測,這份充滿了向世俗挑戰、意識前衛的「婚前協議」,定是由新娘鄧季惺提議並出自她之手。婚後的鄧季惺也不願意被稱為「陳太太」,於是了解她的朋友都一直稱她為「鄧先生」。


回首那個年代,鄧季惺是憑藉不懈努力與超強能力進入職業領域,進而爭取獨立的經濟地位與女性尊嚴的代表性人物。


民國新女子


鄧季惺,原名鄧友蘭,1907年出生於四川。鄧家算是中國最早的民族資產階級:她的祖父鄧徽績1891年到日本買了一個洋火廠到中國,建立了四川第一家近代工廠——「森昌泰」火柴廠;她的父親鄧孝然曾創辦過煤礦、織布、造紙等實業,還當過中國銀行成都支行行長。


鄧季惺所具有的強烈女性意識,與其母親吳婉不無關係。吳婉早年肄業於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後來在重慶創辦了第一所女子學堂。

她婚後一連生育了9個孩子,因此喪失了外出工作的機會。為此,她一生都對丈夫心存怨氣。在吳婉看來,女子要想擺脫受壓迫的命運,就必須有知識,有獨立的財產權,這在當時無疑是非常前衛的理論。


也正是這位母親,趁丈夫出川之機,讓女兒離開家鄉、投考重慶省立第二女子師範。當時,盧作孚、惲代英、張聞天、肖楚女都曾在重慶二女師教過書,他們宣揚的民主進步理論,給鄧季惺帶來了一生的影響。


早在20年代,四川一些受新思潮影響的一批青年人,紛紛離開故鄉到比較開放的沿海城市求學,這群人當中就有16歲的鄧季惺。


在上海中國公學讀預科時,鄧季惺與正在復旦大學新聞系讀書的吳竹似相識,兩年後,兩人結婚。雖然很早就走入婚姻生活,並因為生育中斷了她在上海的學業,但是好強的鄧季惺並沒有中斷自己的學習生活。產後她考入了南京女子法政學校,選擇法律為自己的專業。


不幸的是,婚後第4年,吳竹似得了肺結核。鄧季惺帶著三個孩子,陪著丈夫一起到北京養病。鄧季惺利用在北平的機會,進入朝陽大學繼續自己的學業。創辦於1912年的朝陽大學在當時被譽為「中國最優秀之法律院校」。

1931年7月,吳竹似在北平去世。24歲的鄧季惺帶著三個孩子,最大的不到5歲,最小的吳敬璉才一歲多。


她一方面獨自拉扯著三個孩子,一方面繼續在朝陽大學學習。按照舊習,出殯的時候,幾個孩子應該披麻戴孝在出殯的路上一步一磕頭。可是鄧季惺卻說:「死者已矣,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活下去。長明(註:幼子吳敬璉因為體弱,過繼給一位工人做乾兒子,並取名長明,也是『長命』的意思)年幼體弱,這樣做肯定是要把他弄出病來。」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北平,鄧季惺和三個孩子


鄧季惺身上所具有的不同尋常的勇氣和膽識,吸引了另一個人的注意,他便是陳銘德。畢業於北京政法大學的陳銘德也是四川人。他與吳竹似在中央通訊社工作時結為好友,吳竹似去世後,他多次來探望鄧季惺和幾個年幼的孩子。


因為不滿備受束縛的官方通訊社,1929年9月9日,陳銘德、吳竹似與劉正華這三個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創辦了《新民報》。


《新民報》創辦之初,僅發行2000份,而且其中很多還是贈送的,每月廣告收入不足200元,名副其實的「慘淡經營」。但胸懷大志的陳銘德並不沮喪。


1931年8月,陳銘德與自己的妻子范瑤賓離婚。一年多以後,陳銘德與鄧季惺結為連理。對於他倆的聯姻,新聞界也傳為佳話,戲稱「劉備得到了個女諸葛亮」。


加盟《新民報》


1933年夏,鄧季惺完成了她在朝陽大學的學習後,通過公務員考試,回南京在司法部工作。但是骨子裡有種不安分精神的鄧季惺很快就厭倦了衙門裡那種循規蹈矩的生活。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1933年,鄧季惺的畢業照


