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鶴鳴書院:李鴻章重建的「翰林院」

鶴鳴書院:李鴻章重建的「翰林院」

(原標題:鶴鳴書院:李鴻章重建的「翰林院」)


鶴鳴書院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此圖拍攝於1965年


鶴鳴書院也叫「白鶴廟」。這是書院遺址所在地。

位於綿陽市梓棉鄉,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時一躍成為朝廷公辦學院


四川古舊的鄉村書院本屬鳳毛麟角,且多已不復存在,但能夠將興學育人的良好遺風延續至今、並轉化成現代鄉村文化教育基地的,就顯得難能可貴了。日前,我們在綿陽市遊仙區梓棉鄉看到了這令人振奮的一幕。


歷史上,鶴鳴書院在川北地區名氣很大。它在當地人心中無異於一處千年古廟鄉村辦學的發源地。綿陽縣誌記載:鶴鳴書院始建於明正德年間,清康熙四十八年重修,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初四,李調元進京中了狀元後,該院引起朝廷重視,因而取名「鶴鳴書院」。康熙年間,鶴鳴書院一躍成為國家翰林院,被列入朝廷的公辦學院,兩百多年來共培養出三十多名進士、舉人、拔貢以及不少現代人才,名動一時。


古老書院的民間遺風

所謂書院,是指興盛於宋初帶有私人性質的教育機構。因當時的統治者忙于軍事征討,無暇顧及興學設教,於是私人講學的「書院」遂得以進一步發展,形成影響極大、特點突出的教育組織。


今天的鶴鳴書院當然已不存在了,但它崇尚教書育人的良好遺風,還薪火相傳般深深影響著當地民間。那天上午,大雨滂沱中,我們從成都自駕兩個多小時,來到綿陽梓棉鄉鶴鳴村一社。這裡,就是鶴鳴書院遺址。


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環抱,依次為高架山、老鷹山、牛頭山、烏龜山、白鶴嘴。周圍草木青蔥,空氣清新,時有牧童走過。書院故地,兩株挺拔高大的千年柏樹,更如巨傘般庇護著這所名噪一時的辦學寶地。


鶴鳴書院早已「雨打風吹去」,但還保留著當年古舊書院的零星屋基和土牆。緊鄰老書院的是一座古樸的戲檯子。現場,曾在鶴鳴書院當過教員的顧龍章、賈德召等人正在講《弟子規》《資治通鑒》等國學課,上百名村民帶著孩子聽得津津有味。而鄉里在這裡舉行的「新鄉賢」「書香家庭」「美好家園」評選活動,也受到居民們的踴躍參與。


這是一個雨意濕潤的周末,當天早上,孩子們幫父母幹完家務後,都要跑到書院故地來滋養心靈。平時,這在鶴鳴村早已成為約定而成的習慣。

寂靜柏樹下的英雄故事


曾在鶴鳴書院(也就是當地人俗稱的「梓棉一小」)當過校長的顧龍章說,他的父親也曾經是這裡的校長:1923年暑期,顧老學生自籌資金,帶著兩名木匠師傅重修書院,一磚一石都十分講究,竭力把房屋修繕得牢實些,也盡量把授課空間擴大些。因為當時,周邊兩三個鄉只有這一所小學。


顧龍章說,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鶴鳴書院是一樓一底,下面是四間教室,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擴成八間教室。孩子們背著書包、扛著鋤頭進進出出,十分熱鬧。那種愛學習、愛勞動的情景令人感動。


「當時書院載種著六七棵蒼翠挺拔的柏樹。夏天風過,如傘的樹冠發出颯颯的聲音,樹蔭下涼爽清凈;一到晚上,月出東山,一片銀白,孩子們端著小凳兒坐在柏樹下,聽大人們講《三國》《說唐》,上世紀50年代,孩子們聽得最多的是《黃繼光》《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英雄故事。這些故事,伴隨著孩子們長大成人,甚至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村裡一位姓王的老人說。


