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省份已經陸續叫停門診輸液 53種病不用輸液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個醫學基本原則,在現實中卻呈逆向順序。在中國,醫院輸液室儼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為壯觀。據統計,國際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水準,到了我國就變成了8瓶,稱為「吊瓶大國」不過分。
濫用:我國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輸液不良反應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輸液量超過100億瓶,每年約有20萬人死於輸液不良反應。門診輸液,尤其是抗生素的濫用,還會增加耐葯細菌的產生,最後導致無葯可用。
實際上,靜脈輸液是公認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專家指出,如果患者腸胃功能正常,口服藥物應是第一選擇。
改革:多地全面停止門診輸液
不過,這種情況正在改觀。7月1日起,除兒童醫院外,江蘇省460多家二級以上公立醫院將統一實施新政:全面停止門診患者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據了解,我國並未在國家層面對醫院的門診輸液作出統一規定,但安徽、浙江、江西已明確出台對門診輸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此外,還有不少省份、地市以及醫療機構都在逐步明確限制門診輸液的政策。
四川
6月2日,四川省人民醫院正式宣布:全面停止成人門診輸液(兒科和腫瘤門診化療等特殊輸液除外)。這也是四川首個停止門診輸液的三甲醫院。
內蒙古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所有門診輸液室已取消,自治區婦幼保健院已取消門診輸液室,留存了一部分急診輸液室用於突發或夜間需要打「點滴」的患者。
新疆
6月1日起,烏魯木齊市友誼醫院停止門診輸液。
福建
4月7日起,福建三明全面停止患者門診靜脈輸液(兒科除外),降低輸液安全隱患,確保醫療質量與安全。
雲南
5月1日起,雲南箇舊市人民醫院除急診科、兒科外,將叫停門診輸液,即停止靜脈輸注抗菌藥物。
分析:相關企業正在大洗牌
為什麼我國會成為輸液大國?首先,這跟民眾的觀念不無關係。不少人認為,輸液能讓病好得更快,還可以補充營養,多輸沒有壞處;兒童生病以後,一些家長覺得服藥麻煩,輸液方便……再加上各方利益的驅動,輸液就成了治病首選。
但是,據業內人士表示,伴隨著限制輸液、限抗令、醫保控費等系列改革,相關產業已經歷過一輪大洗牌,很多中小型企業或生存難以為繼被迫停產、或被收購,而不少上市公司主營業務也大受打擊亦面臨轉型。
為了生存與發展,大型輸液產品企業也在這幾年中進行轉型,如科倫葯業試圖實現向藥物創新方面戰略轉型;華仁葯業亦在積極調整產品銷售結構;濟民製藥跨界涉足人壽保險行業;華潤雙鶴瞄準慢性病,構建心腦血管全品類的產品群。
這53種病不用輸液






TAG:中國新聞網 |
※武漢第一醫院率先叫停門診輸液,只有這三類病人可輸液
※江門醫院叫停門診輸液 長期輸液易心衰
※多地陸續限制或取消門診輸液 專家建議不搞「一刀切」
※圖解:抗生素不能隨便打,多省相繼取消門診輸液
※門診輸液管控各省陸續開始執行,中醫時代全面開啟
※黑龍江三級醫院取消門診輸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