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盂蘭盆節」的緣起

「盂蘭盆節」的緣起

「盂蘭盆節」的緣起



「盂蘭盆節」,即農曆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日),在民間稱為中元節、鬼節或七月半、麻谷節,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在中國,最早舉行「盂蘭盆會」的是南北朝時以篤信佛法著稱的梁武帝;到了後來,盂蘭盆會依然盛行,只不過漸漸地由供僧轉變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靈。宋代以後,三教逐漸融合,佛、道在這一問題上達成了默契,其實,盂蘭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本意是指「救倒懸」,佛經上說亡者的苦有如倒懸,應儘快解救。由於漢文佛典使用漢文,因此也產生瞭望文生義的解釋,認為「盂蘭」為倒懸意,「盆」為食器,這一說法雖然不符合梵文的情況,但由於在漢文佛教界廣為流傳,故至今仍存在這樣解釋的情況。

佛教對於「盂蘭盆節」的提倡出自目連救母的故事。經典記載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成就神通後,欲度化父母,以報生養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觀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親居然身墮地獄,轉生為餓鬼(六道中的「餓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針,想吃又吃不下,嘴裡冒煙,不得飲食,餓得皮包骨頭。目連非常難過,於是前往地獄探視,只見地獄一派凄慘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經歷萬次生、萬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劍樹,或者被鐵犁耕舌,或者遭汁銅灌口,或者要吞熱鐵火丸,或者手抱銅柱,身體焦糊。還有牛頭每日凌遲,獄卒終朝來拷;鑊湯煎煮,痛苦難當.....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施展神通,用缽盛了飯食去喂母親,母親一手持缽,一手遮掩不令旁見,慳貪之習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罰她飯食未等入口,即化為火炭,無法進食。見此慘狀,目連悲號泣涕,於是返身求佛救度。佛告訴目連,他母親的罪孽實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須聯合眾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還說:「十方眾僧於四月十五起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結夏安居的修行,於七月十五自恣日功德圓滿,此時諸佛歡喜,龍天護持。你要救母出厄難,必須在這天準備百味五果,置於盆中,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成就殊勝功德。這樣,不但可以救你的母親脫離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別人的父母,讓他們也脫離苦難,福樂百年。」


目連聽佛陀說後,歡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後,其母果然當天就脫離餓鬼之苦,離開地獄,投胎向王城為狗;再經過目接連鋪設49天道場後,他的母親才得以升天。目連很感激佛陀,四處讚歎三寶功德,奉勸世間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以報父母生養撫育慈愛的恩惠。這就是佛教「盂蘭盆會」或者叫「盂蘭盆節」的由來。


各地寺院都在七月半舉行「盂蘭盆會」。因為七月十五日是僧眾結夏安居修行功德圓滿之期,這一天許多僧人通過三個月的修行各自證得不同的果位,諸佛生大歡喜,所以七月十五又稱佛歡喜日。如果在這天修供修福,其褔報可百倍,並可超度眾生累劫以來七世父母,令其出離苦海。因此佛陀教民眾在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以所得福報來解亡世父母在陰間倒懸之苦,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


福 慧 共 修

盂蘭盆節暨佛歡喜日供燈祈福共修


農曆七月十五日(2016年8月17日)為「盂蘭盆節」,身為佛子,為修孝道,應飯食供僧,燃燈供佛,作大功德,以報父母之恩乃利樂解脫十方孤魂餓鬼眾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覺 的精彩文章:

禪門公案:大死一番去
修行第一方——閉口深藏舌,莫道人短長
禪門公案:已經說過了
禪門公案:山頂大笑
禪門公案:道在平常日用

TAG:禪覺 |

您可能感興趣

盂蘭盆節傳統的禁忌事項
鬼節到底是叫中元節還是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來龍去脈
盂蘭盆節的故事——目連救母
南懷瑾先生談「中元節」「鬼節」和「盂蘭盆節」
盂蘭盆節開示
鬼節七月半也是佛教的盂蘭盆節!地獄開門的日子!
圖說佛教盂蘭盆節
文化 | 盂蘭盆節進化後的精靈馬…笑過之餘是一股淡淡的感傷。
「佛教一元功德箱」將於盂蘭盆節發起恭敬供僧活動
盂蘭盆節為何被叫鬼節,百鬼夜行你需要注意什麼?
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今天請為父母祈福!
盂蘭盆節臨近,佛弟子須知道來龍去脈
鬼節是道教中元節 還是佛教盂蘭盆節
你知道七月十五為什麼叫「盂蘭盆節」嗎?
佛歡喜日 蘭盆節節日的由來
盂蘭盆節我們如何孝親報恩?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法音梵唱】《盂蘭盆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