採訪中,我從一張拍攝於1965年的鶴鳴書院黑白照片上看到,當年的書院均為磚木建築結構,青瓦屋面,底層是八間教室,基本保留著清代原有的結構和風貌。這個時候的書院共有八個班,每個班上有四十多名學生。三年後,也就是1968年前後,鶴鳴書院也就是梓棉一小被拆掉了,老校長饒正碌和一大幫村民站在校園外,睜大眼看著教室「土崩瓦解」,既惋惜又無奈。不久後,書院被整體搬遷到現在的鄉政府所在地附近。

朝廷令李鴻章重建書院


鶴鳴書院綿長深厚的歷史文脈,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清初,成就了鶴鳴書院極為風光的時候,一度被稱為川北四大書院之一。


我在綿陽縣誌看到這樣的文獻記載:「白鶴廟:治東八十里高箭山麓。明正德中建,康熙四十八年重修。清朝進士王麟熒撰記。」當地資料介紹,鶴鳴書院前身叫「白鶴廟」,又稱「翰林院」,是當時朝廷的公辦學院,是千年古廟辦學發源地。鶴鳴書院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到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四川文豪李調元慕名來到鶴鳴書院學習,同年及六月初四,李調元進京中了狀元,隨即向國子監呈報了鶴鳴書院的情況,引起國子監的重視,取名「鶴鳴書院」。


鶴鳴,出自《詩經·小雅》,詩中描寫了小園內外幽雅自然的景緻,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詩。後人經常寓意為,藉助山上的石頭可以打磨出好的玉器,含有教書育人、培養棟樑的意思。

李調元晚年告老還鄉後,經常來鶴鳴書院講學。沖著這位大文豪的名氣,江油、德陽、三台等地的學子聞訊後都紛紛趕來聽他的課,有的還帶著孩子背著乾糧,酷暑天步行三四天才趕到梓棉。最多的一天有1200人聽課,熱鬧非凡。


1898年,清光緒帝預推新政,指派李鴻章撤除鶴鳴書院。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死亡。但不久,由於鶴鳴書院在國子監全國書院名冊里佔有一席之地,應眾多學者的要求,朝廷再次指派李鴻章重建鶴鳴書院並改名梓棉小學。


次年,著名學者張巒擔任梓棉小學第一任校長(山長),後任成都教育廳廳長。還有一位叫呂小榮的鶴鳴書院學生,曾任英國倫敦大學的教授、博導。至於新中國成立後擔任省部級領導和科學家的,也有十餘人。


興學育人和鄉村文化傳承


自古以來,鶴鳴書院一直是個興學設教人氣很旺的地方。年過七旬的鶴鳴書院老教員賈德召介紹道:他聽老輩子講,每年六月初四、初五、初六,各種動物都會撲騰到書院下面的鶴鳴堰玩耍,動物們玩耍夠了就會朝鶴鳴堰吧嗒吧嗒地大吐唾沫,於是,各地進京考試的秀才都紛紛趕來飲鶴鳴堰水,這一飲,就包中狀元,靈得很。


「就連張果老當年都倒騎毛驢來過我們書院,還在那棵柏樹下歇過涼。」賈德召每次給孩子們擺老龍門陣,都要樂滋滋地提到這個。


如今,鶴鳴書院已成為梓棉鎮鄉村文化基地,鎮上經常請當年鶴鳴書院的老教員給孩子們講國學故事。他們的國學課可不是高高在上的務虛空談,而是接地氣的實實在在傳播。比如,每年三月的「文明禮貌月」,鄉鎮就會拿出《增廣賢文》《曾國藩家書》《金人銘》等,安排鄉賢給村裡孩子們講孝道文化,讓他們懂得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和國家的教育之恩;節假日,鄉鎮還組織孩子們去看望孤寡老人和軍烈屬,幫他們洗衣做飯。


「從鶴鳴書院深厚的歷史文脈中我們體會到,中華幾千年的古老文化不能丟。我們現在搞『立家訓、肅家教、興家風』活動,就是教育孩子們要熱愛家鄉,要懂得感恩,要講孝道,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寧靜古樸的氛圍中學好功課,長大後才可能成為國家的有用人才。」梓棉鄉黨委書記董勇告訴記者。


責編:海聞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古代四川的民間體育競技
奧運首金項目射擊 古人28000年前就會玩兒了
血尿、噁心嘔吐、高血壓、冠心病又得腎衰咋治?
諾獎獲得者沃爾夫岡·卡特勒教授訪問中國計量院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