此時的她又開始參與婦女運動,和馮玉祥夫人李德全以及曹孟君、譚惕吾、王楓等人成立了「南京婦女文化促進會」,大膽地搞起「女權運動」實驗,學開車、練打靶,開風氣之先。


她們還創辦了「南京第一託兒所」,她自己擔任所長,負責具體事務。抗戰初期,鄧季惺又在較少受到空襲的重慶南岸辦了一個「七七託兒所」。


鄧季惺在司法部工作時間不長索性辭了職,開了一間律師事務所,開始做執業律師。那時,鄧季惺經常免費替被虐待或被遺棄的婦女打官司。不僅如此,她還做了新民報《新婦女》周刊的主要撰稿人,並主持《法律問答》專欄。


鄧季惺的才幹,陳銘德當然一清二楚,所以他很早就竭力相邀自己的妻子一起加入《新民報》。這於情於理,都毫無爭議。可是個性獨立的鄧季惺擔心,此時的她到《新民報》工作會被人看成是丈夫的附庸而沒有應允。


直到1937年,她靠自己的努力成為被社會認可的婦女運動活動家後,她才正式加盟《新民報》,掌管經營和財務。


《新民報》之前是典型的文人辦報風格,一開始就沒有嚴格的管理制度,一切因陋就簡,財務混亂。鄧季惺一上任,就為報社的財務會計、發行、廣告、印刷等業務建立起嚴格的財務制度和管理體系。


廣告方面,要求每天刊登的廣告由專人剪貼,每天做報表,財務科根據報表收錢。現金支付的全部入賬,拖欠的款項要記債權債務;發行方面,也要每天做日報表,要求現金儘快回籠;物資供應方面,面臨抗日戰爭,紙張供應緊張而報紙銷路激增,她就專門派人及時購買所需的紙張和木材,並及時把報紙收入換成美元或黃金,以防貶值。


當時有這樣一種誇張的說法:鄧季惺精明到報館裡用了幾根大頭針她都有數。


1937年7月1日,在鄧季惺的努力下,報社集資5萬元成立了「新民報股份公司」,用今天的眼光看,這是一個標準的現代化的公司制度。


陳銘德由社長改稱總經理,鄧季惺則出任公司經理。入股董事有國民黨各派系的人,也有四川一些民族資產企業的代表人物。這是中國報業史上第一個近於現代化的報業集團。


後來吳敬璉以提倡市場經濟聞名,有人開玩笑說,母親鄧季惺是他第一個老師。


《新民報》有獨特的辦報風格:出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說自己的話,因此吸引了大批自由主義的知識分子。像每一張新報紙一樣,《新民報》也經歷了創業的艱難。直到陳銘德以重金請來張友鸞並由此形成了一套編輯系統,才開始形成最初的風格,並有了生機。


《新民報》鼎盛時,有「三張一趙」四大台柱——張友鸞、張慧劍、張恨水與趙超構。除此之外,《新民報》還有一個著名女記者——採訪部主任浦熙修,新聞界人稱「浦二姐」。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他們是當時影響甚遠的「明星記者」,幫助《新民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


可是就在《新民報》剛剛成立股份公司後不久,戰爭把一切計劃打亂了。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後兩天,鄧季惺把三個孩子送回四川老家後,她立即返回南京。


《新民報》堅持在南京出報直到11月。南京失陷前,鄧季惺通過一切關係,日夜搶運,總算把報社能搬走的東西都搬上了船。


距南京休刊僅49天之後,1938年1月15日,《新民報》重慶版創刊,一個報館從南京遷到重慶,除去路途的半個來月,籌備期不過一個月,能以如此的高效率出版,在內遷報紙中也是首屈一指,這背後,都離不開鄧季惺的努力。


在報社的內容管理上,鄧季惺與陳銘德兩人彼此扮演不同的角色。


鄧季惺的女兒吳敬瑜回憶,陳銘德對報紙編輯和言論一般不加干涉,他一向認為,報紙的興盛發展,是通過積聚人才來實現的。對他來說,這份報紙就是他自己經營的一個小產業,當報紙的言論或報道觸犯了當時的政府當局,陳銘德習慣通過個人關係去「磕頭作揖」找「有影響的人」尋求解決之道。


