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道」和「德」

老子的「道」和「德」


老子的「道」和「德」



「道」和「德」不僅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而且是道學文化體系的核心概念。道學文化的「道」、「德」和通常的「道德」有何差別,如何準確把握道學文化中「道」「德」的深刻內涵,是學習、研究道學文化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

老子的「道」


「道」是會意字,由「首」和「走」組成,其本義是「道路」,也就是腳踩之路、行走之路。但在《老子》中,「道」則有著其哲學意義上的豐富內涵。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道」如果可以說出來,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開篇之始,老子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語言的局限性問題——「究竟的真實」是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正如「一百個讀者能說出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道學意義上的「道」需要用心去體驗,去感悟。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也。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第四章)。「道」是空虛無形的,但它的作用卻無窮無盡。它非常的深遠,好象萬物的本源。它消磨自己的鋒銳,消除自己的紛擾,調和自己的光輝,把自己混同於塵垢。看不到的它又好象確實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的後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可見,道是用虛柔調和的方式作用於事物,從來都不激烈、不極端、不盈滿過甚,而是淵深博大,統籌兼顧,一視同仁,是宇宙萬物的主導力量。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老子》第六章)。「谷」就是山谷,引申為空虛;老子所謂的「神」,也不是通常意義上的神仙,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穀神」就是「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穀神是不會死亡的,是玄妙的母體,即「道」是永恆的客觀存在,是宇宙萬物的本源。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道「獨立而不改」,所遵循和效法的就不可能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應該是自己本來的樣子。這段話意譯過來就是:有一個東西混然天成,產生於天地形成之前。它寂寞空虛,獨立存在而永遠不會改變,循環往複永不衰竭,可以稱為萬物的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就把它叫做「道」,勉強叫它「大」。「大」的意思是成長直到消失,消失的意思是遠行,遠行的意思是返回原來的狀態。所以說,「道」、天、地、人都是無限大的。世界中有四樣東西是無限大的,人佔到其中的一個位置。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己本來的樣子。就是說,道絕對獨立的進行著循環往複的自我運動,沒有主宰宇宙萬物的願望,實際上卻主導著宇宙萬物的產生、成長,乃至消亡。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三十七章)。從《老子》第二十五章中道「周行而不殆」的特點可以知道,道的「無為」不是絕對的靜止和無所作為,而是能夠保持自身的本性和稟賦,順應著自身的發展變化,不為外界影響所改變。「無為而無不為」就是保持自身的本性和稟賦,順應著自己的發展變化卻能無所不為,成就一切。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老子》第四十章)。「反」通「返」,即循環往複,「弱」不是軟弱而是柔弱、柔韌,強調的是其外在柔弱而內在堅韌的特性。這句話的意思是,循環往複是道的運行軌跡,微妙柔韌是道發揮作用時的特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第四十二章)。「一」即「道」,指化生萬物的原物質;「一生二」,指「一」中包含有陰陽兩個方面;「二生三」,意謂陰陽兩方面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本唯一,這唯一之中包含陰陽兩個方面,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而生第三者,如此衍生出天地萬物。

綜合以上老子關於「道」的論述,可以發現老子之「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道是抽象的,無法用語言描述但可以感知;道是永恆的存在,是獨立的,同時又混同於天地萬物之中;道是一切東西的本源,它衍生萬物又在自身的發展變化過程中主導著天地萬物的發展變化;道是絕對的運動,其運動的軌跡是循環往複的。結合現代哲學理論,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所謂老子之「道」,就是天地萬物的共相——世界的物質性、統一性和絕對的運行性;就是事物發展變化必須共同遵循的根本法則,也就是世間萬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或者叫共同規律。



