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Symbol or Not: Research on the Colour Design Ideology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李路珂/LI Luke

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而独特的色彩设计传统,在这一传统中,以「五色」为核心的象征体系,将色彩设计变成礼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建筑色彩因此成为建筑等级和功能的表意符号。但象征的恰当性并不会必然地发展为视觉上的美感。「象征」与「美」,正是中国建筑色彩设计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的协调和取舍,构成了中国建筑色彩设计思想的演进线索。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建筑色彩,五色,设计思想,象征性


1 引言:关于中国建筑色彩特征的讨论


2 「五色」及其象征系统

2.1 正色、间色与五行——中国古代的「原色模型」


2.2 五色象征与礼制建筑的色彩


(前文提要)


3 建筑中的「五色」与等级制度


作为礼制系统的一部分,「五色」除了作为「五行」的象征,还要作为划分等级的工具。先秦两汉时期,主要以正色、间色区分尊卑,而在魏晋以后的舆服制度中,服装的色彩成为区分官员品级的主要符号,但对于尊卑的划分并非「正色」高于「间色」那么简单,而是受到五行轮换和色尚的影响而多有变化。如两晋时期规定:皇太子的绶带为朱黄色,诸王绶带为纁朱色,贵人用紫绶、九嫔用青绶[29]。唐太宗时期则规定官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庶人服黄[30]。五代、两宋经历了多次服饰色彩制度的调整,宋初的规定是,天子玄衣纁裳,品官依次为青罗衣绯罗裳、紫檀衣朱裳、青衣纁裳[31]。从宋代院体人物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的服饰色彩,虽与舆服规定不尽相同,却可以十分明确地体现出「正色」与「间色」的区分。例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宋皇帝后像,皇帝服白衣或红衣,皇后服青衣红裳,侍女服黑衣红裳,均为「五方正色」(图9);波士顿美术馆藏的宋徽宗摹张萱《捣练图》,表现城市贵族妇女形象,其服饰色彩则运用晕染方法体现丰富和谐的间色(图10)。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9 宋代绘画服饰中的「正色」(上至下):


a 宋太祖坐像 b 宋仁宗坐像 c 宋仁宗皇后坐像(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0 宋代绘画服饰中的「间色」:宋 赵佶 摹张萱《捣练图》(局部)(图片来源:波士顿美术馆藏)


与服装相比,建筑物的体量较大,材料也须首先保证坚固耐用,因此可供选择的色彩并不像服装那么丰富。在人们能够大量烧制不同色彩的琉璃瓦之前,在建筑立面中占有将近一半面积的屋顶部分,大多只能以灰瓦或茅草的本色为主,而鲜明色彩的施用,主要集中在檐下与屋身的梁柱、斗栱、门窗等部分,其中以柱子色彩为最关键。唐宋之后,琉璃瓦的施用逐渐普及,琉璃瓦的色彩也由青绿为主变为五色兼具,于是屋面的色彩也成为标识等级的重要因素。位于建筑群最前端的大门,就如同礼服的冠冕,对等级标示亦有着特殊的重要性。


3.1 柱子色彩与等级制度


从文献显示的信息来看,柱子的色彩可能是建筑色彩中最早用于标示等级的因素。


据《春秋谷梁传》载,鲁庄公「丹桓宫楹。礼,天子丹、诸侯黝垩,大夫仓,士黈。丹楹,非礼也」5)。鲁庄公作为一个诸侯王,本应采用「黝垩」(黑白)作为柱子的色彩,却采用了「丹楹」(朱红色柱子),此事因逾越礼制而载入史书。由此可知,柱子(古称「楹」)的色彩在春秋时期已是区分等级的重要依据。


