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科學家提出木星系統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

中國科學家提出木星系統探測計劃 報告內容曝光

北京時間7月5日中午,經歷了5年飛行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進入木星軌道,開展人類歷史上對木星最深入的觀測。


「探測器入軌後,要看它在軌運行期間能否經受強輻射考驗,按計劃完成20個月的工作。」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社執行總編龐之浩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


近年來,火星探測成為各國航天活動的熱門主題,而對木星的探測,最近也得追溯到2007年新地平線號探測器的一次飛掠。

那麼,木星探測與火星探測有哪些不同?「朱諾」號與她的「前任」「伽利略」號的使命有什麼區別?我國在木星探測方面有何計劃?


龐之浩介紹,火星與木星有很大不同。在距離上,火星距地球最近約5500萬公里,最遠超過4億公里;木星距地球更遠,達到6.4億至9.3億公里。


同時他介紹,火星是岩石星球,只有兩顆衛星;木星是氣態行星,是太陽系內形成的首顆行星,成分跟太陽及其相似,而且其已被發現的衛星達到68顆,因而被比作「小太陽系」。「對木星進行探測,有助於加深對太陽系的了解。」他說。


「朱諾」項目首席科學家斯科特·博爾頓認為,了解木星有助於進一步了解所有星體,可以追溯太陽系歷史的源頭,了解什麼促成了行星的生成,為什麼行星的成分和太陽有區別等。

20世紀70年代,人類就開始探測木星,已發射先驅者10號、11號,旅行者1號、2號等8個探測器。但龐之浩表示,其中大部分只是「路過」木星,順便獲取圖像和數據。


首個用於專門探測木星、幫助人們深入了解木星的,是1989年發射的「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它於1995年12月抵達木星環繞軌道,對木星大氣開展了近8年的研究,最終墜入木星大氣層焚毀。由於還肩負著探測木星衛星的使命,同時出於對木星輻射的忌憚,伽利略號的軌道很高,距離木星約20萬公里。 龐之浩介紹,「朱諾」號與「伽利略」號的任務頗有不同。


在軌道設計上,「朱諾」號為了近距離探測木星,精心選擇了一條可以避開強輻射區域的橢圓形極地軌道,最近離木星雲層不到5000公里,遠木點高度約為1.88萬公里。在如此近的距離下,「朱諾」號的核心任務之一是要探測木星內部,看木星究竟全部由氣體構成,還是擁有被大氣包裹的核心。此外還要對木星的大氣、磁場、引力等進行探測。


除了用軌道躲避輻射,「朱諾」號還採用了鈦合金防輻射屏蔽裝置。該裝置大小相當於一輛SUV,如同一件盔甲,將「朱諾」號的中央控制系統、數據處理設備等20個重要的電子設備嚴嚴實實的罩在裡面,使其免受輻射影響。


此外龐之浩表示,在過去所有距離遠於火星的探測任務中,探測器都採用了核電源,而「朱諾」號仍使用了太陽能,主要原因是要降低成本、縮短研製周期,同時也為了更加環保。因為按照計劃,「朱諾」號圍繞木星運行20個月以後將撞向木星,如果用核能,有可能對蘊藏生命的木星衛星造成污染。

儘管木星距地球很遠,但龐之浩認為在測控方面無需擔心。他說,美國在本土、澳大利亞和歐洲分別建設了深空測控站,無論地球轉到哪個方向,都能完成對探測器的測控。「美國現在還能測控旅行者一號探測器,它跟地球的距離達190億公里。」他說。


鑒於探測木星意義重大,我國科學家在已經出版的《2016—2030年空間科學規劃研究報告》中,也提出了木星系統探測計劃。


記者了解到,該計劃的基本科學目標包括研究木星磁層結構,木衛二大氣模型,木衛二表面冰層形貌及厚度,金星、地球、木星間的太陽風結構。


同時計劃中還提出對地球生命的地外生存狀態及演變特性進行研究,指出要開展木星系統探測器在行星際飛行期間,以及木星系統探測期間的微型遙測遙控生物試驗,觀測並研究地球生命在不同空間段的生命狀態、適應性反應及變化過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網 的精彩文章:

歐盟決定加緊整合 擬建統一的邊境及海岸警衛隊
韓主流媒體高調叫囂:部署薩德 不用看習主席臉色

TAG:中華網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開啟引力波探測計劃
日歐水星探測計劃再延遲 行星科學家表示很正常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世界首創一技術讓美國大開眼界
美宇航局新探測計劃:飛往木星特洛央小行星和全金屬小行星
美國正步步推進木衛二探測計劃
《星球大戰:前線2》版主泄露遊戲全平台封測計劃
中科院遙感地球所參與推動全球寒區觀測計劃
人工智慧從Gaia衛星觀測計劃中找到新高速恆星
頂尖科學研究:地球探測計劃,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
阿愛里塔—蘇聯時期的載人火星探測計劃
中國已提出木星探測計劃 擬2030年開展生物實驗
科學家使用硬體來檢測計算機軟體病毒
美歐協商最新探測計劃:2020年後發射探測木衛二海洋
iOS 11 公測版發布:蘋果開放公測計劃,人人都可參與體驗
NASA公布太陽探測計劃,近距離了解太陽秘密
中國將啟動地球深部探測計劃:2%的能量,能用5千年
iOS 11第四個公測版如約而至,加入公測計劃的朋友們快快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