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點擊「廣州純陽觀」可訂閱哦!



教勸善書,是道教徒自我約束的倫理規戒,也是道教主要的倫理道德觀念,更是社會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宋元以來,廣泛流行於社會,對中國社會的民風、民俗、倫理道德及民眾心理均產生過很大影響。特別是在端正社會風氣、構建思想道德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在經濟體制上,基本實現了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在社會結構調整中,經歷了由原來封閉型和半封閉型的傳統農業社會逐漸向開放型的現代化工業社會轉變。但是,在這種社會轉型過程中,同時也受到了來自外來文化和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人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準則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於是,一些人出現了精神生活的缺乏,社會倫理道德的缺乏,身心健康的缺乏。這種缺乏又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家庭的美德、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社會道德思想。面對這一社會現象問題,就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並能彌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道德體系。因此,發掘和利用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為現代社會服務就顯的尤為重要。而道教的勸善書正是這一道德資源的寶庫,它既可以彌補人們精神生活之不足,又可以彌補人們家庭道德之不足,同時也可以促進人們身心健康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對現代精神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補充功能。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一、精神生活的補充功能


精神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它包括人的情緒、意志、良心等。精神生活的充實與否,直接關係到人們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社會理想。理想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反映,所謂理想,有人把它比作照耀人生道路的火炬,也有人說它是行動的先導,是推動人們前進的動力。這些說法,都是對理想通俗形象的理解,有一定的道理。理想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和追求。人生在世,總會有所嚮往,有所追求,有所奮鬥,問題只是在於嚮往、追求什麼。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鄧小平同志講的有理想,就是要有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在現階段就是要為建設四化、實現黨的總任務和總目標而奮鬥。這是我們國家和人民同心同德、團結戰鬥的精神支柱和強大動力。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會對未來充滿希望和信念,就會有堅強的意志和奮發向上的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的革命先輩能戰勝千難萬險取得革命勝利,就是因為他們有共產主義信念。今天我國正在進行的改革,實質上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這是一項極其複雜、艱巨的事業,需要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取得成功。要做一個立志改革的人,就要有為崇高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當前,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湧現了越來越多的有理想、有抱負的先進分子。但也有少數人缺乏崇高的理想,片面強調物質利益,"一切向錢看",說什麼"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錢就圖"。他們只講實惠,不講理想,只求享樂,不思奮進。當今社會,隨著商業的繁榮和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還有一些人在思想觀念上和現實生活上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不能適應這樣高速發展的社會。於是就出現了精神空虛、無所適從的精神狀態。特別是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社會現象,比如下崗問題,有些人就不能理解,甚至難以接受,於是就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思想情緒。實際上"下崗,不是職工本身的原因,主要是多年以來形成、亟需改變的經濟體制、經濟結構以及勞動、分配等制度所造成的。"(1998年5月1日《解放日報》轉載《人民日報》社論《肩負起神聖的歷史使命》)這是由於他們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缺乏應有的時代精神,不能勇敢地去面對人生、挑戰人生。這些人雖然只有極少數,但確是當前亟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堅定其崇高的理想信念,以飽滿的熱情和崇高的精神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其次是要大力提倡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內容,利用其傳統的倫理道德思想來充實其精神生活。而道教的勸善書則正是這一重要內容之一,這一內容對當今人們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補充功能。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


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思想,首先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公德。《雲笈七籤》卷三十八《太霄琅書經十善十惡》稱:"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窮困",以至"邊道立井,植種果林",提倡修橋補路,這都是社會上公認的"善行",它又反對姦淫、偷盜、搬弄是非、說謊這些社會公認的惡行,這對於風俗的淳樸和社會道德都將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太上感應篇》則以"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思想來約束人們的言行。認為"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也就是說,世間的一切禍害與幸福,原本是沒有固定的門徑,全都是由於自己不遵循社會公德而多作惡事所招致的。如果在世能多做好事必定會有福報,多作壞事也必定會有禍報。這種禍福報應就像人身上的影子一樣,它始終是跟著人的形體寸步不離。這種立竿見影的禍福報應觀,在某種程度上說,對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皆有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對人的心理狀態有很大的威懾力,這與當代社會去惡揚善,追求真善美乃至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是一致的,與時代精神中的社會倫理道德也是相一致的。


道教的勸善理論,從正面積極引導人們從善去惡,對信教者來說更是要求嚴格自律,加強道德修養,要人們自潔、守正、清靜無為、淡泊名利,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要謙虛謹慎,而不要驕傲狂妄。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思想修養。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需要大力提倡的,也是人們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在加強現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今天,首先要樹立起良好的精神風範,挖掘傳統倫理道德中的積極內容,為精神文明建設服務。道教的勸善理論,在促進當前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仍然可以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具有一定的補充功能。