在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可以找到不少关于柱子色彩等级的记述,且均以朱红色柱子为最高等级,但中、下等的柱子色彩则有变化。例如一份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太后宫殿(临安慈福宫)的交割文件[32]显示,在整组太后宫殿中,只有门殿、正殿和内殿前廊使用了朱红柱子,其他建筑的柱子则采用「黑漆退光」「绿油」「红」「黑油」等做法。明清时期的制度[33-36]则规定,天子、亲王的门殿柱子可以用朱漆或红油(朱红油饰),公侯及品官的门柱用黝垩、其他建筑柱子用素油,庶民则用黑色。


明清以前的柱子色彩实例已不可寻,但在一些宋代院体绘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柱子色彩的有序施用,例如天津市博物馆藏宋画《金明池争标图》,表现北宋皇家园林金明池,其中的临水殿是皇帝驾幸观赏争标盛会之所[37],大门及殿身柱子均用红色。(图1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马远所绘的《华灯侍宴图》,表现南宋临安宫殿的景象(图12)。南宋统治者为表明收复中原的决心,一直以杭州为行都,所建宫殿亦按行宫规制,等级自降一等,《华灯侍宴图》中表现的建筑色彩,其前廊柱子、门窗全用黑色,但是屋内柱子和陈设却透出红色,表现出含蓄、内敛的特征。在金代宫廷画师王逵绘制的山西繁峙岩山寺南殿壁画中,以大量建筑为背景绘制释迦牟尼佛传故事,由于释迦牟尼早年所在的国家为一个小封国,故其生活环境的表现可能参照金代的皇宫形式,降低一等[38]。在画中可以看到绿色柱子的大量使用 (图13)。


11 宋画《金明池争标图》局部(图片来源:天津市博物馆藏)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2 宋画《华灯侍宴图》局部(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3 金代山西繁峙岩山寺南殿东壁壁画局部(摄影:贾玥)


3.2 大门色彩与等级制度


关于大门色彩等级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汉代:据南朝《宋志》的考证,汉代旧制,天子大门涂朱红,三公(最高官员)大门涂黄,称「黄閤」6)。


明清时期规定帝王和亲王的大门用朱漆金钉,公侯用黑饰、公主及品官用绿油或黑油饰[33-36]。


3.3 屋面色彩与等级制度


屋面由于有防雨的要求,在材料选择上受到诸多的限制。在人们能够大量生产琉璃瓦之前,还没有一种理想的材料能够为屋顶赋予鲜明的色彩。据文献的记载,早期礼制建筑为了获得彩色的屋顶,「以木为瓦,以夹紵漆之」[39],用油漆的木板作为屋面,这显然不是一种耐久的方式,而是为了特殊仪式所作的权宜之计。因此,屋面的色彩设计,以及屋面色彩的等级划分,可能是在琉璃瓦技术成熟之后才真正得以实行。


早期文献中的「琉璃」往往泛指人工烧制的玻璃或釉质物,为罕见的宝物。西汉时期的一些奢华的建筑,把透明的琉璃用作窗户、屏风等部件,以获得良好的室内采光,如西汉长安赵飞燕女弟所居的昭阳殿,「窗扉多是绿琉璃,亦皆达照,毛发不得藏焉。」[40]汉武帝所造的神明殿「扇屏悉以白琉璃作之,光照洞彻」[41]。


琉璃屋瓦的使用,可能不会早于汉末三国时期。据宋人笔记载,三国时期曹操所筑的铜雀台,「其瓦初用铅丹杂胡桃油捣治,火之,取其不渗,雨过即干耳」[42],铜雀台所用的屋瓦是加入铅丹烧结的,类似于后来的琉璃瓦,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可能还没有获得纯正鲜艳的颜色,但人们已经发现这种材料可以「不渗,雨过即干」,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北魏时期,由于中亚地区技术的引进,中国的琉璃技术有了大的飞跃,使得琉璃由稀世珍宝变为可以大量生产的产品,见《魏书》的记载:「(北魏)世祖时(424-452年),其国(大月氏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馀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43]此后,北魏平城穆帝时期(452-465年)的宫殿「太极殿、琉璃台,瓦及鸱尾,悉以琉璃为之」[44],琉璃瓦件已经得到一定规模的使用。


