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者,書而有法之謂,故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能含法為上乘。唐.歐陽旬《用筆論》


書之神韻,雖得於心,然法度必講資學。沈括《夢溪筆談》


今書之美字鍾,王,其功在執筆用筆。元.解縉《春雨雜述》

用筆之法:拓大指,偃中指,斂第一指,拒名指,,令掌心虛如握卵,此大要也。唐.盧攜《臨池訣》


執筆之法,實指虛拳。運筆之法,意在筆先。清.馮武《書法正傳》


古之所謂實指虛掌者,謂五指皆貼管為實,其小指貼名指,空中用力,令到指端,非緊握之說也。握之太緊,力止在管,而不注毫端,其書必拋筋露骨,枯而且弱。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大凡學書指欲實,掌欲虛,管欲直,心欲圓。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盧公忽相謂曰:子學吾書,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拘於一字,何異守株!唐.林蘊《撥鐙序》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獻酎之麗。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書重用筆,用之存乎其人。故善書者用筆,不善書者為筆所用。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清.劉熙載《藝概》


昔人傳筆訣云:「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論書勢:「如屋漏痕,如壁坼,如錐畫沙,如印印泥,如折釵股。」明.豐坊《書訣》

張長史折叉股,顏太師屋漏法,王右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風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同是一筆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黃庭堅《論書》


寸以內,法在掌指;寸一外法在肘腕。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變也。元.鄭鑠《衍極並注》


大字運上腕,小子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明.豐坊《書訣》


執筆低則沉著,執筆高則飄逸。清.梁獻《執筆論》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兩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下筆點畫波奈屈曲,皆需一身之力送之。東晉.衛鑠《筆陣圖》

把筆深淺,在於去紙遠近,遠者浮泛虛薄,近則瘟鋒體重。唐.盧攜《臨池訣》


凡學書,欲先學用筆,,用筆之法,欲雙鉤回腕,掌虛指實,以無名指依筆,則有力。黃庭堅《論書》


所謂法則,懨壓.鉤揭.抵拒.導送是也。五代.李煜《書述》


執筆欲緊,運筆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之,執筆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知執。孫過庭有執.使.轉.用之法:執謂長短深淺;使謂縱橫牽摯;轉謂鉤環盤紆;用謂點畫向背;豈偶然哉!宋.姜夔《續書譜》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辯按尤當於起筆處,辯提尤當於止筆處。書家於提按兩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需飛提,用筆輕處正需實按,始免墮飄二病。清.劉頤載《藝概》


用筆須手腕輕虛。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唐.虞世南《筆髓論》


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便,拙則渾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佻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書法在用筆,用筆在用鋒。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右軍用筆內懨,正鋒居多,故法度森嚴而入神;子敬用筆外拓,側鋒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明.豐坊《書訣》


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權全。次實指,制實則筋力平均。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宜。唐.李世民《筆法訣》


思翁言:坡公所書《赤壁賦》全用正鋒,欲透紙背,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此皆用墨到極微妙地位,亦書家莫傳之秘也。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於輕健: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清.馮武《書法正傳》


字有藏鋒出鋒之異,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應,上下相接為佳。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之勢,特須藏鋒,鋒若不藏,字則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論書》


乃悟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當其用筆,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矣。唐.韋續《墨藪》


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學有規矩,字有體法;不然則筆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一字之法,貴在結構:一筆之法妙在起止。結構之道,尤在乎筆法之精妙也。佚名《永字八法》


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遒得緊,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筆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蓋兩端出入操縱之故,尚有跡象可尋;其中截之所以豐而不怯,實而不空者,非骨勢洞達,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出。宋.姜夔《續書譜》


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古人作纂,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八,側鋒居二,纂則一毫不可測也。明.豐坊《書訣》


古人作大字常藏鋒用力,故其字畫從顛到末,少有枯燥處。今往往多以燥理為奇,殊不知此本非善書者所貴,惟斜拂及摯筆令輕處,然後有此,所謂側筆取妍,正蹈書法之所忌也。南宋.陳僬《負喧野錄》


董文敏謂:書家雖貴藏鋒,然不得以模糊為藏鋒。蓋以勁利取勢,以虛和取韻。顏魯公所謂如印印泥,如錐畫沙是也。清.梁章距《學字》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筆在指間常欲其靈活,故能換筆。如遇轉折處,不能換筆,勢必生扭硬掣而過。其畫必成側鋒,必成扁形。試觀懷素草書,如驚蛇入草,屈伸自如,如鐵絲一團,絕無偏側。又觀魯公爭座位貼,滿紙皆成圓形,無一側鋒。古人云,魯公皆用圈筆,實皆用換筆也。清.王墨仙《書法指南》


