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留住鄉土基因,請先留住被時光冷落的有價值的老房子。在一個多世紀的守望中,南潯雙林鎮向陽村鄭家人幾經輾轉,終於讓老宅回到了自家手中,更回歸到了村民的記憶中……


如今,老宅巍巍,門前已不知走過了多少人,又攢下了哪些故事?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老宅住過鄭家八代人」


由甬流落雙林發家


經歷了戰火和「文革」等多場浩劫的老宅,其身世頗有故事。鄭新榮拿出家譜,向記者細數著家族內每個分支的流向。「這房子原先有6間,前後三進深,住過我們鄭家八代人。」

人在一所房子里住的時間久了,也會沾染到這裡的一些印記。沿著一張老舊的木製樓梯,隨著腳步前移,不時會發出吱吱的響聲。


「這是我出生的地方,小時候和妹妹的床就放在這裡。」在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居室內,鄭新榮度過了歡樂的童年。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在文化禮堂村史館內,記者看到了鄭氏家族的記載:向陽村鄭氏家族,自第一代祖先鄭熬蘭於光緒初年孤身從寧波遷來,至今已有130多年,在本地已繁衍了八代後輩共200餘人。

初到向陽,鄭熬蘭以行醫為生,本地一村民把女兒許配他成婚,婚後育有3個兒子。因其為人誠實,懂得經營,很快開設了「仙芝堂藥店」和「慶昌米行」。


在鄭新榮的母親章金娥的卧室,依舊保留著當年藥行的賬桌。記者留意到,桌面上有一個銅皮包裹的開槽。「這是當時為了存放銀元特地定製的,上鎖的抽屜就相當於一個保險柜。」她說,這把銅製鑰匙一直隨身帶著,將來再傳給兒子。


對於鄭家的歷史,章金娥只在丈夫的話語間聽到過大概,嫁到鄭家的56年間,她在這裡拉扯大了一雙兒女。如今,兒子出門經商,女兒外嫁,但她依然住在這裡。


「兒子讓我跟他一起住,但我和老頭子住了大半輩子,如今他不在了,我就更要守在這裡了。」屋內的生活場景,總能把人拉回到過去。舊春聯、老式木質碗櫥、木質禮盒……79歲的章金娥身體依舊硬朗,習慣打井水洗衣服、用老灶台燒飯,保持著許多農耕時代的生活習慣。


兩年前,不少人從外地趕來,出高價想買屋子裡的老物件,章金娥一口回絕。在她看來,土地和房子是命根子,賣了房子就等於斷了子孫的後路。

「祖宅要回歸子孫手裡」


東拼西湊贖回家產


這麼多年了,鄭家的祖宅本身沒有變,只有依附在它身上的人變了。繞著老宅走上一圈,記者看到,石灰牆面上長滿了青苔。透過歲月,側門的油漆剝落得髒兮兮的;緊鎖的木門背後,可以窺見裡面坍塌了一半的殘壁。


1990年,鄭家老宅中的兩間,幾經輾轉流落到了外人之手。鄭新榮回憶,爺爺鄭士德好幾個晚上睡不著覺。此後的兩年間,鄭士德一直謀劃贖回這棟房子,但始終未果。

鄭士德生前交代,鄭家的老宅不能旁落。於是,作為第七代的鄭新榮開始了為期兩年的「救贖」之旅。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他東拚死湊了1萬元,從外人手中買回了老宅。


「當時用的都是老版的10元紙幣,足有10厘米這麼厚。」鄭新榮邊用兩個手指比劃著厚度,邊從抽屜里拿出了當年在公證處的購房合約。


一年後,鄭新榮在一旁蓋起了新房,一家人從老宅內搬了出來,老宅就此成了鄭新榮和母親的一份回憶。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有著回憶的,不僅是鄭氏母子,還有周圍的鄰里。村監委主任楊水寶說,老宅前面原先有條河,河邊還有一圈圍廊,是兒時納涼、游泳的地方。那時,扛著自家的長板凳,早早地佔下一片空地,說書先生常由這裡的碼頭上岸,在鄭家擺下場子,聽書也就成了最大的樂趣。


這座老宅,不但傳承著歷史與文化,也寄託著族人對故鄉的親情。今年41歲的湯學清隨了母親的姓,但骨子裡還留著鄭家的血。與鄭新榮一樣,同為鄭家的第七代,他對老宅有著無數回憶。


「玩捉迷藏,幾個人踩得木樓板吱嘎吱嘎地響,大人則在樓下喊著注意安全。」湯學清說。


時光倒流20年,老宅里住滿了像章金娥一樣的原住民,過著「淘米做飯」的慢生活。


近些年,荒蕪的不僅是老宅。如今,不少鄭家後代因為常年在外經商,只有15人尚留在村內生活。


「不要抹去鄉愁記憶」


老宅反哺美麗鄉村


鄭新榮的孩子都已結了婚,但夢裡,他常常還做著兒時最喜歡的遊戲:手腳並用地爬上老宅的屋頂,望著村裡白潭漾里的船隻往來穿梭,等待著父親收工回來。


833天的等候後,鄭新榮終於等來了農房集聚分房的消息。探視了新房,他又開始惦記起自家130多年的老宅。作為我區農房集聚項目試點的首批村莊,等村民裝修完搬進新房,老房子的拆除工作就將推進,「拆了可惜,不拆又怕村裡的政策沒法實施」。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兩難之所以難,是因為兩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9歲那年,鄭新榮從自家門口的白潭漾出發,坐船隻身一人來到湖州,干起了拉黃包車的營生。歲月流轉,時間煮雨。如今,55歲的他已在石淙鎮姚家壩村辦起了一家企業。