然而,关于琉璃屋面色彩的等级,直到宋朝都没有出现正式的规定。宋《营造法式》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载琉璃瓦配方和制作工艺的文献,其中只有一种配方:「以黄丹、洛河石和铜末,用水调匀……」[45],根据与其他琉璃配方的比照可以知道,这种配方烧制出的琉璃应该以绿色为主[46],这也是唐宋时期的琉璃瓦件实物和图像中最为常见的色彩类型(图14)。现存唐宋时期规模最大的琉璃建筑实物为河南开封铁塔,虽经历代修复,但还保留了一部分宋代琉璃原物。整座塔的外露部分以80余种预制的琉璃砖砌筑而成,琉璃砖的色彩以褐色为主,间以黄、绿等色,纹样有飞天、降龙、麒麟、佛像、弟子、力士、宝相花等,其丰富程度远远高于《营造法式》记载的情况(图15、16)。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4 唐宋元时期的琉璃瓦件(左至右、上至下):


a.b 陕西黄堡窑遗址出土唐代琉璃瓦件(图片来源:唐代黄堡窑址)


c 北京金世宗兴陵墓道出土的绿琉璃釉背兽(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编. 北京金代皇陵.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d.e 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黄绿琉璃釉瓦件(图片来源:首都博物馆编. 元大都. 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5 河南开封铁塔琉璃砖砌仿木结构立面局部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6 开封市博物馆藏开封铁塔北宋琉璃砖(15.16摄影:李路珂)


元明清时期,琉璃产业由于大型宫殿、王府的建造而得到极大的促进。元初为修建大都宫殿,在城南海王村修建琉璃窑(即今北京市和平门外琉璃厂),又从山西潞安调请琉璃名匠,指导琉璃窑厂的烧制技术。明清时期,琉璃官窑进一步扩大规模,琉璃厂也受工部的直接管辖。


明清时期的建筑制度对屋瓦的色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帝王宫殿用黄色琉璃瓦,亲王用青色或绿色琉璃瓦,各品官员不许用琉璃瓦,但可以用灰色筒瓦,庶民则只能用灰色板瓦(图1)。


* 图1:请见下方前文链接


4 「滥用」与「节制」:中国建筑色彩设计中形式理性思想的发展


本文的开篇已经讨论了20世纪初期的学者对中国建筑色彩之「滥用」和「节制」的争论。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这一争论已经持续了数千年。


4.1 五色批判与素色之美


在先秦时期「五色体系」发展成熟的同时,就有不少人对「五色」进行了批判,其中最有力的批判来自道家。例如《庄子·外篇·天地》,将「五色乱目」作为「五害」之首:「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三曰五臭薰鼻……四曰五味浊口……五曰趣舍滑心……此五者,皆生之害也。」老子《道德经》也说「五色令人目盲」。这些观点反对过度使用色彩对比,也不提倡色彩的符号化与象征化,在哲学上是一种反理性和自然主义的态度,在色彩学上却可以理解为对色彩之情感效应的关注,以及对色彩简约、统一与和谐的倡导。


「五色批判」为色彩设计思想所带来的倾向,可以概括为两种:一是崇尚单色,二是崇尚材质的本色。


崇尚单色的思想可见于《文子·道原》:「无色而五色成焉……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 《文子》以白色为诸色之本,看上去像是牛顿分光理论的一种哲学表述。


崇尚材质本色的思想则见于《说苑·反质》引孔子言:「丹漆不文,白玉不雕,宝珠不饰,何也?质有馀者,不受饰也」,孔子虽是讲究礼教次序和色彩等级的儒者,却也将材质的本色作为色彩设计的最高境界。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孔子的论述中,丹漆饰面而无纹样的「丹漆不文」也被看作一种本色,可见「单色」和「材质本色」在某些情况下是被视为等同的。