鄧季惺則正相反,她更多地靠規章制度解決問題——吳敬璉後來有這樣一句評價:母親比父親更「現代化」,雖然她說話慢條斯理,但有種不怒自威的感覺,與客氣謙卑的陳銘德形成強烈對比。

民國新女性:吳敬璉的母親鄧季惺



鄧季惺和陳銘德


1945年9月,日本投降剛一個月,鄧季惺就由重慶迅速飛回南京,準備南京版的復刊。此後,又在上海、北京兩個城市籌備。北京是請張恨水來主持的,鄧季惺主要負責上海和南京兩地。


到第二年的5月,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她在沒有任何助手的情況下,恢復了南京社,創立了北平社、上海社,讓報社規模翻了一番,達到了事業的巔峰。


後人稱讚鄧季惺有「法律家的眼光,理財家的手腕,報人的見識,還有一種女人才有的堅韌持久的工作耐力和一般女人沒有的遇事果斷的魄力」, 這個評價,鄧季惺當之無愧。


有商業眼光的好媽媽


鄧季惺精明的商業眼光和頭腦也令人佩服。抗戰之前,南京城北還是一片荒地,後來政府做了規劃,銀行給貸款,鼓勵一些人造房子。


早在1933年,鄧季惺就在那裡買地,蓋了一幢兩層的花園洋房,就在現在南京的北京西路附近,取名「鶼廬」。鄧季惺把一半留給自己居住,一半用於出租。這幢房子當時還作為中國中產階級的居住模式樣板,接待過美國參觀者。


剛到重慶,鄧季惺一家住在《新民報》的宿舍里。她聽說江北有一塊地,又跑到那裡蓋了一處房子,那時法幣天天貶值,她便用所籌資金和報社積累買進黃金美鈔保值。


1943年去成都辦報時,她在金沙街華西壩的南門橋邊修了一所紅磚二層小樓。解放初,一家人搬到北京後,鄧季惺在南長街買了一塊地,與中山公園只有一牆之隔,蓋了一幢300多平方米的三層洋樓。


可是鄧季惺又全然不是只顧事業、不顧家庭的那一類職業女性。女兒吳敬瑜回憶,雖然母親很忙,但只要有空,她就抽出時間悉心照料幾個孩子的生活。每在報紙上看到一種新菜譜,她回來就學著做給孩子吃,什麼番茄湯,菠菜豬肝湯。


作為那個時代的「新女性」,鄧季惺對職業女性的矢志追求雖然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裡顯得那麼孱弱,但卻散發出一種穿過歷史塵煙的動人力量。


且讀且評論。本周最佳評論得贈書《畫說二戰中的宣傳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歷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末的世界貿易與海商傳奇
房地產三千年:古代人買房考慮什麼?
暑假你要這麼過
「你媽叫你回家吃飯」——抗戰時期的心理戰
傳統中國家族為什麼沒能留下多少像樣的財產

TAG:看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張靚穎母女:中國式母親和女兒
成龍的妻子,林青霞和鄧麗君的情敵 房祖名的母親-林鳳嬌
女人花之《母親的拐杖》作者:胡賢友
母親 作者:劉桂蘭
文化視角:老母親心中的大醫王
影視劇中的母親專業戶盤點,劉雪華、潘虹、王麗雲、張凱麗
人民的好兒子感動中國人物劉英俊的母親罕見老照片
廖秋珍 我和母親
【致敬母親】孫茂祥:娘
蔣介石養子蔣緯國身世 蔣緯國母親是誰?
金善京堪稱母親專業戶 曾飾演過金秀賢-劉亞仁的母親
此人是姜子牙的女兒,周武王的王妃,周成王的母親
中國歷史上五位最偉大的母親,趙姬、呂雉在列
水原希子稱父親美國人、母親韓裔日本人竇靖童力挺!
母親節說孟母:孟母姓「黨」?
《藍色大海的傳說》李敏鎬與母親毛幼蘭重逢的劇照
母親節 | 王人博:祖母的故事
宋高宗母親顯仁皇后韋氏:被金人當作慰安婦
民國大女人:那些單身母親們的彪悍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