二、思想道德建設的教化功能


道教的勸善理論,在其發展過程中,推動了社會倫理道德的發展,促進使人們自覺遵守社會公德,對社會思想道德建設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嚴重違反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人和事畢竟是極少數,特別是經過這幾年來的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風尚已有了很大的發揚。但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在許多方面還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改革和開放的形勢不相適應。少數一些人仍然存在損人利己、損公肥私、金錢至上、以權謀私、欺詐勒索的思想和行為,他們竟不顧社會倫理道德,任意放縱自己,缺乏一種道德思想的約束。特別是隨著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的轉軌,社會的倫理道德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少數人在這個轉軌時期,把握不住自己,頂不住金錢的誘惑,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腐朽意識的影響下,道德的水準下降了,甚至連一些最起碼的倫理道德都不要了,出現了所謂倫理道德真空的裂痕,原來的社會倫理道德評價體系開始解體,新的社會倫理道德評價體系尚未形成。於是,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便產生了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價值判斷標準,喪失了他們起碼的倫理道德。當今社會,還有人提出要"更新觀念",即所謂"團結一致向錢看",將應有的道德觀"更新"掉了,而"新觀念"卻沒有帶來新道德,隨之而來的卻是有人見錢眼開,見利忘義。有人為追求金錢而出賣自己的靈魂,為貪圖享受而不顧親情;有的女青年以"傍大款"為榮;有的暴發戶,認為自己有錢,吃喝嫖賭,無所不為;有的幹部,憑自己手中的權力,搞權錢交易。有一句順口溜:"你有權,我有錢,我用我手中的錢買你手中的權,待我買到權就可以賺更多的錢。"還有貪污、行賄、受賄者,利用公款吃喝玩樂者,子孫不敬孝養父母者,父母拋棄迫害子女者,丈夫迫害妻子者,妻子迫害丈夫者屢有發生。這些人雖然只是極少數,但卻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風氣,污染了社會的環境,其影響十分惡劣,危害也極大。因此,這就更需要人們用更高的道德水準來約束自己,比如說,我們既要講求經濟效益,同時又要講求職業道德,要做到"文明生產"、"文明經商"、"文明行醫"、"文明服務"等等,為促進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做出積極的貢獻。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道教的勸善倫理,對人們思想道德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現在:對行善積德的規勸,對忠孝思想的說教,對得道成仙的宣傳,以及提倡救濟和公益事業、保護自然環境等。《太上感應篇》以"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立論,以儒家道德規範和道教的宗教規戒為立身處世的準則,提出了行善的倫理標準。如"不履邪徑,不欺暗室",告戒世人不要去做那些違背良心的不正當的事情,更不要自欺欺人。特別是在陰暗的房室中沒人看見時,遇到財色之類的事,切不可以有自昧良心的行為,須知能瞞過世人耳目,但卻不能瞞過神明。又如"忠孝友悌"、"敬老懷幼",宣傳的是忠孝倫理道德和友愛親情,倡導的是慈愛之心,勸告世人要尊老愛幼,對世間那些最窮苦的孤、寡之人,要多加關心,對孤苦兒童要多獻愛心。還有"積德累功,慈心於物"、"濟世之急,救人之危"等等,這些倫理思想的宣傳和倡導,對行善積德的規勸,於整個社會皆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對當前加強人們的道德思想建設具有一定的補充功能。《太上感應篇》在列舉眾多善行標準之後,還提出了一個十分誘人的思想,就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也就是說善人(指能遵守其善行標準之人)有所作為都能成功,連做神仙也有希望成功。並稱"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告戒世人,世間種種善報皆由積善而得,所謂善行必有善報,這是天道的福善。並用積善成仙說來規勸世人,要多行善積德,這種思想雖然具有一定的神學性,但是對社會的善功德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同時,《感應篇》還列舉了種種惡行,言明感應之理,勸告世人要以此為戒,否則惡報就會隨之而來。這種思想對世間那些違背倫理道德者具有一定的威懾力。《文昌帝君陰騭文》則以通俗的形式勸人行善積陰德,久久必將得到神靈賜福。《元始天尊說梓潼帝君應驗經》宣講善惡報應,勸人奉道,改惡從善。所以這些勸善書對促進社會倫理,教化人們的道德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道教勸善書中還有提倡社會救濟和公益事業的思想,如"矜孤恤寡,敬老憐貧",救人急難。要求人們"措衣食周道路之饑寒,施棺槨免屍骸之暴露",並且"點夜燈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濟人渡","修數百年崎嶇之路,造千萬人來往之橋",乃至舍藥材、施茶水等種種善功德行,有些內容是值得提倡的。勸善書中還有諸多道德格言,涉及到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有對商人不短斤缺兩的要求,有對農夫不殺耕牛的勸告,有對學子敬惜字紙的戒條等等。有些是可以值得借鑒的,也是值得提倡的。在勸善文中,還有一些規範是專門為自然環境保護而立的,如不燒山林,禁毒魚蝦,反對張網捕鳥等等,這對保護自然生態平衡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可見,道教勸善書的諸多倫理思想,是與現代社會倫理有相通之處的,與人們在實際生活中的道德觀念有著許多聯繫。因此,它可以補充社會倫理道德之不足,對當今社會的諸多現象以及不道德的行為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


