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治頸椎兵,重在柔筋正骨

中醫治頸椎兵,重在柔筋正骨


中醫治頸椎兵,重在柔筋正骨



現代人的頸椎病與伏案工作時間延長、不良生活習慣增多緊密相關,頸椎病的患病率近年處於不斷上漲的趨勢。頸椎曲度異常(筆者稱其為「骨不正」)的發生率在頸椎病患者中高達95%,它既是頸椎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也是導致癥狀出現的主要「病邪」。因此,治療頸椎病應注重祛除「病邪」——調整生理結構,強調「骨正」。

局部外治 緩筋止痛


隨著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原本多見於40歲以上人群的頸椎病發病年齡日趨年輕化,且他們多隻見局部癥狀,並無其他全身癥狀。所以治療當以局部治療為宜,治法以通經活絡、緩筋止痛為主,目的是恢復頸部筋肉結構的平衡,強調筋柔。理筋手法可以糾正頸椎小關節錯位或紊亂、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筋肉粘連,從而改善力學平衡。


中藥局部外用如貼膏、舒筋活絡外敷包等使中藥直接作用於局部病灶,充分發揮藥物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作用,又不致使全身陰陽、氣血平衡被打破,而且使用方便、快捷,易被患者接受。除此之外,中醫局部外治法還有很多,如針灸、中藥熏蒸等,其治療效果也較顯著。


藥物內服 補腎通絡

治療頸椎病,藥物內服也是必不可少的。中醫認為,項痹或因肝腎虧虛、慢性勞損導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而不榮則痛;或復感風寒濕邪,寒濕凝滯,或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暢而不通則痛。筆者注重調整局部與全身的關係,在詳細詢問病史、癥狀後,根據病人的情況制定特異性的理、法、方、葯。方中重用葛根、伸筋草、透骨草、川芎、蜈蚣、地龍等通筋活絡,片薑黃、乳香、沒藥活血止痛,白芍柔肝緩筋,或加黃芪、當歸之品益氣養血,或加防風、細辛、白芷之物祛風散寒,或加地黃、補骨脂、桑寄生之輩補益肝腎。諸葯合用,共奏活血通絡、祛風除濕、柔肝緩筋、補腎強骨之功。對於癥狀較重者,可適當增加消炎止痛、消腫、營養神經的西藥。有些頸椎錯位 整脊可恢復  早上起床後突然覺得頸部疼痛,到醫院拍片檢查後,醫生告知是頸椎病,有經驗的中醫整脊專家囑病人取卧位或坐位,在病人還沒有留意時,瞬間一個果斷、到位的手法隨即使病人有「解套」般的感覺,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疼痛解除了,頸部屈伸轉側自如了。這看似神奇的一幕,卻是不少頸椎病患者親身體驗過的中醫整脊手法,診療原理也十分簡單。


整復小關節錯位


人體的脊柱好比一座房屋的大梁,承擔人體尤其是上半身的大部分體重。除了承重外,「脊梁骨」還需要根據人體活動的需要做出前屈、後伸以及左側、後彎等動作,可謂舉足輕重。如果長期姿勢不正確、外傷或過勞等,脊柱就會很受傷,出現脊柱小關節錯位,甚至椎體紊亂、失穩,韌帶鈣化等,從而引起一系列癥狀。若小關節錯位,甚至椎管神經受到卡壓,則會引起頸部疼痛,屈伸轉側受限,通過整脊手法可整復錯位,使之筋柔骨正,恢復正常的曲度。它操作簡便、無創、見效快,患者容易接受。


所謂整脊療法,又稱脊柱(定點)旋轉複位法,它對醫生的手法要求比較高,如果在施術時力度掌握不好或患者不配合導致旋轉過位,很可能會加重患者的脊柱損傷。筆者的複位經驗是先用分筋彈撥、按壓疏理等手法鬆弛緊張的患處肌肉,隨後讓患者取正卧位,以使脊柱周圍的肌肉處於放鬆狀態;醫生以一手的虎口握住患者的痛點(定點),另一手在痛點處向錯位突出的反方向45度角推頂,使錯位的關節回復原位。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養生知識 的精彩文章:

養生:認識「脊柱病」
瘀是發生疼痛和疾病的罪魁禍首
養生:道教五臟調養秘法—調肝
養生之道與養生之術的區別
天天養生:你若不排毒,毒就會堵死你!

TAG:中醫養生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