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春水玉」和「秋山玉」的情懷

「春水玉」和「秋山玉」的情懷

「春水玉」和「秋山玉」的情懷



遼金時期,契丹族與女真族的帝王每年都要舉行春秋兩季的遊獵活動,春季在冰雪消融、大地回暖時,到沼澤地帶捕獵天鵝或大雁,秋季在冰雪封山前,深入山林獵取鹿、熊或虎等,契丹語稱為「春捺缽」、「秋捺缽」,女真族滅遼後改稱「春水」、「秋山」,因而,以反映這種草原民族特有的捕獵活動為題材內容的玉器,被分別稱為「春水玉」、「秋山玉」。

「春水玉」表現的是用鶻(海東青)捕捉天鵝或大雁的場景,而「秋山玉」則以鹿、虎、熊、柞樹、山石象徵山林間的狩獵活動。考古發掘迄今尚未發現遼代的「春水」和「秋山」題材玉器,北京房山金太祖世陵出土的「春水玉」和黑龍江綏濱縣奧里米墓群出土的「秋山玉」(雙鹿紋玉佩),則為金代「春水玉」和「秋山玉」的製作、使用與流行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證據。從出土資料來看,金代「春水玉」和「秋山玉」突出題材重點,圖案簡約樸拙,如「春水玉」直接雕琢鶻緊緊攫住鵝首、啄食鵝腦的情景。據此特徵,考古學家把明代梁庄王墓出土的鶻直接抓住鵝首的「春水玉」帶板,定為金代的遺留物。


元代「春水玉」和「秋山玉」更為流行,並由北方草原向南方擴散。器形除了平面鏤雕的帶板、絛環等,還出現了帽頂等立體化鏤雕的作品,圖案與情節也趨向複雜化、多樣化。江蘇無錫元代錢裕墓出土的「春水玉」帶環,以多層鏤雕的技法,表現一隻驚慌失措的天鵝往水草深處躲藏,而兇猛的鶻居高臨下正準備俯衝追逐,正是元代「春水玉」圖案最典型的格式。比之金代鶻攫鵝首的直截了當,元代「春水」圖案因增加了水草等環境背景而顯得更加情節跌宕,扣人心弦。


元代「秋山玉」數量遠比「春水玉」少,而且與「春水玉」激昂緊張的強烈動感不同,「秋山玉」雖以山林虎鹿為主題,卻呈現出一派寧靜和諧的祥和氣氛。為了烘托北方山林的秋日景象,元代「秋山玉」多採用玉料紅褐色的皮殼俏色來雕琢秋林紅葉和虎、鹿的皮毛。


明清時期,「春水玉」仍十分流行,只是明代玉工已不了解「春水」、「秋山」的確切意義,因而「春水玉」中已無捕獵的主角鶻,逐漸演化為雁穿水草蘆葦的題材,並傳承至清代。至於「秋山玉」,明代也只剩下玉帶板上的松鹿紋一點孑遺了。

本為藝術論事團隊、通俗作家名者說編輯。


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鑒定知識,歡迎訂閱此賬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名者說 的精彩文章:

高古瓷:掀起新一輪收藏熱
收藏白玉「寧青不灰」
漲知識了;東三省製造銀元總局及所造銀元版別介紹
古錢幣不見得越老就越值錢

TAG:歷史名者說 |