三、社會穩定的促進功能


社會穩定,是國家繁榮和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保持社會穩定的條件,除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外,道教勸善書中的善惡報應、行善積德以及慈愛和親等思想又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善惡報應思想,於世人有一定的威懾力。《太上感應篇》稱:"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人紀算。又有三屍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此即言明世人皆有神明監察,並記錄其過失大小,以削減其壽命。勸告世人,凡事必須遠絕過失。這種削減壽命的報應觀,顯然是針對社會上那些多行惡事之人而言,對他們的惡行自然會產生一定的約束力。《文昌帝君陰騭文》開篇即從文昌帝君現身說法,來告誡世人,只要都能效法他行事,定能得到福報。稱"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濟人之難,求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種正面闡述善報之說的思想,對世人影響很大。特別是那些追求功名和嚮往美好幸福之人,自然會多行善事,廣積陰功,諸惡皆不敢去作。可見,這種善惡報應思想,是與人的道德行為聯繫在一起的。所謂"種善因必得善報,種惡因必得惡果",這不僅與自身的幸福與否聯繫起來,而且也直接影響到子孫後代。這種思想自然有利於人心的凈化,有利於社會的安定。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行善積德的思想,有利於世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促進社會積極向上。這種觀念在老子《道德經》中已有記載,稱"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這種天道與善說,是老子針對當時統治階級提出來的,實際上也是對整個社會提出來的。道教自東漢創立後,將其行善思想納入登仙之途。《老子想爾注》稱:"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太上感應篇》則將行善與成仙直接聯繫在一起,認為"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度人經》則提出"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疑"等具體善行規戒。所謂不殺不害,就是要愛惜生命,不傷害生命;不嫉不妒,就是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於別人的成就要感到高興,不應該有嫉妒之心;不淫不盜,就是要在人際關係中遵守社會公德,切忌有邪淫之心,更不允許偷取別人的東西。不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貪慾之心,要追求清靜淡泊的人生理想,拋棄不正當的私慾;不憎不疑就是不要厭惡和猜疑別人。這些內容,實際上也是一些社會公德,是人民必須遵守奉行的。但是,在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裡,這種思想又往往都是人們比較容易忽略的問題,因此,道教的這些勸善觀念,至今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道教勸善書在積極倡導善惡報應之餘,還告戒世人要多行善積德。並用善惡因果說來凈化人的心靈,促進人們棄惡從善,由此創造出一個"慈愛和親"的道教理想社會。《度人經》稱之為"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道教所追求的社會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在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之間都是親兄弟、親姐妹,彼此之間沒有壓迫、沒有欺騙、沒有嫉妒、沒有仇恨、沒有偷盜、沒有邪淫,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國家平安,人民富裕,生活幸福。這樣的世界就是"大同"世界,道教稱之為"太平"世界。但是,道教的這種太平世界是用道來約束的,正因為廣大道教徒是信道、崇道的,所以就能自覺遵守有關規戒和社會公德,追求一個理想美好的世界。這些勸善內容和道德規戒,雖然不能全部適應當今社會,但是仍有很多內容與現代社會公德有相通之處,它既可以促使人們棄惡從善、弘揚正氣,又可以促使整個社會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保持社會安定,人民團結,真可謂利國、利民又利家。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積極因素,為改革開放服務,為促進社會穩定服務,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正如《孝親寶鑒》序稱:"人心向善而社會安定,國家興盛,進而世界和平也。"


四、身心健康的引導功能


身心健康是指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的表現。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就會有高尚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具有內在的心靈美。對人來說,心靈美是最可貴的,也是最根本的。任何醜惡的靈魂、虛假的情意和扭曲的心態,都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現。


