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駕著無動力帆船,攝影師爾冬強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沿途收集了大量文獻、書籍、照片、實物,這一次重走的成果彙集成《一個人的絲綢之路——爾冬強海上絲綢之路視覺文獻展預展》,正在修復不久的上海徐家匯大修道院內展出。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爾冬強在斯里蘭卡拍攝的作品。


攝影,因為截取了事物在時間中的某個片段,而成為與時間有關的藝術,有一些攝影家總不滿足於與當下發生關係,他們逆時間的河流而上,在漫長而無邊際的歷史中,嘗試與屹立千年的遺址對話,與一些文化曾經到達過的痕迹對話。這與其說是和物的對話,不如說是和時間的對話、和永恆的對話。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廣州十三行舊景。


最早提出視覺文獻概念的上海攝影家爾冬強始終認為自己斷斷續續做了三十多年的事情具有歷史價值。他從2000年開啟的重走「絲綢之路」,先是經歷了從河西走廊、新疆全境以及歐亞草原、蒙古國、伊朗、土耳其、埃及等地的陸地考察,從去年開始,爾冬強駕著無動力帆船又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而行,橫跨11549海里,海上航行109天,岸上採訪96天,一個個島地走下去,從東邊的日本長崎、沖繩,到中國台灣,再沿著中國海岸線往南,到香港、澳門、海南島、台灣基隆,到菲律賓的蘇比克,到馬來西亞、新加坡,穿過馬六甲再到泰國、印度、斯里蘭卡,實地查看每個地方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遺存。


他寫道:「闖蕩四海的古代先民,直掛雲帆,踏遍滄海,飲咸吃腥,用漢字撰寫歷史的疆域,通過信風貿易四海流播中華文明。」時至今日,在活色生香的人文生活中,這種巨大的歷史存在仍舊以服裝、建築、舞蹈、音樂、語言、美食等多種形式沿襲至今。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上世紀初在中國旅行需要的參考資料。


如今,爾冬強沿途收集的大量文獻、書籍、照片、實物,都在徐匯區政府大院內修復不久的徐家匯大修道院頒禮堂內展出。這個名為《一個人的絲綢之路——爾冬強海上絲綢之路視覺文獻展預展》展廳內,四周藍綠色的六角形馬賽克地轉,樣式古樸的雙層百葉窗,與展廳內揚帆的中國帆船模型相映襯,展覽的物理空間與展覽的精神氣質相吻合,凸顯著上海這個城市所蘊含的東西方交流的基因。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1923年,西方旅華藝術家繪製的中國木帆船。


展品中,幾封殘缺的信封因各異的手書而帶著親切感。「陳廣恭啟」「家慈親大人收」「林金海光先生安展」等等,信封上不僅有慣常的收件人名,還有「外附大銀叄拾元」「內信順至潮安」等字樣。這些信的發出地為麻坡、小呂宋、摩尼等等這些古時地名。


爾冬強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這叫「僑批封」。因過去沒有銀行、郵局,下南洋打拚的中國人想要寄錢回家,就得請寫字先生給家裡寫信,信封上會標註寄出多少錢,而信內會寫明多少錢給父母,多少錢建房子,多少錢給孩子讀書,還有多少錢贈予親友。每當做僑批局生意的人在南洋置辦貨物返回祖國大陸時,這一摞「僑批封」就隨大船將遠方親人的挂念帶回家鄉。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英文出版的中國旅行遊記。


這些歷史的幽微細節,在宏大敘事的歷史書籍中難得一見。



一位攝影師乘帆船重走海上絲綢之路,他帶回了什麼?


上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上海引水員手冊。



【對話】


澎湃新聞:一般認為,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是泉州,上海在絲綢之路上承擔了怎樣的角色?


爾冬強:大量的文本證明上海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性,輝煌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我收集到一本1831年出版的《引水員手冊》,佐證了其實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外國商船就開始在上海出入。揚州、泉州、廣州各個不同的地方都有過輝煌也有過沒落,上海相對年輕一些。相對於鎮海、寧波等帶著與大海對抗姿態的地名,上海,是個中性的名詞。


展品中有國際上出版的多個版本的上海話辭典、課本。足以見得當時西方人為了貿易需要,出版了大量有關上海話的書籍;而皇家亞洲文會這樣的機構早在10年前就大量邀請世界著名學者來上海辦講座,先後舉辦了100多場講座。可見,國際上的上海熱早就興起了。


澎湃新聞:你走了陸地上的絲綢之路之後,為什麼還想再走一遍海上絲綢之路?


爾冬強:有人認為中華民族不是航海的民族這個觀點是錯誤的,在唐朝的敦煌壁畫里就有很多帆船的身影。當時坐船有兩種人,一是為了弘揚佛法,東晉的法顯到西天取經,泛海至師子國(今斯里蘭卡),經耶婆提今印度尼西亞而後返國,回來時搭一艘商船就回來了,即遵循現在的海上絲綢之路,足以見得當時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暢通的。


還有一種船上的人就是供養人,即敦煌壁畫里的貿易的商人。另外不管是到長崎,還是到宮古島,淡水一直往南,基隆、蘇比克灣、東馬、蘇拉巴亞、印度尼斯亞、巴達維亞,整個一路,穿過馬六甲海峽到新加坡,到孟買、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這條線路上都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存在,可能是一座廟,可能是一幢民居,也能感受到以前華僑的教育,類似唐人街的社區,遍地都是。中華民族靠帆船遊走到那麼大的疆域。


澎湃新聞:高科技的當下,你行至印度洋那麼遠,為什麼選擇無動力帆船?


