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1937年7月7日,日本對中國發動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這一事件被看做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只告訴我們這些,七七事變的背後的事情,歷史老師似乎從來沒對我們講過。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日軍佔領宛平


誰開了七七事變的第一槍?


關於七七事變,日本軍中是有個口號:膺懲暴支。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嚴厲懲罰殘暴的支那。支那是日本當時對中國的稱呼。日本對本土人民宣傳中國殘忍地殺害了許多日本人。所以對於日本的本土居民來說,日本發動七七事變是「正義」的。


當時七七事變日本方面的最高指揮官牟田口廉也在自己的筆記中記錄了這樣一段話:

「我挑起了盧溝橋事變,後來事變進一步擴大,導致盧溝橋事變終於發展成這次大東亞戰爭。」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九一八事變下克上領導者石原莞爾


七七事變:日本軍隊的又一次「下克上」事件。

日本的軍隊有個傳統就是「下克上」。日本的戰國就是下克上時代,有下級代替上級的一種代稱。在九一八事變中,日本關東軍就導演了一場下克上事件,這一次的下克上,日本侵佔了整個東北。下級惹事,上級擦屁股,如果事惹好了,還可能有意外的獎勵。而1936年在日本本土的二二六事變之後,軍部的權力進一步擴大,日本的軍人已經越來越不受控制。七七事變當時駐屯軍步兵旅團旅團長河邊正三少將未在北京,現場的最高指揮官是大佐牟田口廉也,七七事變更為確切的講是一場中下層軍官蓄謀,非日本高層下達命令的事件,所以七七事變是日本軍隊的又一次下克上。


七七事變時日本首相近衛文麿


日本軍部與內閣:經常吵架但目標一致的兩口子。


日本本土政治派系錯綜複雜。在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內閣頻頻換血,直到近衛文麿組閣上台才算穩定下來,但內閣卻無法真正的領導軍部。七七事變發生前三個月,日本「四相會議」(外務相、大藏相、陸軍相、海軍相)擬定了《對支實行策》及《北支指導方針》,決定不再挑戰中國政府之尊嚴,不再在華北擴大衝突的層次,以緩和與國民政府的關係,進而利於對蘇備戰。


而七七事變發生後,因為陸軍參謀本部第一部長石原莞爾和陸軍省柴山兼四郎為代表的慎重派的活動,日本也做出了不擴大事態的處理方針;但陸相杉山元已經參謀本部軍事課長田中新一和第三課長武藤章的要求下,內閣於11日再次召開會議,決心向華北增派軍隊。而近衛本人是主張日本對外擴張,準備採取強硬態度。不過不管日本大本營意見是否一致,中國的日本駐軍開始了行動,日本軍官茂川秀就指揮部下不斷地挑釁生事,企圖擴大事端。

隨著日本軍隊在戰場上的高歌猛進,軍部的勢力愈加猖狂,近衛向天皇自嘲說:「我這樣的人完全像時裝模特兒,什麼都不讓我知道,卻被牽著鼻子走,這實在叫人為難,真對不起。」可不管近衛如何做,軍部領導內閣已經成為了不可抗拒的事實。


不過軍部和內閣的目標是一致的,日本將不惜一切代價大肆對外擴張。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29師師長宋哲元


七七事變下混亂的中國


七七事變之時中國表面上看是共產黨與國民黨,實質上還要再加上一派:宋哲元。華北事變後,國民黨政府與日本簽署了《何梅協定》,蔣介石的中央軍撤出華北,此時二十九師的宋哲元看準了時機擴大軍備,成為一方霸主,所以七七事變之後宋哲元的態度就尤為重要。此時的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也並不明朗,在得知七七事變後的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彼將乘我準備未完時,逼我屈服乎?抑將與宋哲元之為難乎?迫使華北獨立乎?」


此時的蔣介石尚未把七七事變與中日全面戰爭聯繫起來,但蔣介石還是電令宋哲元:


「宛平城應固守勿退,並屬全體動員,以備事態擴大。」


不過對於宋哲元這位地方豪強,蔣介石的只能希望他聽令而不是命令,事實上宋哲元對於大事件的把握確實失衡,一道:只許抵抗,不許出擊的命令,葬送了中國最好的反抗時機。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抗戰時期毛澤東&周恩來


相對之下共產黨的態度就更為明了,毛澤東的判斷也更為準確,在接到七七事變的電報之後,毛澤東說:「讓他們都看看。好么,天下大亂,將來亂出一個新中國!」


共產黨呼籲:「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


面對日本的咄咄逼人,蔣介石也下定了決心,7月16日,蔣介石發布了應戰宣言:


「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


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著名的廬山講話:


如果盧溝橋可以受人壓迫強佔,那麼我們百年故都,北方政治文化的中心與軍事重鎮的北平,就要變成瀋陽第二!今日的北平若果變成昔日的瀋陽,今日的冀察,亦將成為昔日的東四省!北平若可變成瀋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日軍佔領北平公告


國民政府一反常態的態度強硬,日本大本營的「擴大派」已經完全壓倒了「不擴大派」。


7月24日,日本軍隊開始大規模向華北集結。


7月25日,日本製造廊坊事件。


7月26日,日本製造廣安門事件。


7月29日,北平淪陷。


7月30日,天津淪陷。


至此平津地區全部失守。

失控的戰爭:七七事變下的中國與日本



1937年七七事變標誌著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


對於當時的中國和日本來說,不論七七事變是否以局部事件解決而結束,並不重要。因為中日之間必有生死一戰,不過時間早晚而已。對於日本來說與蘇聯的戰爭,中國是日本最好的戰爭供養;對於中國來說,面對日本,除了打敗他們,中國再也沒有另一種方式來捍衛自己的主權。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傷亡380餘萬人,中國人民犧牲2000餘萬人,中國軍民傷亡總數超過3500萬人。


七七事變這個話題可能有點沉重,不過我想說的是:


可怕的從來不是戰爭與死亡,而是我們忘記了戰爭和死亡。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78歷史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時代:揭秘假照片的中蘊藏的真相

TAG:78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九一八」事變:中國抗日戰爭的起點
中日史上的五次戰爭,中國三勝,碾壓日本!
日本與戰爭的前世今生:剝下日本喜歡戰爭的這張皮!
日本和德國在中國的地盤上爭奪青島這個戰爭快被遺忘。
帝國的末日:抗日戰爭日本投降前的最後一戰
抗戰中的國軍:罕見彩色鏡頭下的抗日戰爭
中國抗日戰爭時鮮為人知的「日本八路」揭秘
中國曾和日本合作一場戰爭,戰後中國被割讓領土,日本卻安然無恙
日本和俄國這場海上戰爭,最終使日本成為了二戰前世界巨強之一!
揭秘: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開端「七七事變」
二戰日本輸掉太平洋戰爭一目了然的事,日美的六大差距
二戰後期、日本陷入戰爭泥潭、日本本土有多慘?
抗日戰爭中,在中國戰場上犧牲的六名日本大將,有兩人是被打死的
跨越一個世紀的遺憾,中國放棄日本的戰爭賠款與駐軍
二戰中日本從戰爭掠奪的財富都進了誰的口袋?
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女護士,最後一張才是二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中國抗戰時的另一場戰爭,中國用金融戰打擊日本僕從汪偽政權
二戰之後對戰爭的態度,德國與日本形成鮮明對比
直擊戰爭中最殘暴的國家,揭露傳說中的日本九大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