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清朝經濟軍事遠超日本,為何一敗塗地?

清朝經濟軍事遠超日本,為何一敗塗地?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兩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兩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

清朝經濟軍事遠超日本,為何一敗塗地?


很多人認為甲午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是日本及其支持者實力強大,中國不具備贏得反侵略戰爭的條件,由此強調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奮發圖強,提升國力,才能最終立於不敗之地。這個觀點自然有其積極意義,但就甲午戰爭而言,僅作此分析還嫌不夠,也不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容易陷入「武器決定論」的誤區,應該進行更全面、更準確的分析。


實際上,當時中國的經濟、軍事實力並不比日本差,從經濟上看,甲午戰前日本的重工業還比較薄弱,輕工業中也只有紡織業比較發達。鋼鐵、煤、銅、煤油、機器製造的產量都比中國低得多。當時日本共有工業資本7000萬元,銀行資本9000萬元,年進口額1.7億元,年出口額9000萬元,年財政收入8000萬元,這些指標除了進口量與中國相當外,其它都低於中國,說明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力和中國一樣並不強盛。從軍事上看,日本在甲午戰前的一二十年里,竭全國之力提升軍事實力,尤其重視海軍建設,到1893年,擁有軍艦55艘,排水量6.1萬噸,與中國海軍主力北洋艦隊相當(中國還有廣東、福建水師)。日本常備陸軍22萬人,總兵力不到中國的一半,武器裝備也相差不大。很顯然,中日軍事力量對比,不像鴉片戰爭時大刀長矛對堅船利炮那樣懸殊,有的方面如海陸軍總量中國還略佔優勢。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中國之敗,並不是敗在軍事力量上。

清朝經濟軍事遠超日本,為何一敗塗地?


1894年9月17日,中日海軍主力在黃海靠近中朝邊境的大東溝一帶海域相遇,一場震驚中外,對甲午戰爭進程產生深刻影響的大海戰爆發了。投入這次海戰的中日艦隊實力如下表:


軍艦總數魚雷艇數 鐵甲艦 半鐵甲艦 重炮 輕炮 排水量


中國艦隊 14 4 6 0 21 141 3.5萬噸


日本艦隊 12 0 1 2 11 209 4.1萬噸

可以看出,雙方艦隊的實力不相上下。北洋艦隊的優勢是鐵甲艦和重炮較多,其中定遠、鎮遠兩艘主力艦無論裝甲、噸位、火炮口徑都是當時世界領先、遠東一流的戰艦。日本艦隊的優勢是艦速較快、機動性強。單純從軍力上看,中國艦隊還略佔優勢,但海戰的結局卻是相反。北洋艦隊被擊沉5艘軍艦,受到重創;而日本艦隊未失一艦,只有幾艦受傷。


當時的清朝,早已失去開國初期勵精圖治、奮發有為的氣象,落日的輝煌已經完全消褪,遠遠地被拋在世界潮流的後邊。體制陳舊、政治腐敗,在內憂外患中迎來了它的末日。


清朝末年,國家四分五裂,如同一盤散沙。軍隊和軍事工業分屬幾個洋務集團,帶有封建割據性。在興辦洋務的過程中,形成了李鴻章的北洋、淮軍;張之洞的南洋;曾國荃、左宗棠的湘系。他們把各自的軍隊和軍事工業作為本集團的私產。李鴻章特向朝廷申明「金陵機器局、江南製造局乃是淮軍命脈關係所在,誠不敢輕以託付。」各派系之間畛域分明,相互傾軋。兵部左侍郎黃體芳參奏李鴻章說:「是水師(指北洋水師)並非中國沿海之水師,乃直隸天津之水師;非海軍衙門之水師,乃李鴻章之水師。再閱數年,兵權益盛,恐用之於禦敵則不足,挾之於自重則有餘。」此言雖有偏激之處,卻也道出部分實情。梁啟超認為甲午戰爭中「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專為直隸、滿州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

清朝經濟軍事遠超日本,為何一敗塗地?


中央政府控制力減弱,地方和軍隊便自成體系,各行其是。加之列強進行滲透,在中國培植代理人,派系更為複雜。平時爭權奪利,戰時互不配合。日軍在榮城登陸,李鴻章因為那是山東巡撫李秉衡的防地而置之度外。等到榮城失守,威海危在旦夕,李秉衡又因為那是李鴻章的領地而漠不關心。南方調來的援軍又不歸二李節制,於是出現了威海孤軍作戰,得不到增援的奇怪情況。中國軍隊因為門戶之見形成的互不統屬、各自為陣給日軍造成了極大便利,使其各個擊破的戰略每每奏效。宮廷、官員的權力之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我們再來看看導致戰爭失敗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點:


1、中國軍隊其實投入的兵力並不多。甲午戰爭,中國軍隊投入作戰的部隊基本上只有李鴻章自己的親信部隊——北洋防軍(即以前的淮軍)和老湘營(湘軍余脈),總兵力不過四五萬人,比日軍其實還不如。當時清廷內部鬥爭激烈,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派敵視李鴻章,視其為「權臣」,力圖利用甲午戰爭將之打倒,所以處處給李鴻章拆台。比如山東戰役中,日軍企圖殲滅威海衛的北洋艦隊,清流掌握的山東清軍陸軍並不積極救援北洋水師,反而坐視北洋水師覆沒。


2、北洋艦隊失敗,喪失制海權。黃海海戰後,中國海軍放棄制海權,日軍可以利用海軍在中國千裏海岸線任意登陸。還是山東戰役,當日軍主力進攻山東的時候,北洋防軍主力還在遼東與日軍激戰,根本無力顧及山東。


3、日軍戰略正確。日軍曾制定計劃,將主力送到華北與清軍主力決戰,這明顯是瘋狂的。一旦日軍主力登陸中國本土,清流就不可能繼續和李鴻章內鬥了,勢必團結起來對抗日本,日軍將面臨中國陸軍絕對優勢兵力的攻擊,勝算不大。同時,日本當時國力不強,長期的戰爭已經讓日本經濟瀕臨破產,無力繼續維持戰爭了。而且,當時遼東地區的北洋防軍也開始轉入局部反攻,聶士成部在摩天嶺取得大捷,標誌著前線的中國軍隊開始逐步扭轉不利態勢。這個時候如果戰爭繼續下去的話,對中國是有利的。可是日本當時十分清醒,乘勝收兵,沒有給中國人翻盤的機會。

大清帝國一戰而一落千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七夜軍事 的精彩文章:

一炮幹掉越軍一個排,聽到這炮聲越軍就害怕
最慫的空中格鬥戰鬥機,發射四枚導彈立即逃跑,絕不戀戰
這種武器瞬間報銷一個裝甲師,只殺人人不毀物,生命屠夫
在二戰初期 英法軍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TAG:七夜軍事 |

您可能感興趣

歷史上的明朝並不簡單,經濟軍事均領先世界,明末左宗棠都佩服!
歷史上明朝的強大超乎你的想像,經濟軍事實力都可以稱霸世界
印度自認經濟軍事等已不遜中國,卻對中國一樣東西很服氣
蘇聯政治動蕩,承受盡巨大經濟軍事壓力,結果只能毀武器了
美:中國「一帶一路」進入北極,欲和餓聯手助推北歐經濟軍事增長
國經濟軍事齊頭並進,巴基斯坦購買36架殲-10組建戰機中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