古人一點一畫,皆使鋒轉筆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處乃用使轉;古人一牽一連,皆旋轉,正心著紙,無一黍米倒塌處。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字劃承接處,第一要輕捷,不著筆墨痕迹,如羚羊掛角。學者工夫精熟,自能心靈手敏。然便捷須精熟,轉折須暗過,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要留處行,行處留,乃得真快。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數畫之轉接欲折,一畫之自轉貴圓;同一轉也,若誤用之,必有病,分別行之,則合法耳。清.笪重光《書筏》


鋒既著紙,即宜轉換:於畫下行者,管轉向上;畫上行者,管轉向下;畫左行者,管轉向右。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要使筆鋒行字畫中,如入骨既立,雖豐瘠不同,各自成體。宋.李彌孫《筠溪集》


書之大要,可一言而盡之。曰:筆方勢圓。方者,折法也,點畫波撇起止處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圓出臂腕,字之筋也。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圓以規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圓互用,猶陰陽互藏。所以用筆貴圓,字形貴方。圓乃神圓,不可滯也;方乃通方,不可執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古人作書,落筆一圓便圓到底,落筆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種章法。《蘭亭》用圓,《聖教》用方,二貼為百代書法楷模,所謂規矩方圓之至也。


以轉束言之,則內方而外圓;以筆質言之,則骨方而肉圓。此是一定之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柔潤則肥瘦皆圓,硬燥則長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達於形質,圓扁在形質而本於性情。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圓筆使轉用提,而以頓挫出之。方筆使轉用頓,而以提契出之。圓筆用佼,方筆用翻,圓筆不佼則痿,方筆不翻則滯。近代.康有為《廣藝舟雙輯》


用筆尖如落鋒勢,無一毫如尖鋒勢,意況生舉,爽爽若神,為一字,須數體俱入。晉.王羲之《論書》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起有分合緩急,收有虛實順逆,對有反正平串,接有遠近曲直。清.劉熙載《藝概》


好刀按之則曲,舍之則勁直如初,世俗為之回性。筆鋒亦欲如此,若一引之後,已曲不復挺,又安能如人意耶?故長而不勁,不如勿長;勁而不圓,不如不勁。蓋紙筆墨皆書法之助也。宋.姜夔《續書譜》


用筆要沉著,沉著則筆不浮;又要虛靈,虛靈則筆不板。解此用筆,自有逐漸改觀之效。筆要巧拙互用,巧則靈度,拙則諢古,合而參之,落筆自無輕挑渾濁之病矣。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速者無之。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清.劉熙載《藝概》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疾澀二法,書妙盡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筆貴繞左,書尚遲澀,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蘊《拔鐙序》


作書用筆過快,則無頓挫,過遲則不勁利。清.梁獻《學書論》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清.劉熙載《論用筆》


下筆而剛決不滯,揮翰墨而厚實深沉。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徐公曰:夫執筆在乎便穩,用筆在乎輕捷,故輕則須沉便則須澀,謂藏鋒也。不澀則險勁之狀無由而生也,太流則便成浮滑,浮滑則是為俗也。唐韓方明《授筆要說》


山舟曰: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清.梁同書《頻羅奄論書》


筆法過於刻露,每易傷韻。運筆鋒須要取逆勢,不可順拖也,即無生氣,又見稚弱。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人但知筆墨有氣韻,不知氣韻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畫筌》


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於用筆者也。 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跡浮而棱斂,有若自然。唐.盧攜《臨池訣》


然而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工書藝一大關鍵矣。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磨墨欲熟,破水用之則活;蘸筆欲潤,蹙毫用之則濁。黑圓而白方,架寬而絲緊(黑有肥圓細圓曲折之圓,白有四方長方斜角之方)。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後圓,圓斯秀矣。清.笪重光《書筏》


墨須濃,筆須健,以健筆用濃墨,斯作字有力而氣韻浮動。 清.王淑《論書滕語》


筆肥墨濃者謂之渾厚,筆瘦墨淡者謂之高逸。清.王厚祁《雨窗漫筆》


墨淡即傷神采,絕濃必滯鋒毫;肥則為鈍,瘦則露骨;勿使傷於軟弱,不須怒降為奇。清.馮武《書法正傳》


凡作揩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潤以取妍,燥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筆欲鋒長勁而圓。長則含墨可以取運動,勁則剛而有力,圓則妍美。宋.姜夔《續書譜》