現實社會生活中,就有一些人,缺乏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思想感情,對改革開放後出現的一些正常生活現象,不能正確地去認識,相反卻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想法。比如,看見別人生活的比自己好,就嫉妒;看見別人比自己強,就想法去惡言中傷;有的還會不擇手段去盲目攀比,其結果只能是走向極端,甚至犯罪。在對待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社會出現的"下崗"問題,有些人更不能接受,認為一下崗就使自己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城市人所具有的"優越性"就蕩然無存了。在這種不健康的心理驅動下,就產生了諸多過激行為。於是,打擊報復者有之,偷盜搶劫者有之,甚至自殺走向絕路者也有之,所有這些行為都是身心不健康的表現。由於沒有一個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就很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然而,對於一個具有健康身心者來說,卻能變被動為主動,在下崗問題上不但沒有受到挫折,而且相反卻成了一種動力,成了一種戰勝困難的動力,最終獲得成功,成為改革的帶頭人。因此,具有健康的身心是十分重要的。另外,還有一些人在身心健康缺乏的情況下,產生一種極為自私、狹隘的性格,對自身和社會都造成極壞的影響。如最近《生活周刊》社會寫真欄刊登了一起硫酸毀容案,它是繼潘平事件、楊玉霞事件的又一起重大毀容案。說的是上海彭浦新村,一後母用濃硫酸毀去了繼女的美麗臉龐,而後服毒自殺之事。從表面上看,這位後母的手段實在太殘,為天理所不容。但主要還是由於這位後母心胸太窄,也就是說缺乏健康的心理,才是這一慘劇產生的主要原因。這種由於不健康的身心所造成的嚴重後果,雖然將會受到全社會最嚴厲的譴責,但是隨之而來的社會影響是令人深思的。

道教勸善書竟然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


道教勸善書中的善惡報應理論,把現實人生與來世的生活聯繫在一起,使人們務必遵循現世的道德戒律,只有行善積德,堅持不懈,方可期待來世獲得永恆美好的生活。


另外,道觀本身也是宣傳文明活動的重要場所,人們進廟燒香、許願、尋求護佑,不僅是精神上的寄託,對心靈也是一個極大的安慰。善書中的因果報應,雖然在不同程度上加深了人們對神靈的敬畏,但是對人們行善積德、樹立美好的心靈、引導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道教勸善書,是以規範和勸導為主的,列舉了大量的正反道德規戒,構成了勸善書的道德規範體系。《感應篇》主要是從反面進行規範的,而《陰騭文》主要是從正面進行說教,誘導勸化為主。這些道德信條,是規範和約束人們的倫理道德的,要人們遵循其道德規範行事,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會"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就"百福駢臻,千祥雲集"。這樣自然會使人心胸寬廣,陶冶性情。梵谷尚的情操,都能夠激起人們內心最美好的感情,鼓舞人們去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而且還可以啟迪人的心靈,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


此外,勸善書的積善成仙思想,對信徒來說又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除《感應篇》的積善成仙說外,《抱朴子內篇?對俗》按《玉鈴經中篇》稱:"立功為上,除過次之。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禍,護人疾病,令不枉死,為上功也。欲為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行惡事大者,司命奪紀,小過奪算,隨所犯輕重,故所奪有多少也。凡人受命得壽,自有本數,數本多者,則紀算難盡而遲死,若所稟本少,而所犯者多,則紀算速盡而早死。"道教的成仙途徑和個人道德品行的完善是分不開的。這裡所說的雖然是道教徒的信仰和追求,但是一個人有所追求,就會有理想,有崇高的理想,就會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也只有在這樣的道德品行支配下,才能具有一個健康的身心,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以寬廣的胸懷面對人生、面對社會,可見,道教的勸善書對人們的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積極引導功能。


綜上所述,道教的勸善書通過其倫理神學的形式,闡述了天人感應的善惡報應觀,勸告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對促進人心向善和加強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因此,我們在弘揚道教優秀傳統文化時,要特別重視對勸善書的宣傳,利用其"勸善"思想,為當代社會服務。


摘自《中國道教》1998年第4期


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奉 · 道 · 守 · 戒 , 弘 · 教 · 利 · 生


獲取更多的服務請使用菜單查詢


新浪微博:@廣州純陽觀


微信公眾號:gzdjcyg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廣州純陽觀 的精彩文章:

蛟邪作孽!漁人黃聞求師得道鎮水妖
重陽祖師在《重陽立教十五論》告訴我們什麼?
純陽觀原創道教主題音樂欣賞:尊道貴德

TAG:廣州純陽觀 |

您可能感興趣

誰說道教沒有勸善書?原來我們曾耳聞目染的那些人與事都源於此
道教勸善書的倫理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