「五色批判」对于「五色体系」是一个重要的补充,二者之间相互辩证和制衡,便形成了用色的节制。


从北京明清礼制建筑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五色」被「节制」的过程: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天坛圜丘坛,原铺青色琉璃砖;日坛坛台铺红色琉璃砖;地坛方泽坛台铺黄色琉璃砖;月坛坛台则铺白色琉璃砖[46],等等。不过这些铺地琉璃砖,在清代一律被改为灰色的青砖或青石,彩色装饰多被限制于坛台或台阶的侧面。这个修改当然首先是提高了地面防滑和耐磨的性能,有着实用功能上的好处;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清代皇家建筑的设计者对于色彩的认识,并不拘泥于象征符号的「正确性」,而是更多地着眼于统一的视觉效果给予人的情绪感染。


天坛祈年殿的色彩更改,是上述思想的更为典型的例证。祈年殿的三重屋檐在明代初建时,上檐用青色琉璃瓦,中檐用黄色琉璃瓦,下檐用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为统一的青色琉璃瓦,即今天所见之形象——这一色彩效果无疑更加凝练、统一、庄严(图17)。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7 北京天坛祈年殿的屋顶色彩,明代三色屋顶的想象图与清乾隆年间改造后效果的对比(图片来源:楼庆西摄,王南改绘)


关于明代建筑与清代建筑在色彩设计上的区别,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但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大致可以推测,梁思成、林徽因所称赞的,将色彩作为「有节制之点缀」,应该是在先秦已经具备了思想的基础,而在清代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4.2 「乱目」与「分明」:形式理性思想的演进


当人们讨论建筑色彩是否被「滥用」时,除了色彩本身的和谐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色彩设计是否与建筑本体的形状及空间形成恰当的关系。尽管色彩对感觉的刺激要比形状的效果更加强烈,但视觉艺术中的理性思想认为形状的重要性高于色彩,色彩的设计应该对形状起到表达或修饰的作用,而不是相反。


例如康德在《判断力批判》 (1790年)中所说:「美术类的视觉艺术,最主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而不是通过感觉上令人愉快的色彩的表现)。那种能使得轮廓线放射出光彩的色彩……往往也是因为有了美丽的形状才变得华贵起来。」[48]《庄子》对「五色乱目」的批判也同样可以理解为:色彩的滥用扰乱了人们对形状和意图的理解。


中国传统礼制体系中的「五色配五方」的思想导向了一种色彩设计中的符号学倾向,即运用色彩对比来标示和区分不同的身份和等级。这对于符号意义的表达是十分有效的,但对于形状和空间的表达就未必总是那么恰当了。「五色体系」在中国历史上的礼服设计中被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在建筑造型中,并非所有的部件都可以被赋予某个特定的等级或身份。在本文的第二节已经阐述了在一些尺度较大、位置较重要的部件中,例如柱子、门板和屋面,古人的确运用某种特定色彩的涂饰来表达等级和象征,但在一些更为复杂的部位,例如檐下斗栱、椽飞等部位,则很难运用某种单一的色彩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从中国早期建筑色彩的实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做法是运用不同色彩的对比来区分不同的建筑构件,或同一构件的不同表面。例如1984年焦作市马作村出土的东汉彩绘陶仓楼,运用了红、绿、紫、白4色区分斗栱的各层部件,又用白、赭红、深赭等色区分门窗和栏杆的纹饰。在运用这些色彩的时候,东汉时期的人们似乎非常小心地将结构轮廓线鲜明地描绘出来,但并没有考虑色彩的冷暖、明度等特性,这也导致建筑中某些本来凹入的部分,由于使用了明度和彩度较高的色彩,看起来像是在往外跳跃(图18a)。又如敦煌莫高窟172窟壁画中盛唐时期的建筑,使用了淡黄色和橙黄色来区分远近的不同建筑,然后又在刻画檐下斗栱及椽飞等复杂木结构时,使用黄、绿、青、赭等色区分不同的构件,以及同一构件的不同侧面(图18b)。这样的色彩搭配,由于是出现在壁画中,因此很难确定是画家为了表现三维空间所作的色彩处理,还是如实地表达了当时建筑色彩设计的特点,但我们可以从一座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的色彩中看到这一设计方法的成功运用,平遥镇国寺大殿的内檐木结构,主要构件通刷红褐色,栱枋底面作浅绿色,红绿两种互补色相的对比,以及深赭与浅绿之间的明度对比,成功地强调了结构构件本身的空间美感(图18c)。这座建筑梁架上的题记显示其经过从金代到清代的多次修缮,构件表面的色彩很可能也是清代重修之物,但由于这座建筑的木结构比例与一般清式建筑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人们在维修时,并没有像对待寺院中其他建筑那样,画上当时流行的彩画纹样,而是保持了数百年前的色彩设计风格[49]。北宋《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则显示出在构件的不同表面对不同色相的自觉运用(图18d)。在「解绿装」和「丹粉刷饰」的斗栱色彩规定中,在斗栱的底面使用了比侧面明度和彩度都更高的色彩,这一设计无疑有利于强调构件的形体特征。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8 利用色彩对比来区分不同建筑构件,或同一构件的不同表面的例子(上至下):