老子的「道」和「德」



老子的「德」


我們通常所講的「德」與「道」是互為一體的,即品德、道德,是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準則,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而老子之「德」則是與「道」向對應的獨立概念,同時又和「道」有著密切的聯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老子》第三十八章)。「上」、「下」不是指方位,而是指層次上的高低、品質上的真偽。高層次的「德」在表面上沒有顯現,實際上是有「德」;低層次的「德」往往表現得較為明顯。高層次的「德」往往順應、保持自己的本性和稟賦,無心作為,低層次的「德」雖然能夠順應、保持自己的本性和稟賦,但表現出來的卻是有心作為。看來,真正的「德」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之一。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老子》第四十一章)。高層次的、真正的德好似峽谷;最潔白的東西好像含有污垢;廣大的德好像有不足之處;剛健的德往往像偷盜一樣。山谷具有低下、空虛的特徵,不足包含不全、欠缺之意,偷就是不為人知道,渝是變化的意思。因為空虛可以填充,欠缺可以補充,不為人知可以隱藏,所以真正的德不但具有相當的包容性,而且是內在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第四十一章)。道生成萬物,德養育萬物。物質使萬物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環境使萬物成長起來。因此萬物無不尊崇道而珍貴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貴,就是由於道生長萬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養萬物而不加以主宰,順其自然。因而,道生長萬物,德養育萬物,使萬物生長發展,成熟結果,使其受到撫養、保護。生長萬物而不居為己有,撫育萬物而不自恃有功,導引萬物而不主宰,這就是奧妙玄遠的德。由萬物由道衍生、靠德養育可以得知,道和德是世間萬物得以存在的兩個必不可缺要素,道是萬物的本源,主導物的生成,德則是具體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離開了德,就如同離開了道,任何事物都無法獨立存在和發展。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老子》第五十五章)。涵養深厚的德,就好像剛剛出生的嬰孩。剛出生的嬰孩是紅色的,所以叫做赤子。老子以赤子喻德,很明顯是用嬰兒不知人事、天然純真的特性來說明德是物的本性和特殊性,說明德是一種事物區別於另一事物的本質特徵。

「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老子》第六十五章)。「反」和「道者,反之動」中的「反」一樣,通「返」,意即回復。最大最真的「德」又深又遠,和具體事物一起回復到原始的狀態,最終達到順其自然的最高境界。所以說,德同樣具有主導事物發展變化的功用,只不過道主導的是世間萬物,德主導的是具體事物。


「有德司契,無德司徹。」(《老子》第七十九章)。契,借據,借錢物者向借予者寫下的憑證;徹,租稅。有德者就象執借據而不逼索一樣,施德不求報,得理能讓人;無德者就象收稅人一樣嚴厲刻薄。意即德具有絕對的獨立性和客觀性,不存在主觀願望和需求。


讓我們回到德的本意:形聲,從「彳」,表示與行走有關,本義是登高、攀登;通「得」,即取得、獲得。


將以上分析論述概括起來就是:德與道密切關聯,是道衍生萬物時賦予每一個具體事物的最本質、最核心的特質。換個角度講,就是具體事物從道那裡得到的最本質、最核的特質、特性,是道在具體事物中的體現,是一事物區別於另一事物的特殊性,是具體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由老子「道」和「德」的真正含義出發,可以進而窺知其思想的基本要義:「清心寡欲」不是沒有慾望,也不是禁止慾望,而是要讓心思沉寂下來,透過紛紜複雜的現象透視、關注、重視宇宙的共同本質和具體事物的特質;「無為而無不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恣意妄為、為所欲為,而是要貴道崇德,遵循事物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和具體規律,達到成就一切的目的。這也是道學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時代意義的根本之所在。(趙旭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王屋道教興衰的基本脈絡之于吉曲陽泉上得《太平經》

TAG:濟源市陽台宮 |

您可能感興趣

老子的道德真意
孔子、老子、莊子的道
從「老子的水」與「莊子的水」中體味道家德性
最高的帝王学,便是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莊子的長壽之道
道的智慧之老子與孔子
老子的《靜之道》
老子、孔子、鬼谷子……十二道,道道經典!
孔子、老子、莊子…12道,道道經典!
老子的「零」與莊子的「一」
老子所言的「道德」具體指什麼?
孔子的「克己復禮」與老子的「絕仁棄義」
老子寫下的千古流芳的道德經 老子是何許人 老子出名嗎
老子和釋迦牟尼的關係,老子化胡說真的嗎?
老子、莊子、孔子、孟子、荀子等各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老子、孟子、孔子、莊子的核心思想是什麼?
老子的「零」;莊子的「一」
最高的帝王學,便是老子的《道德經》!
二十三,老子《道德經》原文和譯文,老子愛好者研讀,凈化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