用墨須要隨濃隨淡,可燥可濕,一氣成之自然生氣遠出。清.秦祖永《桐陰畫訣》


用墨須使有潤,不可使其枯燥,尤忌儂肥,肥則大惡道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筆之執使在橫畫,字之立體在豎畫。氣之舒展在撇柰,筋之融結在扭轉,脈絡之不斷在絲牽,骨肉之調停在飽滿,趣之呈露在勾點,光之通明在分布,行間之茂密在流貫,形勢之錯落在猗正。清.笪重光《書筏》


下筆之初,有搭鋒者,有折鋒者,其一字之體,定於初下筆。凡作字,第一字多是折鋒,第二三字承上筆勢,多是搭鋒。若一字之間,右邊多是折鋒,應其左故也。又有平起者,如隸畫;藏鋒者,如篆畫。尤要折搭多精神,平藏善含蓄,兼之則妙矣。宋.姜夔《續書譜》


劃有陰陽,如橫則上面為陽,下面為陰;豎則左面為陽,右面為陰,惟毫齊者能陰陽兼到,否則獨陽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橫畫之發筆仰,豎畫之發筆俯,撇之發筆重,奈之發筆輕,折之發筆頓,裹之發筆圓,點之發筆挫,鉤之發筆利,一呼之發筆露,一應之發筆藏,分布之發筆寬,結構之發筆緊。清.笪重光《書筏》


大抵用筆有緩有急,有有鋒,有無鋒,有承接上字,有牽引下自,咋徐還疾,忽往複收。緩以仿古,急以出奇;有鋒以耀其精神,無鋒以含其氣味。橫斜曲直,鉤環盤行,皆以勢為主。然不欲相帶,帶則近於俗。橫畫不欲太長,長則轉換遲;直畫不欲太多,多則神痴。意盡則用懸針,意未盡須在生筆意,不若用垂露耳。宋.姜夔《續書譜》


橫不能平,豎不能直,腕不能展,目不能注,分布終不能工;分布不工,規矩終不能圓備;規矩有虧,難雲法書矣。清.笪重光《書筏》


作字如應對賓客。一堂之上,賓客滿座,左右照應,賓客不覺其寂,主不失之懈。作書不能筆筆周到,筆筆有起訖,頓挫,滑過,如對賓客之失其照顧也。所云筆筆有送到,亦即此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入,亦未有不從規矩而出。所謂因筌得魚,得魚忘筌。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梁同書(清)的楷書《從妹汪安人傳》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書法技法,總有一條對你有用的



梁同書(1723年-1815年),字元穎,號山舟,晚年自署不翁,九十以後號新吾長翁,與安徽亳州(今徽縣)梁、會稽(浙江紹興)梁同治並稱"三梁"。大學士梁詩正之子。新吾長,錢塘人。大學士梁詩正之子。梁同書生性重孝,以書法著名。他的書法也是從董、趙起步的,並且博涉顏、柳、米等唐宋諸家。他主張不拘泥於前人的成法,強調在創作中自出胸臆。在《頻羅庵論書》里他是這樣說的:帖教人看,不叫人摹。今人只是刻舟求劍,將古人的書一一摹畫,如小兒寫仿本,就便形似,豈復有我。梁書以行草見長,結字端嚴穩妥,用筆嫻靜流暢、平和自然、從容洒脫,那種溫文而雅的書卷氣息常常撲面而來。因為父親身居高位的關係,梁同書年輕時候的書法就已名揚海內,負書名六十年,當然與他的長壽有直接關係。時論把他和劉墉、王文治、翁方綱並稱四大家。並且聲名遠播到琉球、朝鮮和日本。


天生穎異過人,端厚穩重。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乾隆十七年特賜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後任順天鄉試間考官、會試同考官、翰林院侍講、日講起居注官,賜加侍講學士街。憂歸不復出。同書治家,以身作則,家法亦嚴,因此杭人都稱道梁氏家法。生活簡樸,衣帽終生不換,平時不宴賓客,不受饋贈。畢源曾從楚地贈同書大硯一方,同書堅決不收,畢源執意相贈,同書只好收下,數年後托友還硯於畢。工書法,初學顏柳,後學蘇米,晚年純任自然,冠絕時流。詩多雅意,文亦清峭,故為書名所掩。年九十餘,尚為人書碑文墓誌,終日無倦容,並無蒼老之氣。卒之前數日,自書訃,蒼勁如昔。新書碑版遍環宇,與翁方綱、劉石庵(劉墉)、王夢樓(王文治)並稱於時。日本國王曾派人求書,朝鮮、琉球等地亦以其書為貴。著有《頻羅庵遺集》、《頻羅庵論書》、《直語補正》、《日貫齋塗說》、《筆史》等。傳世書跡甚富,小楷書作尤多。《蘇老泉文卷》,書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時年72歲。紙本墨跡。縱33.4厘米,橫571厘米。故宮博物院藏。梁同書博學多文,善鑒別。由他書寫的碑刻和題寫的不可勝數,負盛名60年。此件行書作品,其書不拘蘇、米形跡,而得其神韻,貌豐骨勁,味厚神藏。其章法平穩,行距疏朗,用筆平和自然,都是承繼趙孟頫、董其昌遺風的結果。此卷中字字提按頓挫交待清晰,技法精湛嫻熟,看似尋常,無新奇驚人之處,然欲達到此也並非易事。梁同書在書寫時揮灑自如,將其功力與性情和諧統一於此作品中。此卷雖然不是梁同書最好的作品,但也能反映出他書藝水平的基本狀況。