a 东汉 彩绘陶仓楼局部(1984年焦作市马作村出土,河南博物院藏,摄影:李路珂)


b 盛唐 敦煌莫高窟172窟南壁壁画局部(图片来源:孙儒僴,孙毅华 主编. 敦煌石窟全集 21 建筑画卷.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c 五代 山西平遥镇国寺内檐色彩(摄影:李路珂)


d 北宋《营造法式》彩画作中「解绿装」和「丹粉刷饰」的斗栱色彩(图片来源:李路珂. 《营造法式》彩画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在色彩和纹样语汇极大丰富的宋代,的确也存在色彩装饰扰乱形状表达的情况,尤其是在民间建筑之中。例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M1前室彩画,大量运用各类植物纹样与几何纹样,并在纹样单元的周围运用色彩渐变(叠晕)的方法来强调纹样的轮廓(图19)。这样做的结果是,斗拱结构的轮廓被装饰纹样的轮廓所切分和扰乱,不同构件在空间上的远近关系也被许多光晕的错觉所「拉平」,导致人们很难清晰地辨认出建筑的结构形式。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19 北宋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M1前室彩画(图片来源:宿白. 白沙宋墓.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57.)


如果比较一下《营造法式》记载的北宋官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及现存实物中的清官式高等级建筑彩画(图20),我们会发现,历经元、明、清三朝的发展,虽然色彩的象征意义大致相同,但色彩在建筑上的配置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例如檐下斗栱、栱眼壁等部分的彩画,北宋官式最高等级的「五彩遍装」(图20a),通常有意识地采用红色与青、绿相间,形成强烈的冷暖对比,而清式的檐下通常以青绿二色为主,使檐部色彩退入挑檐的阴影之中(图20b)。柱子的彩画也有较大的变化:虽然高等级建筑的柱子都是以红色为主,但清代通常采用纯色油饰,显得庄严稳定,而北宋官式却在柱上采用带叠晕的团科纹样与卷草纹样相间,形成华丽、跃动、极富表现性的效果。从冷暖色调的理性运用看来,清官式建筑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色彩和形体之间矛盾,可以说在形式理性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而这一发展付出的代价,就是官式建筑的色彩的定型化,以及个体差异的消减。

象征内外:中国古代建筑色彩设计思想探析



20 北宋官式与清官式皇家建筑立面色彩的比较(左至右):


a 北宋 一座北宋末期城门楼的色彩设计(图片来源:李路珂、何珅、邓阳雪绘制)


b 清 北京故宫皇极殿金龙和玺彩画(图片来源:孙大章 编著. 中国古代建筑彩画.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中国建筑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被作为建筑等级和功能的表意符号,但象征的恰当性并不会必然地发展为视觉上的美感。「象征」与「美」,正是中国建筑色彩设计思想的两个主要方面,二者的协调和取舍,构成了中国建筑色彩设计思想的演进线索。并非每一种古代形式都能达到成熟和经久不衰的水平。通过建筑色彩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古人在形式与象征之间取得均衡的探索过程。


注释


......