爾冬強:我認為,帆船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中國人的木帆船被稱作「福船」,它不但在船尾有著極為精美的紋飾圖案,還有著極為巧妙的船艙設計,福船有多個船艙,相互之間可以完全封閉,即便船體某處漏水,也不影響其他部分的使用。


中國的帆有特點,裡面有竹竿自動起落,升帆落帆都比較迅速,在惡劣天氣里比較容易駕馭。比如耆英號是中國清朝時期的一艘中國帆船,原為一艘往來於廣州與南洋之間販運茶葉的商船。後於1846年至1848年期間,曾經從香港出發,經好望角及美國東岸到達英國,創下中國帆船航海最遠的紀錄。耆英號被英國人認為優於英國自己建造的帆船,而其安全度過暴風雨更證明了這一點。一時間大量民眾參觀耆英號,包括維多利亞女王及許多王室成員。另外很多在倫敦的外國僑民也前往參觀。


泰晤士報寫道:「在倫敦附近的展覽中沒有比中國帆船更有趣的了:只要跨進入口一步,你就進入了中國世界;僅此一步你就跨越了泰晤士河到了廣州。」


每年的11月,北方的信風盡吹的情況下,帆船依靠自然力起航,得天獨厚,但是到了南洋以後卻無法立刻回來,要等到次年五六月刮北風了才能回去,這樣一來一往,就有商機發生。拓殖南洋早期,包括很多人通過開礦發了財,真金白銀帶回來,但是16世紀開始,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海外開闢飛地,這樣就需要大量的中國人,建築承包商和普通的勞力砌房子,由此建立了巴達維亞城,本來是計劃吸引歐洲的僑民到此生活,但是此地潮濕溽熱,歐洲人水土不服,於是,中國人自己建的房子自己買下來。


澎湃新聞:在那些途徑的小島上,當地人會問你們從哪裡來嗎?


爾冬強:當地華僑一看中國的帆船從中國大陸開來,他們從沒見過,會非常高興。但是當地人不會追問你從何而來,這是大自然的風讓你們自由往來、生存。最讓我感動的是三寶壟,鄭和下西洋每次都會去的地方,三寶壟的廟宇規模之大,簡直可以和紫禁城相媲美,現在幾乎成為一個主題公園,每天都表演舞獅子舞龍,都是當地孩子在表演,遊客參觀,狀態就像我們看迪士尼樂園。當我們今天看西方文明看迪士尼樂園精彩的事物時,在那樣遙遠的年代,人們看的是遙遠的東方文明中國的東西。


澎湃新聞:整個展覽看來,你是一個攝影家,看你之前做過的陸地上的絲路重走,你好像一直在探索中外關係史?


爾冬強:你看我展廳中的那個箱子里的照片,是我做的一個口述史。86個活著的人來做口述史。他們是海上絲綢之路開始,有些孩子跟著父母來到上海,這些人中間有傳教士、海關人員、賣鴉片的,也有參加中國革命戰爭來做白求恩式人物,國際志願者,他們的孩子就放在國際學校念書。其實也是梳理鴉片戰爭後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係,西洋建築、教會學校、銀行史、海關史,中外關係中中國如何走向現代化的努力。


陸地上海上,中國與外部世界的連接。我一輩子做的就是中外關係史。這是一代代人的努力。在西學東漸之前,是東學西漸,文化對整個世界的輻射。現在中國又重新走到一個好的狀態,文化是一個和平的力量。


我的工作就是在歷史的塵埃下翻檢出一點東西,承前啟後。我做的,一個是追求現代的,另一個就是怎樣對古代精神遺產的關照梳理。有人說我是在「時間的河流里逆行的人」。(文/徐佳和)


轉自澎湃新聞:http://www.thepaper.cn/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寧澤濤在古人眼裡還會是帥哥嗎?
七夕與鬼節為什麼同在農曆七月?
天皇制與現代日本社會
七夕究竟是情人節還是女兒節?
又整理出張愛玲遺稿《愛憎表》,少女張愛玲最怕死

TAG:澎湃新聞 |

您可能感興趣

他做了什麼?讓攝影師對著他褲衩一陣狂拍……
斑馬難產掛著胎膜在屁股上,攝影師看不下去上前幫忙拽出來!
世界上最會玩「奶」的攝影師又回來了!
在上海之巔跟胡歌拍攝,這回,他是攝影師
驚魂一刻,攝影師河邊拍鱷魚險些送命,上岸一看嚇呆
跟著攝影師的鏡頭,一起走進流浪貓的世界!
獅子「覓食」回來,看到叼著的東西時,攝影師沉默了
桂綸鎂的外網無修圖看起來竟這麼黑,是攝影師忘了開閃光燈?但整體造型還是贏了跟她撞衫的白百何!
迪麗熱巴繼續奔跑第六季?跑男隨身攝影師一句話暴露玄機!
這幾款鞋子連場邊攝影師都愛,你卻叫不上來???
海獅爬向攝影師,猛然一撲,直接將他壓倒在身下
世上最漂亮的床上姿勢,攝影師都看紅了臉
攝影師光著腳給豹子拍照,突然小豹子湊過來,你猜它做了什麼?
你旅行時,會帶著朋友、家人,這位攝影師卻帶著數只恐龍!
一看嚇一跳!攝影師鏡頭下的遊樂設施竟能酷炫成這樣
媽,我要紅了!一直追攝影師跑,汪汪出現在地圖上造成大轟動
攝影師鏡頭下那些尷尬的瞬間,看到後面我笑趴了!
獅群想撕咬河馬,結果卻被河馬反過來追殺,攝影師都在一旁愣住
攝影師野外僥倖遇到小袋鼠,但他卻一邊拍攝一邊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