梁同書生前淡泊名利,性情耿介不合於流俗。父母死後,他就借口足疾不再做官了。乾隆二十五年(1760),孝聖憲皇太后八十大壽,梁同書進京慶賀。在大臣們集體晉見皇帝的時候,乾隆帝看到他說:"汝來乎?"梁同書回答:"臣足疾未痊,祝聖母萬壽後即回藉。"當時太僕陳句山先生和他站在一起,感到很奇怪,回去就問他:"頃上方向用,何自退若是?"他說:"實有足疾,何敢欺也。"乾隆五十五年(1790),皇帝八十大壽,梁同書晉京賀壽,有人就勸他拜謁首輔以得高位,他毅然不顧,第二天就離京了。他做了《家居賦答友二首》詩以明志。


其一


卅年蒲柳早衰蕪, 壯不如人況老乎。


苦筍硬差良有願, 葫蘆依相已維摹。


休言報國文章在, 只合投閑草木俱。


物不答失天地大, 始終漸負是頑軀。


其二


北望君門首重回, 一門三世荷栽培。


臣心不似菤葹草, 天意須憐臃腫材。


絮已沾泥飛不起, 豆和灰冷爆難開。


他生願作銜環雀, 再上觚稜高處來。


同書治家,以身作則,家法亦嚴,因此杭人都稱道梁氏家法。


梁同書平時生活艱苦樸素,錢泳在《履園叢話》里說他"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簡樸到一個官帽好幾十年也沒有換過,他不喜錢財,也不喜歡參加飲宴。在自己過七十壽辰的時候,把凶具擺在門前以謝客。原配汪氏夫人比他年長一歲,比他早兩年去世。老伴兒死後,他做了一幅輓聯:一百年彈指光陰,天胡此靳?九十載齊眉夫婦,我獨何堪!寫得感情真摯,可見平日里夫婦之間多麼恩愛。梁同書於嘉慶二十年七月十五日(1815年)去世,享年九十三歲。夫婦都能如此高壽,真是難得。死前的數日,他親手寫好了訃告,遺命不讓子女治喪,不刻行狀。談泊之心可謂自始至終。


梁同書篤信佛教,經常用小楷書抄寫佛經。佛教中稱木瓜為"頻羅"。因他家院子里有一株,所以號頻羅庵主。又因嘉慶十六年(1811)冬天,他病重得幾乎死掉,痊癒後於是自號新吾長翁。


雖然讀梁同書的書法不能給我們學習書法帶來更大的幫助,但他耿介撥俗的性格,不慕名利的價值觀念,樸素的生活方式還是會給我們很大的啟發。這些和當代那些所謂的書法家們身上的東西相比,是多麼的不同啊。


關注《書法密碼》 shufamima 微信公眾號,您會有新的發現。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密碼 的精彩文章:

怎麼學習二王,沈尹默先生是這樣說的
宋徽宗趙佶的瘦金書《夏日詩帖》
晉人書法的勢
河西簡牘,蒼茫斑駁,質樸而飛揚
楷書起筆與收筆怎麼寫

TAG:書法密碼 |

您可能感興趣

他的書法 有才有氣
用墨九法,讓書法有了靈魂
用木棍擺出的書法是怎樣的?有圖有真相!
書法創作技法,絕對對你有幫助!
都是書法大家,都有一手好書法,沈尹默和啟功書法好在哪裡?
書法有法?標準在哪?
這樣的書法,有誰不愛?
書法不僅一種玩法
書法秘訣數則 絕對有用!
沒有感情的書法,不是好書法!
《人民的名義》不僅有法治和貪腐,還有書法!
他的書法,你也有收藏!
用這個方法,書法一定能學好——「正」
書法有秘訣嗎?有,這就是!
這書法,寫得有味!
學書法,臨摹真的有用嗎?
有一種養生,叫書法
書法用墨,是這樣調的
即使成不了書法家,你也有一千個理由練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