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錫杖:

「錫杖」屬於佛教的道具之類,它是比丘們應該攜帶的十八物之一。


「錫杖」梵語「隙棄羅」或「吃棄羅」。十誦律中又稱它為「聲杖」;因為振杖之時,出聲如錫,所以稱做「聲杖」、「錫杖」。


得道梯橙錫杖經中略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現在未來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標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者明也,得智明故。錫者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者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錫杖經又說:「是杖有三錞,念三途苦惱,則修戒定慧。念三災老病死,則除三毒貪嗔痴」。

「錫杖」的形狀,據大比丘三千威儀經說:杖頭狀如塔形,為用錫料所造。杖柄應用木竿為之,下端則按裝鋼□(「□」者,戈柄下端之圓錐形鋼套也)。高與眉齊。


杖頭有二股六環者(也有說是四環者),是迦葉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環者,是釋迦佛所制。——裝造二股,為令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裝造四股,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十二環者:用念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修行十二門禪。又三重四股者: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銚鑽八,則是用念「八正道」法。


至如持用「錫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規定。三千威儀經曾經制訂持「錫杖」二十五事。該經曾略謂:「持杖不得入眾(「眾」者,僧圍也)、日中後不得復持、不得擔於肩上、見佛像不得使錫作聲、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於地面寫字」。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說:「不得以不凈手捉杖。若入僧房,須脫除杖□。且不得觸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須將杖□在後,若因事入白衣家,或為受午食,須於門首搖錫三下。若無人應,再搖五下。又無人應,更搖七下。終無人應,則應往別家」。(由日文譯出)


再如「錫杖」的用途,在錫杖經、三千威儀經、五戒威儀經、四分律、十誦律、毗奈耶雜事等典籍中,都曾有所說明。大致是說:「比丘說白衣舍前振錫,可令施主出應。若有惡犬惡牛,可使怖走。若於路途山林曠 野等處,遇見毒蛇猛獸、蜈蚣惡蟲,搖錫可令驚避。……」及至後世,諸山禪師法祖,更有用振錫舉杖,啟示玄機、指點妙義的了。諸如高僧傳及傅燈錄等文獻,都有許多記載。更至近時,就蓮那些「傅戒、說法」的場合,也都已執杖振錫了。


再者: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為環,旃檀作柄,寶筒盛之。」又洛陽伽藍記卷五說:「如來錫杖,長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裝貼。杖身輕重莫測;重時百人莫舉,輕時二人可提」。由此可見:我佛應化因緣,實在不可思議也!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禪板


「禪板」從前也叫做「倚板」,它是坐禪時安放兩手、或作為靠身之器。


靠身用的「禪板」,必須用繩索縛定在床面的橫繩上,使其斜度適宜,能夠隨意起倒倚靠。這種「禪板」,多半是用在繩床上的。

禪林象器箋「器物門」說:「禪板者:倚板也,上頭穿小圓穴,此名向上一竅。蓋此穴貫索,縛著繩子床背後橫繩,令板面斜,以靠身也。……然今時夏月,橫安膝上,『定印』乎其上,或支頤,與助老同用而已。……」


至如「禪板」的大小,據象器箋的編著者無著道忠大師說:「中峰和尚禪板之模:長一尺七寸八分,闊一寸九分余,厚三分半。別有一板,即所謂倚板,長一尺八寸,闊三寸九分,厚三分余」。 ——時至今日,這種「禪板」,已經很難一見了。


如意


「如意」也是佛教的器物之一,它的梵名叫做「職權那律」。

「如意」的用途,略有二種。一種是為了抓癢而用的,據音義指歸說:「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長三尺許。或脊有癢,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這種「如意」,也叫做「癢和子」。


另一種「如意」,則是作為記事備忘之用的。據禪林象器箋說:「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葉……,只如文殊亦執之;豈欲搔癢也?……今講僧尚執之,多私記節文祝辭於柄,備於忽忘,要時手執目對,如人之意;故名「如意」。若俗官之手板,備於忽忘,名『笏』也」。


綜合上面的說法,所以日僧無著道忠大師(禪林象器箋編著者)曾說:「凡佛菩薩所執器物,動有所表。蓋說法到人疑處,令彼能通曉,猶如爪杖搔癢處痛快,故執此表其相。若復依此義,則文殊雖執;亦何妨焉」?


「如意」的質料:有用木竹刻的、有用銅製的、有用鐵鑄的、有用玉石雕琢的。


「如意」的形狀:有略似「心」字形的,這是用表妙心之義。另有如龍爪狀的,這則是依據凈名經義鈔的典故而來的。該義鈔略說;牛[口*司]尊者,說法時因有口病,恐大眾譏笑;有龍現爪,以遮其口。因作如意,猶象龍爪。


「如意」的用場,凡是「講經、論議、傅戒、升座……」等場合,都有人持用它。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拂子


「拂子」也就是世俗間所用的「佛塵」,它是一種驅逐蚊蠅、拭除灰塵的用具。在老一代的社會裡,每見有人使用它。近幾十年來,似乎已經絕足跡了。


辭源中說:「拂塵:拂子也,所以去塵及蚊蟲者。古用塵尾為之,今多用馬尾」。塵亦名駝塵,俗名「四不像」。(塵:野獸名,其形狀為鹿頭、驢尾、牛腳、駱駝背。)


