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從英布被稱為「黥布」說到宋朝的刺配

從英布被稱為「黥布」說到宋朝的刺配

看過《史記》或者《漢書》,熟悉秦末楚漢相爭的歷史的人都知道,英布是與韓信、彭越齊名的漢朝開國三大名將。不過,在《史記》和《漢書》中,英布卻被稱為「黥布」。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從英布被稱為「黥布」說到宋朝的刺配


古代的五刑,及:墨、劓、刖、宮、大辟等五種刑罰。


墨,又稱黥(qíng讀如晴),在受刑者面上或額頭刺字,並染墨。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子。


刖,夏稱臏,周稱刖,秦稱斬趾。斬掉受刑者左腳、右腳或雙腳。也有說臏是去掉膝蓋骨。

宮,又稱腐刑,割去受罰者的生殖器。


大辟,即死刑。


相傳英布幼時相面的人說他"當刑而王",英布在後來因罪被判受黥刑,遂以為應驗而欣然受黥。後來逢陳勝、吳廣起義,便起兵反秦。楚漢相爭時,經劉邦用計,英布歸漢,為漢統一天下立下累累戰功,被封為淮南王。而英布就是因為曾經受過黥刑而被世人稱為「黥布」。


黥刑就是墨刑,施刑的方法是用利器刻犯人的皮膚,然後在刻痕上塗墨,使犯人的皮膚傷愈後留下深色的傷痕。最初使用鑿來施刑,後世才用針刺。 黥刑屬於小刑,但臉上的印記終身不能抹去,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更多的是一種恥辱刑。


流刑是將罪犯遣送到邊遠地區服勞役,開始於秦漢時期。

南北朝時期的南朝宋施行的"黥刖之制",其一是在犯人兩頰刺墨「劫」字,其二是切斷犯人兩腳腳筋,再流放到邊遠之地,這實際上是黥、刖、流三種刑罰合而為一。但是由於將犯人切斷腳筋,實際上即喪失了勞力,也增加了接受之地的負擔,逐漸的被取消了。發展到五代、宋、遼成為刺配刑。


刺配,最早開始於五代時期的後晉天福年間,是用墨刺面後將犯人流放。宋代將刺配的內容和規定加以固定,將決杖、刺面、配役三刑合一。被刺配者,首先要被脊杖二十或四十,然後根據犯罪情節的輕重,把所犯事由、發配地名和勞役項目等內容刺在臉上,俗稱"打金印",最後由差人把罪犯押到幾千里以外的牢城。宋代把罪犯發配到軍中或官辦作坊、鹽亭服勞役,叫充軍。充軍者刺墨的位置有刺面、刺額角和刺耳後等區別,又因受杖、徒刑罰的不同而則不同的圖形,因配役的遠近不同而區別深淺。


在起初,刺配是作為對死刑犯大赦後的一種特殊處理方式,因為宋朝皇帝使用頻繁而逐漸變成流刑的一種常見的形式。《水滸傳》中,但凡是發配的,基本上都會看到被刺面。所以宋江在潯陽樓飲酒之時,隔壁的酒客一見到他臉上的「金印」就知道這是個流放的犯人,嘲笑道:「賊配軍、賊配軍!」以至於宋江盛怒之下,題了反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燈國學 的精彩文章:

人家請教你「台甫」你知道是啥意思嘛
殿軍人物是第四名嗎?
《水滸傳》中被武松殺了的張都監的「都監」是什麼官
五體投地不單是佩服,更是一種儀式
我要給你點「顏色」看看到底是指的什麼顏色

TAG:華燈國學 |

您可能感興趣

司馬遷為何稱英布為黥布
英布、黥布、季布、欒布,你分得清誰是誰嗎?
牛掰的隨何是如何說服英布刺殺楚使的
英布原本是項羽的心腹,只因劉邦的使者做此舉動,英布背楚亡漢
英布、黥布、季布、欒布,你分得清誰是誰嗎?(八卦史記143)
英布背叛項羽投靠劉邦,見到劉邦後,英布為何要自殺?
項羽五虎大將:英布第二,季布第三,第一位打敗英布被漢將陣斬
自掘墳墓的英布
秦時明月田蜜給英布的是毒藥,英布差點間接害死那個小女孩
勝七確定為青龍計劃的繼承人,楚軍秦軍大戰在即,季布英布參戰
稱英布戰爭是最後一場紳士間戰爭的原因
秦時明月漣衣和小女孩大有來頭,英布和季布肩負昌平君重要使命
歷史上劉邦殺韓信誅英布,為何漢朝卻能強盛405年,原因很簡單
揭秘劉邦登上皇位後為何唯獨不敢動淮南王英布
項羽「四大將」為什麼只有英布封王?
英布:有勇無謀的翻版項羽
西楚霸王項羽回陽記第七十回:朱雞石叛逃遭英布砍殺
《秦時明月》漣衣和英布守護的小女孩與昌平君關係非比尋常!
英布、盧綰造反也在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