5)《春秋谷梁传》鲁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71年)。


6)据(唐)杜佑《通典》引南朝《宋志》考证:三公黄閤,前史无其义。……夫朱门洞启,当阳之正色也。三公之与天子礼秩相亚,故黄其閤以示谦,不敢斥天子,宜是汉旧制也。


参考文献


......


[29] 晋书. 舆服志.


[30] 旧唐书. 卷3.


[31] 宋史 卷152~153· 舆服志: 3~4.


[32] (宋)周必大.《思陵录》卷下. 清 欧阳启重刊本. 丛书集成三编. 第19册. 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本: 399-400.


[33] 明史. 卷68 舆服四·宫室制度·臣庶室屋制度. 中华书局标点本6: 1670.


[34] 大明会典. 卷62 房屋器用等第.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卷127 工部.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 钦定大清会典 卷72工部.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 东京梦华录 卷7.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


[38] 傅熹年. 山西省繁峙县岩山寺南殿金代壁画中所绘建筑的初步分析//建筑历史研究. 第1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39] 宋史 志第54礼4:蔡攸言:明堂五门,诸廊结瓦,古无制度,汉、唐或盖以茅,或盖以瓦,或以木为瓦,以夹紵漆之。


[40] (汉)刘歆 撰,(晋)葛洪 录. 西京杂记 1. 四部丛刊初编本.


[41] (汉)班固. 汉武故事. 古今逸史本.


[42](宋)何薳. 春渚纪闻 卷9 记砚.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3] (北齐)魏收. 魏书. 列传第90·西域. 武英殿二十四史本.


[44] 太平御览. 居处部21 城下.


[45] (宋)李诫. 营造法式. 卷15 琉璃瓦等. 梁思成注释本.


[46] 李全庆, 刘建业. 中国古建筑琉璃技术[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47] 大明会典 卷181. 营造一.


[48] 康德. 康德著作全集 第5卷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M]. 李秋零 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49] 刘畅. 山西平遥镇国寺万佛殿与天王殿精细测绘报告. 北京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20151080466)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全文刊载于《世界建筑》201607期P34-41。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建筑 的精彩文章:

TAG:世界建筑 |
您可能感興趣

《海贼王》古代兵器冥王的秘密,弗兰奇手上的设计图是什么?
论设计中的创造性思维!
解读!色彩设计中的心理感应
博古架,古人的设计思维
炉石设计师问答大爆料,青玉德还在观察?
中国设计最奇怪坦克:扔掉炮塔 换成喷气式发动机
现代感、科技感十足的别墅设计,外形就像是话语中放了颗钻石!
【独家首发】择木创建 | 择木创建办公室 ? 玩味设计
设计师玩色彩的必备应用
视觉色彩在包装设计的运用
设计|营造一个五彩缤纷的家:浅谈色彩分类及在家居、影音生活中的应用
想成为优秀设计师?从远离「摇摇车」开始!
中国古代特有「巫术」,专门针对处女设计,影响中国几千年
美甲小课堂:适合成熟女性的优雅美甲技巧设计
时尚的设计,亮丽的颜色,带你走进少女时代
骂声中逆袭的星二代,为LV设计包、提名奥斯卡,她恬淡活成想要的模样
科学家采用硒化铜纳米团簇设计新一代锂电池
探讨平面设计中有关版式的几个问题?
《怪物猎人:世界》武器设计大赛:“人生总得带点绿之弓”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