36年的日子裡,他唯一不敢忘的,是父親鄭月清給他講述的先祖到雙林打拚發家的故事。如今,父親已經過世,老宅已佇立了一個多世紀,看盡了風雨。


不在文物保護單位內,也不在保護線中,鄭家這座百年老宅目前顫顫巍巍地立在村民面前,靜待它的最終去向。


沒有無緣無故的歷史,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心理鬥爭了一夜,鄭新榮還是忍不住找到村支書楊祥春說明情況。隨後,村兩委便把這座老宅納入了村莊全局規劃之中,作為鄉村旅遊的重要一環。


老宅的生命得以延續,鄭新榮喜出望外。下一步,他打算捐出鄭家的老物件給村史館,「讓老宅的記憶一直傳下去」。


楊祥春介紹,遇到老房子,不會一拆了事。在城鄉一體化的步履中,不要抹去鄉愁記憶,應留住歷史文脈。文脈不斷,才能不忘鄉愁。歷史老建築承載著一個村莊的情感和記憶,村民需要一個「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南潯這個住了八代人的老宅保住了



請給予老宅以長者的尊重


讓·雅各布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書中寫到:「在一個活躍的地區,沒有什麼建築會由於年代太久而被廢棄,因為總有人會來選擇它,其位置始終不會被新的建築取代。」


雙林鎮向陽村的鄭氏老宅正是這樣一座「不會被取代」的建築。隨著美麗鄉村和農房集聚項目對城鄉一體化的持續推進,最為古樸的情感一直未被忘卻。


解開鄉土密碼的關鍵在於是否量體裁衣了一把適合本土發展的密鑰。對於許多原住民而言,保護有價值的老房子的意義並非像傳承歷史內涵那般「高大上」,更為實實在在的是,通過保護修繕,留住內心的一些情懷和兒時的怦然心動。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老宅亦是如此。毫無規劃地推倒有價值的老宅頗為容易,但要重建,談何容易。不僅在於一磚一瓦的不可還原,更在於歷史的不可複製。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乍看起來,有價值的老房子似乎是城鄉一體化推進過程中的負擔,但鄭家老宅的例子卻告訴我們,如果能夠用一種更開闊的視角看待問題,看似是負擔的老宅,也可以變為寶貴的資產,讓一個村莊更加美好。


有價值的老宅保護不在一朝一夕,更不在一人一力,需要每個人疾呼「有價值的老宅,活下去」。因而,在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請給予老宅以長者的尊重。


據南潯發布


(責編:tibet)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西藏網 的精彩文章:

強化婦幼服務為二孩保駕護航
景德鎮傳統制瓷工藝首份地方標準出爐
「梅花」演員齊上陣 秦腔老社「亮家底」
美國學生中文演出《成語魔方》將亮相中國兒童戲劇節
寫劇本拍電影修村史 浙江82歲「花樣爺爺」真夠潮

TAG:中國西藏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同學在農村老宅上百年古井上種了一籠多肉植物,這樣還蠻搭的!
租住的老宅中埋藏著寶藏 六十歲老人變身百萬富翁週遊世界
鏡頭下:一個人的老宅子
夫妻倆深山裡改造2棟老宅,看完想在這裡住一輩子
澳洲老宅頻繁鬧鬼,膽量過人的一家子竟住了55年,稱已經習慣了
農民在老宅地下收穫一筆不小的財富,家人高興壞了,他卻發了愁
這個路邊拾野花的姑娘用鮮花拯救了一座老宅
他把貴州深山裡的老宅改成客棧,好多人想來這裡隱居!
老宅牆縫裡挖出了一張藏了22年的紙條,上面的神預言震驚了所有人……
新加坡第一家族兄弟鬩牆全因這棟百年老宅
農村祖上老宅拆遷後,挖出一樣東西,嚇到了眾人!
這些人在老宅里挖出了各種各樣的寶貝,有300年前的金幣
山村老宅里挖出了一些寶貝,最後居然一個不認識
一戶窮人老宅竟是楠木老屋,一夜之間價飆數億
庾澄慶家族在雲南的老宅子,如今變成高級賓館,住一宿要四千多!
東京一座四代同居的老宅改造
這家人隱居的森林老宅太美了,連劉若英都忍不住來看看!
澳洲老宅的牆縫裡挖出一張藏了22年的紙條,上面的神預言震驚了所有人………
這些人都在自家老宅發現了各種寶貝!趕緊回老家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