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能背詩千首 為何下筆卻一字都難?記誦工夫不到家!

能背詩千首 為何下筆卻一字都難?記誦工夫不到家!

很多記憶力好且喜歡詩詞的人,背下了大量名篇,下筆卻一字都難,或貽笑大方,在這裡面,除了可能不通格律之外,還在於記誦工夫做不到家。


前期定下二三十首七律的目標,那麼花一兩天時間背一首,跟花一天時間背十首,用力方向及效果都不同。貪多嚼不爛,這句話同樣適用於此。況且學詩前期的記誦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海量背下,「不求甚解」,對感觸生命沒什麼意義。


詩的背後是寫詩的人,也因此,好詩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盤旋千載而下,對人心的觸動卻一如最初。若學詩需要記誦,毫無疑問,第一步便需要了解作者。

能背詩千首 為何下筆卻一字都難?記誦工夫不到家!



站在一首好詩面前,人們常說,能欣賞到它的美好處就夠了,管它是誰在什麼情況下為什麼寫的。好比我們吃雞蛋,知道這個雞蛋好吃就行,何必管那隻母雞怎樣才能下出好蛋。這個說法很具欺騙性,它對學詩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


單純滿足於感受字面傳達的情感或美感,不願去了解詩背後的人和事,那已是對作者的不尊重,更別說對其中典事的掌握、具體技法的領會,出現誤讀也再正常不過。

舉個例子,當讀到杜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時,藍水是指什麼水,藍色的多瑙河水么?杜甫真厲害,居然去過歐洲。玉山又是什麼東西,在哪裡能找到?不對杜甫的生平行跡有所了解,不知道他大致何時何地何種境況下寫這首詩,則最簡單的兩個地理位置,也無法落到實處。


進一步而言,這兩句寫景指向性非常明確,只能是當時杜甫的眼前之景,不可以移到別處去。因此也就明白,「寒」字絕不僅是為了押韻而已,它跟其時杜甫的心境亦有關。浮光掠影,對事物淺嘗輒止,終歸不是學習應有的姿態。


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便是這個意思。所謂知人論世,豈能不對詩人的年譜、傳記等有一番了解。陳永正先生在《李商隱詩選》附了李商隱的簡明年譜,也對其人有一番深入介紹,用意可見一斑。


此外,還要注意每首詩用了哪些典事,然後做好筆記。把典事弄懂,清楚在什麼情況下才適合用,這是記誦工夫不可或缺的環節。傳說李商隱寫詩文時,多檢閱書史,搜集合適的典事,一部部書擺開,就像水獺曬魚乾一樣,時人謂之「獺祭魚」。李商隱這樣的大詩人尚如此,何況其餘人等?


在背詩的過程中,會發現有些典事較明顯。比如李商隱「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一眼能看出用的是「文君當壚」,句中的「卓文君」當然並非真的卓文君,只是緊扣了卓文君美艷過人,且在成都賣過酒,因而進一步暗指當時那些在成都不缺好酒美人、醉生夢死的人,用典可謂妥帖。

單這兩句詩讀過去,人們猶能聯想起漢代時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的故事,再細細品咂,也能體會出詩意對當時(唐代)種種的反諷,下筆辛辣,感慨深切。讀幾遍時,詩就這麼貫穿時空,讓我們徜徉其中,流連忘返了。若直接寫「當壚仍是大美人」,豈止少了雅重的意味及悠遠的聯想,簡直俗氣逼人,味道壞極。用典的必要性,在此不言而喻。

能背詩千首 為何下筆卻一字都難?記誦工夫不到家!



不過有些典事化進詩句里,近於若有若無。比如杜甫「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隱約感覺有「王粲登樓」的典事,坐實卻生硬了。但非要撇得一乾二淨,同樣顯得生硬。這種情況,真真如鹽入水般,詩意自然流露又不失古雅,絲毫不遜色於明明白白的用典。


此外,記誦時還要注意到每一首詩的章法。既然從背七律開始,須知道它的每一句、每一聯都有明確指向,承擔著「起承轉合」的某一角色。有的第一句起,二句承接鋪開,中間兩聯渲染,然後七句轉,八句整合。也有首聯起,二聯承接,三聯轉入更深層次,第四聯再負責整合收束。具體而言,當然各有不同,則又須認真對待每一首詩,一句一句去琢磨,才能有準確的把握,輪到自己下筆了,不至於散成一灘。

比如李商隱的《淚》,「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這首詩前面六句層層推進,在寫各種各樣的「淚」,直到最後兩句,才能看出轉合關係。而前六句蓄下的力量已如長江大河般洶湧直下,不可抵擋。若拿著「起承轉合」便往這首詩身上硬套,總覺得不是那個味。


至於得熟絡每一句的句式、中間兩聯的對仗如何進行等,並對所背二三十首七律作一個句式及可對仗字詞的歸納工作,尤其不可忽略。潛心其中,既可以培養出詩的語感,亦關乎到日後模仿練筆時,所寫的句子有沒有「詩句」的樣子、對仗穩不穩當。


記誦工夫看似簡單,亦有門道在內。如只是簡簡單單把詩背下來就完事,跟打地基時將鋼筋水泥砂石一股腦亂攪到一塊有何區別。要在這種地基上面建高樓大廈,誰敢住進去?


本文為騰訊儒學頻道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明德讀經群:227656451


投稿:2943439833@qq.com


微信號:ruxue_qq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懂得低頭,才能出頭!
子路第四:樊遲請學稼章
初秋時節 品古詩秋韻
馮友蘭:人生成功之因素
如何做個有福之人?

TAG:騰訊儒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學詩尤需過這關:記誦工夫 宜專且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