在佛門中使用「拂子」的起源,據毗奈耶雜事說:「佛在廣嚴城獼猴池側高閣堂中,時諸比丘為蚊蟲所食,身體患癢,抓搔不息。俗人見已,問言:聖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聖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許。以緣白佛,佛言:我今聽諸比丘蓄拂蚊子物」。——這就是出家人可以使用「拂子」的緣起。


製作「拂子」的材料,據毗奈耶雜事說:「佛言:有五種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三用細裂 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樹枝梢。若用寶物,得惡作罪」。另據釋氏要覽說:「僧只律云:佛聽線拂、裂 拂、芒拂、樹皮拂。制若□牛尾、馬尾拂、並金銀裝柄者,皆不得執」。


後世以來:「拂子」除了作為驅蟲拭塵之工具外,並已有人把它作為「傅戒、說法、祭儀……」等場面的莊嚴儀節之物了。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香板


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滄陷以前,國內各大叢林各大寺院,幾乎都有「香板」。「香板」是用木料做的,類似古代的寶劍之形。它的長度和厚度,都有規定的尺碼。它是一種維護寺院清規、懲罰違犯律儀的械具。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進的用意。


「香板」的來歷,在佛教里不見經傅。據傅說:是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江蘇揚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這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樣玉琳國師,此人乃是經識心達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無奈他已圓寂。所以只好派人四處找他的後代得法門人,以便親近護持,續佛慧命。」


正當那個時候,揚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癩頭和尚;他自稱是國師的徒孫,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進京師,面見皇帝去了。那知道:雍正皇帝見他貌不驚人、道不出眾,當下非常不悅,說他有辱祖宗。於是就在宮中,給他 辟置一間靜室,限他七天之內究明大事。並在門上掛了一隻寶劍,告訴他:七天之內若不開悟,就用此劍取他頭臚。癩頭僧一聽此話,不禁大吃一驚。情急之下,拚命參究;到了七天末了,終於豁然大悟。這時他立刻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護七的人(「打禪七」期中的侍者)將此話報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當下就知道他是開悟了。否則,他不敢出此狂言。


由於這一個掌故,後來各寺院間,就用木板做成了類似寶劍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禪人了。


「香板」的使用,由於它有不同的任務,從而也就有它許多不同的名謂。例如:為了警策用功辦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為了儆懲違犯清規而使用的,叫做「清規」香板。為了警醒禪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禪七」使用的,叫做「監香」香板。至如有資格使用「香板」的分子,則為首座、西堂、後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方丈、維那、知客、糾察等職事僧。不過方丈用的「香板」,尺寸較大、並且在板面上刻有三條線痕。


過去在大陸上的叢林中使用「香板」打人,他們還有一些說詞。他們說:「打香板可以消除業障、打香板可以開啟示錄智慧、打香板可以令你開悟」。其實若是為了維護寺院的規矩禮法,打香板倒還情有可原。否則,無論以任何理由打香板、無論是誰打誰,對於「戒法」來說,都是很不相宜的。所以還是以不打「香板」為是!


有關「香板」的詳確知識,一時不及多談。想要多加了解,可以查閱金山共住規約。

久遠的法器 彰顯藝術文化底蘊



蒲團


「蒲團」是用蒲草所編造的一種坐具。禪林象器箋說:「坐物,以蒲編造。其形團圓,故言蒲團」。因為它的形狀扁平而圓,所以也叫做「圓座」。


「蒲」是一種水草,它的品質柔暖,最適合於敷坐之用。埤雅(初名物性門類,宋陸佃撰,共二十卷)中說:「蒲:水草也,似莞而褊有脊。生於水崖,柔滑而溫,可以為席」。


過去的出家僧尼,多半是坐宅參禪,鋪它禮拜。大陸上的鄉村人家,也有許多人們用它做「椅墊子」。三十幾年來,時過境遷、星移物換;「蒲團」一物,似乎已經很難一見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民族宗教網 的精彩文章:

湖南道教經樂團首映禮在南嶽坤道學院舉行
上海白雲觀及慈愛功德會標識設計徵集
一代居士楊仁山 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
揭秘皇澤寺:武則天稱帝後賜寺刻其真容
揭秘:寺院廟宇為何多是紅牆黃瓦

TAG:中國民族宗教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古埃及的藝術文化
佛教器物的藝術底蘊
中華文明的藝術底蘊
紅木文化藝術的概念
陳傳席:書法是文化藝術不是技術
漢字圖形化特徵與藝術表現手法!
中國繩結藝術 不僅美,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取法自然 色彩藝術
雅昌流動美術館亮相深圳文博會分會場 感知藝術美、培植藝術心、構築藝術夢
唐卡——異域風情的宗教文化藝術品
瓷質藝術 典雅風韻
鑒賞明清傢具,意韻深遠的古典藝術!
文藝復興氣質的「木工藝術」
瑪瑙雕刻藝術之雕刻技法
美國藝術孵化器在漢「孵化」新型數字藝術
世界藝術史大會:「藝術」在不同文化中的涵義
論書法藝術的「造白」
雍正朝的瓷器與藝術鑒賞
宋朝文化藝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