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作者:覃仕勇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在歷史上擁有很高的評價。


據說,宋仁宗駕崩的消息剛一傳出,大宋朝野莫不號哭,舉國哀痛。


甚至,時為遼國君主的遼道宗耶律洪基也如同五雷轟頂,抓住前來送訃告的使者的手,失聲痛哭,說:「我要給他建一個衣冠冢,寄託哀思。」


從此,遼國歷代皇帝貢奉宋仁宗的御容一如貢奉祖宗。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明文學家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直稱宋仁宗之德堪為北宋諸帝之冠。


就連一向眼高過頂的清乾隆皇帝也說:朕平生最敬服三個帝王,爺爺康熙、唐太宗和宋仁宗。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深得人們崇敬的聖主,卻也做過一些不厚道的事兒。

比如說,大詞人柳永好不容易才通過了考試,但宋仁宗心因柳永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傳頌於市井坊間,便劃掉了他的名字,譏諷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相比之下,柳永就大氣得多了,雖然就此與功名絕緣,卻還說:「願歲歲,天仗里常瞻鳳輦」。意思是,沒有關係,我還希望年年都能看到陛下的儀仗,希望能瞻仰陛下的風采。


因為一句詞,就掐斷了一個人的前程,宋仁宗實在太霸道了點。


對文人是這樣,對武將,宋仁宗也做過引後人詬病的事。


宋仁宗朝的武將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狄青,但狄青就死於宋仁宗的軟刀子下。

與柳永的功名被毀,狄青的冤死過程,就要複雜得多了。


狄青,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出身貧寒,16歲時,因為兄長與鄉人鬥毆,將人打殘,跑路了。狄青就代兄頂罪,被判罪勞改,如《水滸傳》里的林沖一樣,雙頰刺配上文字。


勞改結束,狄青投身行伍,從一個小兵做起,在與西夏作戰的歲月里,衝鋒陷陣,奮勇當先,一直做到了邊疆大將,任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


因為面頰上有刺字,軍中咸呼「面涅將軍」。

得到這樣的稱呼,狄青生怕自己的身份會影響到祖國的聲譽,以後,每臨陣作戰,都戴上一隻青銅面具,出沒敵陣,敵人無不望風披靡,不敢抵擋。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范仲淹深喜狄青的將略之才,教他讀《左氏春秋》,鼓勵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


狄青虛心受教,認真讀書,融會貫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在戰場上更加如虎添翼,一直打到西夏李元昊稱臣降服,積功升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宋仁宗看到狄青臉上還留有刺配的黥文。就地勸他敷藥清除。


狄青朗聲回答說:「狄青若無此兩行字,何由致身於此?斷不敢去,要使天下健兒知國家有此名位待之也。」


宋仁宗之所以對狄青格外示恩,是因為「國難思良將」,到了用人之際。


廣源州蠻儂智高叛亂,攻州陷府,嶺外一帶動蕩不安。


朝廷先後派遣楊畋、孫沔、余靖等人擔任安撫使討賊,卻反被賊軍所制。


這種情況下,宋仁宗只得派狄青南征。


狄青慨然領命,說:「臣行伍出身,除了戰場殺敵,無以報效國家。此去,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若干禁兵,一舉將叛賊的頭顱砍下送回京城。」


宋仁宗壯其言,親自設宴送行。


狄青果然有古良將風範,到了前線,夜奪崑崙關,大敗叛軍,追殺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叛軍屍體中有穿金色龍袍者,部眾都勸狄青,說,不妨向朝廷報告,就說儂智高已死。


狄青歷歷落落,嚴辭拒絕,說:「我狄青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萬不敢誣朝廷以貪求戰功。」


叛軍被平定後,狄青因功升任樞密使。


在宋代重文輕武的積習之下,很多文臣都對狄青進行了不遺餘力的打壓。當時,宰相龐籍就以祖宗舊例極力勸阻撓,說宋朝開國以來,還沒有武將擔任樞密使重位的,狄青何德何能?敢篡取國家重器?


而在狄青做定州的副總管時,知州兼安撫使和都總管韓琦就經常給狄青甩臉色,使得韓琦的歌伎都敢狗仗人勢,向狄青勸酒時,毫不客氣的說「斑兒請你喝一杯」。


狄青的舊部焦用是個驍勇善戰的悍將,偶有小過,韓琦要將之斬首。


狄青立在階下求情,說:「焦用有軍功,是難得的好兒郎。」


韓琦反唇相譏,說:「東華門外以狀元身份騎馬出來的才是好兒郎,這個算什麼好兒郎!」當著狄青的面把焦用殺了。


狄青悻悻而走,對左右說:「韓樞密功業官職與我一般,我少一進士及第耳。」


現在,狄青做樞密使,文彥博為同平章事,兩人的地位差不多。但文彥博總是想方設法要搞倒搞臭狄青。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文彥博勸宋仁宗免掉他的樞密使的職務。


宋仁宗有些抹不開臉,說:「狄青是個忠臣。」


文彥博答:「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這一句話戳中了宋仁宗內心的隱私,立馬改授狄青檢校太尉同平章事護國軍節度使,出判陳州。


這就跟撤職改不多了。


狄青莫名其妙,向文彥博詢問此中緣故。


文彥博面無表情地說:「無他,朝廷疑爾。」


俗話說:「君疑臣臣必死,臣疑君臣必反。」


狄青寒毛直豎,機伶伶地打了個冷戰。


臨發陳州,狄青自知兇險,對人說:「陳州有一種梨,叫青沙爛,狄青現在去陳州,必然爛死。」


一語成讖,狄青到了陳州,僅一年多,就暴病身亡。


在陳州期間,宋仁宗每月兩次遣使探視狄青的近況。狄青每聽說使者來了,就心驚肉跳,疑懼不安,終於病亡。



宋仁宗的不仁事——說說名將狄青之死



可嘆,一個不畏敵人槍林箭雨的絕世名將,竟然悄無聲息地死在了宋仁宗的軟刀子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這位春秋霸主放過兩次刺殺他的人,也救了自己的命
唐朝女性地位是歷代王朝最高的嗎?
一代書聖亦是清正廉明好官——王羲之的「禁酒令」
中國古代最假的套路,估摸也就是這事了
世界歷史上,中國的戰爭賠款是最多的嗎?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